历史是中国外交的“镜子”吗?

2015-10-14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历史是中国外交的“镜子”吗?

(图文互动)(5)我国将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国际关系战略和外交政策从何而来?不少分析指向历史,认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能为当今政策指引路径。历史是不是镜子?究竟能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br>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何汉理 (Harry Harding)认为,历史通过五种方式发挥作用。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直接影响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遗留问题”有三类:历史原因导致与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殖民地、租借地和治外法权的遗留问题;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跨境分布引发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印、中日领土、领海分歧上的体现尤为突出。中印陆地边境已发生过战争。中日在东海围绕划界和钓鱼岛的争吵直接影响着双边关系。特别是东海依据陆地中心线还是大陆架中线划界的问题,及如何共同开发,还可能波及南海问题的处理。

领土问题很容易与民族感情纠结起来,特别是领土在中国话语体系中还涉及民族复兴的尊严,会激发民族情绪,导致外交紧张,甚至是军事对抗。

其次,历史影响国家之间的“印象”,直接作用于双边关系。

“印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会通过代际传递固化下来,负面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互不信任。官方通过媒体、出版物和教育体系营造的“印象”影响深远。

中美之间的“爱恨循环”就是这样的例子。中美民众都曾向往对方某些文化特征,但同时又倾向于相信本国行为是有道德、有原则的,因此认定对方针锋相对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公共舆论调查显示,美国批评中国国内环境,会让中国人产生一种美国人 “找茬”的印象,认定美国故意忽视中国建设的成就,希望中国失败。

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民众会认为对方国家的行为不友好、国家战略具有侵犯性。

第三,对于历史理解的差异会导致分歧。

美国认为,本国19世纪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要比其他列强更讲道理;1950年干涉台海问题是符合国际法的稳定地区局势行为;对台军售是在推动地区和平;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是误炸。对于这些看法,中国是怎么理解的呢?

很简单,美国定义为善意和公正的举动,在中国眼中就是违背国际法的或是霸权行为。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日对二战的理解上、中韩对高句丽历史的理解上。这些理解差异可以通过和解、道歉或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解决,但就算双方有共识,各自措辞可能还会与之前不那么积极的理解版本类似。

第四,历史影响国家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包括对自身认同、外交目标和战略的描述。不同时期,定位不同;基于不一样的史实,不同定位甚至可能会同时存在,影响对外政策的方向。

当代中国倾向于用三种方式自我定位。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朝贡体系”。有学者认为这种中国中心的定位已经过时了,但它在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弱小国家的双边关系上还依稀可辨,有时也被用来解读中国崛起的含义。

另一种定位是中国正努力挣脱出受屈辱的历史并实现民族复兴。中国被侵略和剥削后,终于“站起来”了,正全面建设国家。这种定位存在争议:中国还要继续“做大做强”以摆脱屈辱历史,甚至“复仇”?还是说那一页屈辱史已经翻过去,中国要和平发展并在国际上负起责任?

官方话语体系支持和平发展,但一些中国年轻人认定西方不接受中国崛起,还在遏制中国。

最后一种定位是中国仍存在较强的不安全感。中国广阔的领土和多民族的现状让管理者担心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安全威胁,因此不仅要自强,还得防止外部渗透,对外限制民众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对内创造共同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三种定位都把中国看成“第一梯队”,强调国家伟大,区别在于威胁来自何方。但对其他国家来说,三种定位差别很大,中国是回归霸权,还是存在不稳定因素,都是发展变数。

最后,历史在政策层面提供经验教训。

把历史当成“镜子”是中国式理解的特点。分裂时期的历史为今天提供了如何使用战略和道义的教训,而大一统时期的历史则留下了发展壮大的经验。

提到历史和当代策略,类比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例如,威胁来自北部还是东部?海防还是陆防?要小心外部侵略还是内部汉奸?

不过,对历史的主观分析变化多端。清朝最初被看成是对外无能的异族统治,在改革开放之初也被看成是闭关锁国的反面教材。改革中期,唐宋因为百家争鸣的文化特征吸引中国人寻找历史经验。今天,清朝在历史理解中的地位反弹,因为清初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能够开疆拓土、团结各民族,比宋朝更强大、比唐朝更汉化。

因此,类比未必合适,历史教训有时肤浅,有时不合时宜,有时甚至有害。

何汉理认为,用历史分析对外政策存在很多局限。国家会选择性地保留历史记忆,对历史的理解与真实性总有偏差。不少记载相互冲突,一国之内对历史尚存在分歧,更不用说不同国家之间。

另外,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扮演大国形象。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当年的亚洲主宰,也不似近代史上积贫积弱。在当代国际秩序中扮演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一段新旅程,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理智地考量对外关系,或许不能放弃历史,但更不能放弃对国际均势和合作竞争关系的分析。

参考文献

  • Harding, H. (2009), How the Past Shapes the Present: Five Ways in Which History Affects China’s Contemporary Foreign Relations,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6(1/2), 119-13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