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不是欧洲发动机
德国不是欧洲发动机
特约作者 赵轲宁
欧债危机以来,德国作为欧洲最强经济体在欧元区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比于深陷危机中的其他各国,德国拥有发达国家中较低的失业率(截止 2015 年 2 月为 4.8%)、著名的跨国公司、较高的信用评级以及偏低的负债率。优越的处境让德国掌握了话语权,也让德国高层希望以自己的标准重塑欧洲。然而,德国自身也充满了问题,比如投资减少、人口老化、工资滞涨、经济增长缓慢以及银行体系危机。最重要的是,许多经济学家指责德国的政策为 “损邻政策”(begger-thy-neighbor),即德国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邻邦的失败之上。
先说问题。尽管德国工人的平均生产力较之 1999 年上升了 17.8%,其工资水平却没有明显增长,而且实际工资水平有所下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德国对于工会的压制态度和对福利的大幅削减导致了这一结果。虽然数量可观的利润被留在企业内部和储蓄中,但促进生产力增长的投资却并未显著增加。2000 年德国的投资额占 GDP 的 22.3%,而该数据在 2013 年下跌到了 17%。基础建设也多年没有进展:许多公共设施已经出现老化现象而没有得到及时翻新和修理。教育同样问题重重。2009 年只有约 30% 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低于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债台高筑的希腊 (34%)。同时,德国的政府开销在经济危机前却并不算低,相比于同期政府开销占 GDP 21.3% 的希腊,2007 年德国政府开销占到了 GDP 的 25.2%。
诸多因素导致了德国的疲软表现。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要比美国和法国都严重。2009 年,美国的 GDP 总额减少了 2.8%,法国减少了 2.9%,而德国减少了 5.6%,几乎是前两者的两倍。这样的大幅衰退似乎显示了德国经济并不如人们印象中那么强壮。而德国在经济危机后的总增长率不及美国的一半。事实上,从 2000 年起,德国 GDP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1.1%,在欧元区十八个成员国内只能排在第十三名。
在德国经济健康的外表背后,也确实存在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类似,德国的经济深度依赖出口:出口贸易常年占德国 GDP 的 40% 左右,而贸易顺差在 2003 年后一直高于 GDP 的 4%,并于 2007 年在 6% 上下徘徊。在经济危机中,由于国外需求减小,德国贸易顺差一度降低。然而德国的贸易顺差占 GDP 百分比还是在 2009 年超过了中国,并在 2014 年再次超过 6%。如此大的贸易顺差在发达国家中是非常少见的。近几十年来,无论是美国还是相似体量的日本都保持着 2% 到 3% 左右的贸易逆差。
德国对贸易的依赖与历史上的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重商主义中,贸易顺差是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在亚当斯密前的年代,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而金银的累积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他们提倡对外贸易、鼓励出口并限制进口,使得财富流向本土。尽管今天德国的方法不尽相同,结果却是十分类似。一方面,德国利用欧元获得了贸易优势。简单来讲,欧元体现了所有参与国的财富和生产水平,而德国显然高于平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4 年发布的报告,德国的货币被低估了 5% 到 15%,从而使德国的出口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价格优势,并抬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德国紧缩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内需,也减少了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
此外,德国在欧元区内拥有比大多数国家更先进的生产力。一般来讲,这种生产力优势会随着人工等生产成本的上升逐渐弱化。然而,德国的生产力优势却被统一的欧元抵消了大半。最终,德国依靠着这些优势在欧元区和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贸易优势,从而支撑起其欧盟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而排名第二的法国出口额仅是德国的零头。
2014 年底,德国拥有高达 2153 亿欧元的资金盈余。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声称德国是欧洲 “稳定的基石”。然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 “一意孤行” 间接导致了欧洲的 “遍体鳞伤”。由于内需较低、投资疲软,德国巨额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输送,使其他国家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欧元区在全球总体需求疲弱以及新兴经济体竞争的压力下,难以进一步扩大其总体出口优势,所以必须在欧元区内创造对商品的需求。 伯南克 认为,在现在的经济条件下,欧元区其他国家已经难以进一步依靠财政政策来创造需求和刺激经济。而德国却生产了远超其需求的产品,“占有” 了其邻国的需求并进一步恶化了德国之外的就业和经济产出情况。同时,因为德国工资水平已经较低,想依靠削减其他国家的工资水平来提高生产力,只会导致需求进一步降低从而拖累经济。事实上,欧洲的通胀率已经远低于欧洲央行设置的目标,因此进一步削减工资只会恶化这个情况。
柏林在欧洲范围内推行的紧缩政策 (削减开支,提高税收等) 已被视作进一步 “加害” 欧洲的毒剂。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希腊等国的资产负债表在推行这些政策之后有明显好转,其经济景况仍然令人失望: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几乎为零,人均收入进一步降低。相较于 2014 年 GDP 增长率超过 6%、经济已出现明显好转的美国,实施了紧缩政策的欧洲经济仍然举步维艰。
在引导其他深陷危机的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革的同时,德国自身也需要改革。如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更新已经显露老态的公共设施,扩大内需和提高就业率。同时,德国应当提高工人薪资水平,促进国内消费和提振内需,还可以将德国的生产成本调节至较为合理的水平。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德国的贸易顺差,由此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欧元区。更重要的是,德国应利用其拥有的大量资本进行有效的投资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其生产力,而不是依赖价格优势来保持 “竞争力”。
同样作为出口大国且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身处和德国类似的境况。中国的体量决定了其不可能依赖于世界市场消化过剩的产能。利用现有条件深化经济改革、提振内需,依托国内市场发展经济是中国发展的 “人间正道”。毕竟亚当斯密告诉过我们,仅仅获得金钱并没有意义,消费了产品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参考文献
- Bernanke, B. (2015). Germany’s trade surplus is a problem , Retrieved from Ben Bernanke’s blog: http://www.brookings.edu/blogs/ben-bernanke/posts/2015/04/03-germany-trade-surplus-problem
- Legrain, P. (2014). Germany’s Economic Mirage , Retrieved from Project Syndicate website: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philippe-legrain-pokes-large-holes-in-the-myth-of-german-success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