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紧缩政策救不了金融危机?

2015-11-23 作者: 韩笑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为什么紧缩政策救不了金融危机?

为什么紧缩政策救不了金融危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img>

尽管经过公投事件的波折,高举反紧缩大旗上台执政的希腊总理齐普拉斯最终还是接受了条件苛刻的新紧缩方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至今没有结束。但是,长期的紧缩政策并没有给欧元区政府带来预想中的经济复苏。

在布朗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Mark Blyth看来,这些不过是以紧缩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失败历史的最新注脚。

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

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纷纷加入了“紧缩俱乐部”。因为倡导财政紧缩的决策者相信,通过削减公共支出降低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有利于减少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提高经济竞争力,重塑“经济信心”。其思路在于,削减公共支出可以刺激私人投资——因为这样政府既不会依仗财政刺激挤出私人投资,也不会增加自身债务负担。由此引发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的信心,扩大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看似理想的政策思路 加上金融危机后激增的政府债务,让欧洲人很快接受了紧缩政策。但是,丰满的理想终究敌不过骨感的现实——信心的童话没有出现,经济没有复苏反而不断衰退,而且政府债务还在持续攀升。

紧缩政策从何而来

研究者认为,紧缩政策来源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对政府抱有矛盾的心理——人们无法接受政府,因为它可能会抢劫财富;但是没有政府也不行,因为可能会受到暴民的伤害。政府发债可以用来支持人们感到畏惧但又必不可少的政府。20世纪时,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分化。一边是李嘉图和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坚定地抗拒政府及其干预和债务。另一边是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一些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森和凯恩斯等),他们赞成更加积极的政府,而且在必要时可以负债。

但是随着政府干预的愈发强大,限制政府权力、反对政府发债成为了政策潮流。尤其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过度泛滥的银行信贷催生的巨大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开始反思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他们认为举债的狂欢热潮只能靠紧缩政策来浇灭。但是在Mark Blyth看来,靠紧缩政策来拯救金融危机蹂躏过的低迷经济根本就是一部紧缩政策失败史。

紧缩政策是个坏主意,甚至促成了法西斯崛起

紧缩政策基于一个浅显而直接的道理——债务越多越难还清。但是,研究者用三个理由来驳斥紧缩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紧缩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不同。更加依赖公共福利的社会底层民众会受到更大的损失。

其次,各国不能同时采取紧缩政策。就像欧元区的例子,同在一个货币联盟中的国家同时削减开支,降低工资水平和产品成本,而且几乎所有国家又无力增加消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整个欧元区的衰退。

最后,紧缩政策的理论认为,因为政府削减开支,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将来的纳税负担降低,会增加即期消费。但是在现实经济危机的世界里,消费者只会担心自己失去工作,根本不会增加消费。所以,研究者认为紧缩政策既会令决策者忽视其外部性,理论逻辑付诸实际的概率又低——根本就是个坏主意。

历史也以惨重的代价一再证明了这个结论。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以紧缩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尝试。美国总统胡佛在大萧条的1931年还宣布增税和削减公共开支,随后的两年里失业率从8%飙升至23%。美国经济直到二战后才彻底走出大萧条。在美国股市大涨吸走大量资金的1929年,大洋彼岸的英国咬着牙也要维持金本位制,试图依靠削减开支渡过难关,最终也无济于事。1931年英国退出金本位制,英镑大幅贬值。但直到1938年英国经济才算缓过一口气来。

研究者认为,美英两国的紧缩政策还只是在自己经济的重创上撒了一把盐,但是德国和日本的紧缩政策则帮助了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经过1923年的恶性通胀加上一战赔款的压力,德国经济本已步履蹒跚。在这个紧要关头,信奉保守主义的中央党上台执政,试图以削减政府开支重整财政纪律,随之而来的经济恶化给了纳粹党千载难逢的机会。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凭借反对紧缩政策的主张拿下18.3%的选票成为第二大党。在紧缩政策失败的推动下,纳粹党在1933年拿下43.9%的选票,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相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日本,多轮紧缩政策恶化了经济通缩的困境,被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的军方气急败坏之下,将文官政府和紧缩政策一起埋葬,也将日本送入了军国主义的深渊。

今日德国是个例外?

二战后,德国励精图治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德国的经济思维颇为与众不同——抗拒采纳凯恩斯主义,拥有强大的货币政策权威和超强的产品竞争力使其经济增长强劲。也正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德国得以在欧洲大陆推行其所推崇的货币政策——有竞争力的欧元汇率和专注于控制通胀的欧洲央行。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对财政刺激的抵触也被迫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普遍政策。但是,就像研究者说的那样,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可以拥有像德国那样的贸易逆差,也只有德国可以依靠削减开支刺激经济,那是因为它的增长源泉来自于国外。

当然,研究者也没有全盘否定紧缩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但是他也一再提醒我们,紧缩政策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在经济危机时削减开支更是只会加深经济衰退。只有在大型经济体有增长动力吸纳进口时,依赖出口的中小型经济体采取紧缩政策才会产生效果。如果像欧元区那样,同时而且大规模采取紧缩政策注定会失败的。

为什么勒紧腰带这么久也没看到效果的欧元区政府仍不肯放松?在研究者看来,这也是欧元区国家的无奈之举,他们几乎很难找到可替代的政策选项。没有统一财政的支持,除了削减开支,欧盟只能以杯水车薪的流动性和发誓“对欧元承担责任”的承诺来支撑其病入膏肓的银行业体系。

参考文献

  • Blyth, M. (2013). The austerity delusion: Why a bad idea won over the west. Foreign Affairs .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