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公开】政见团队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什么样的投稿会被接受?

2016-01-21 作者: 方可成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内部资料公开】政见团队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什么样的投稿会被接受?

CNPilitics

过去几年里,政见团队收到了很多投稿。我们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支持,但客观来说,投稿中能够直接拿过来、不做大幅修改便发表的只占一小部分。

我们也在自我反省:是不是对于投稿的要求说得不够清楚?如果能提供更详细且具备操作性的写作指南,是不是会节省双方的时间?

所以,我们决定将内部写作手册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详细介绍政见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我们期待有更多朋友给我们投稿,加入拆掉知识高墙的行列中来。

如果你可以每个月提供一篇符合质量的稿件,你就有资格加入我们团队,成为政见观察员。

一、政见团队的文章类型

政见团队的主要产品是 “研究速览” ,定位是:用一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一篇学术论文中的精华观点。有时候我们也会合并介绍多篇论文或著作,但这需要更强大的整合能力。

对具体论文的选择,由作者自行掌握,大体的原则有二:一是保证论文质量,尽量选择学界公认的优秀期刊上的作品,或优质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二是与中国读者相关,不一定直接研究中国,能和中国的普通读者产生关联、让大家感兴趣就可以。我们很多文章是基于中国研究期刊(如《China Quarterly》)上的论文,但我们更鼓励作者介绍自身学科领域内的顶尖期刊上刊登的相关内容,例如《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研究速览”这种文章类型的写作“秘籍”。

另一种频次较低、但分量很重的产品是 “政见访谈” 。迄今我们已推出二十篇左右的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是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国别不限,年龄不限,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为主,但也可以访谈并不主要关注中国的学者,所谈话题能够引发中国普通读者的兴趣即可。我们非常欢迎遍布世界各地的读者来帮助我们做访谈,比如采访你所在学校的老师——事实上,我们 对社会学家周雪光的访谈 就是由读者完成的,质量非常高。

每一次访谈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几个部分:学者自身的代表性研究、学者对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热点社会话题的看法、学者的治学方法。做好访谈的关键是前期准备。在访谈之前,我们往往会花大量时间阅读访谈对象的研究作品,精心拟定采访提纲。如果你有兴趣来参与政见访谈项目,我们会和你有非常多的前期沟通,以敲定采访提纲,并协助后期编辑。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更多样化,乃至更具实验性的产品,将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提及。

二、最高准则:说人话,有读者意识

政见团队的创立初衷和目前的定位,是将学术界的思想资源介绍给学术圈外的普通大众。尽管目前我们的读者中已经有不少教授、博士生等学术圈中人,但我们并没有转变成一个只为学术界服务的团队,普通大众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读者。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发布的文章依然是充斥着学术用语,阅读门槛很高,或是干涩乏味,令读者敬而远之,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每写一句话,都要问问自己:这句话,读者有兴趣读吗?会不会把读者赶跑?他们读了能马上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吗?

有一些作家在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会说,写完文章第一件事就是念给80岁的不识字的阿婆听,看她能否听明白。当然,我们的读者中不太会有不识字的阿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面向教授、博士生群体的写作,也应该尽量做到“读者友好”——谁愿意在看了一天论文之后,又在微信上读到一篇乏味的论文体文章呢?

我们一直在朝着降低阅读门槛的方向努力,但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有哪一篇文章、那一句话让你觉得难以读懂,欢迎向我们“举报”。

有一种“说人话”的方式是:尽量讲故事。

借用我们在小学学到的文体划分方式,在一般人眼中,说明文是最无趣的,议论文要稍好些,最有趣的是叙述文。人类爱讲故事、读故事——实际上,在学术界,我们也经常赞扬某位学者“会讲故事”。如果我们的文章中能讲一个好故事,那就离成功很近了。

当然,有的论文本身很难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若能将论文中的道理讲清楚也是很好的。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都需要逻辑清晰、线索明确,让读者在指尖滑动间,可以迅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实,很多内容都可以讲成故事——想想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演示录像这么枯燥无味的内容被各家航空公司玩了多少花样吧!

三、文章结构:别套用论文结构

文章的长度和可读性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比在意字数更重要的,是在意文章结构。

最最重要的,是 千万不要套用学术论文的结构 。不要以为把一篇论文“缩写”和“翻译”一下就是研究速览了,完全不是。

一般而言,学术论文总是一上来先谈研究背景,再细数此前的文献,再介绍研究方法和所使用的数据,然后做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论和进行讨论。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缩写”,大部分读者会在前两三个部分就关掉页面。

我们可以借鉴新闻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结论、发现放在开头,而非最后。简明扼要,直击痛点。不要一开头就是宏大叙事,什么“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很快”云云,甚至“几千年来,中国怎样怎样”,或是“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这样的开头既没有信息量,又挑不起读者的兴趣。

另外,一篇标准的经验研究论文往往是先根据理论和既有研究提出假设,再进行验证。这是符合科学范式的结构,但没有必要把这种结构也延续到我们的研究速览当中,“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这样的说法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nonsense。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结构是:先直接讲结论,然后解释原因;或是先提供几种可能性的解释,然后揭晓答案,看哪种解释最靠谱。

关于倒金字塔结构,可以阅读 马伯庸的这个知乎回答

除倒金字塔结构外,篇幅稍长的文章可以借鉴大象公会的文章结构。根据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的说法,“大象公会的写作套路,用最简短的话来概括,就是文章要按照符合悬疑期待的心理要求来写。它的整个展开顺序、结构和叙事逻辑,如果可以,都必须按照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不断反复的方式。如果你的分析结论是可以分解的,就一定要尽可能地分解,每转向一个新的知识和观念单元,都要为它铺垫悬念。最后,在结尾埋一句出人意表的转折,最好是黑色幽默的。”( 《大象公会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研究速览一般不需要对技术化的分析细节着墨太多。如果是一篇技术特别好的文章,你觉得如果能把文中的研究方法、分析技术详细介绍出来会很有价值,那么你可以在文末另写一个简短的“附录”,供“学有余力”的读者(研究生、教授)阅读。

15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分为2-3个小标题,1500字以下的文章尽量尝试不使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安全的处理方式,便于作者整理逻辑,也便于读者理解,可以在写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但小标题会影响文章的流畅感,对于1500字以下的短文来说,若能一气呵成,会感觉很好。

多分段,每段字数控制在150字以内为宜。“首先”、“其次”等并列式论述,尽量独立成段。但是,也要尽量避免另一个极端,不要在一篇文章中使用过多的单句段落,否则会显得非常琐碎。

四、字词句:能用三个字说清楚,就不用四个字

简洁为上。长句尽量拆分成多个短句,复句尽量拆成简单句,别让读者读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在介绍英文论文时,复句是英文中表达复杂含义的利器,但却是毁掉中文阅读体验的大杀器。

能用三个字说清楚的,就不用四个字。写完之后,拿着放大镜和大砍刀检查一遍自己的文章,把可以去掉的字词统统去掉。比如,“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纯属啰嗦,说“过去三十年”就足够了。另外,一般而言,“进行”两个字都可以删掉。例如,“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太罗嗦,“研究了这一问题”就可以了。

尽量不使用“变量”、“模型”、“回归分析”、“假设”等学术词汇,改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表述。例如,“回归分析”直接说成“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就可以了;“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变量后”是标准的论文语言,换成人话来说,是“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后”。

为避免混淆论文作者和研究速览作者,对论文作者的称呼一律使用“研究者”,不使用“作者”。

对于年代的指称,推荐使用“1970年代”这样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借鉴自英文,清晰简洁,且被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不少严肃媒体广为使用,已经有较好的接受度。对于少数在英文中存在但确实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如“2000年代”,可以用“21世纪初”这样的表述替代。

五、文献引用

尽量不要使用学术论文式的in-text citation,因为普通读者并不明白文中突然出现的一个写了人名和年份的括号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有把读者吓跑的可能。

最好的方式是用自然语言叙述文献来源,比如——

  • 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哈佛大学的经济史学家Eric Chaney基于尼罗河谷地区的历史水文资料,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三位学者发表研究指出……
  • 正如Jones和Olken在他们发表于2005年的论文里所说的那样……

如果需要引用的文献太多,转化为自然语言确有困难的话,可以考虑用如下形式——

  • 学者陈捷等在1995~1999年间对北京市民展开了数次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参考文献1-3)。

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

六、标点、数字

全部使用中文全角(,。?!:;·“”《》——……),包括用来框住英文的括号。例如,下面这句话的标点格式是符合政见规范的——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巴里·埃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近日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论文梳理了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

下面这句话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括号使用的是半角,而非全角——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巴里·埃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近日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论文梳理了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

数字的使用参照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对于既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又可以使用汉字的情况,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

番外:开发新产品

以上是对我们标准化产品“研究速览”的投稿指南。其实,我们也在不断尝试用新的、更适合移动阅读时代的传播方式,开发更多样化的产品。

2012年,我们的信息图曾经风靡一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国内媒体的那一拨信息可视化热潮。后来,因为一张优质信息图的制作投入巨大、传播效果却不断下降,我们逐渐停止了这一产品。但可视化始终是科普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非常欢迎探讨新的可视化产品。

我们也做过很有互联网风格的图: 一张图看懂社会科学鄙视链 。我们希望有更多这种娱乐化表达+严肃思考的产品。

在文字方面,我们的“资源帖”一直很受欢迎:《 25个值得收藏的英文深度阅读网站 》、《 15个你一定爱听的社科思想类播客 》,等等。如果你有想与大家分享的独门资源清单,我们非常欢迎。我们也欢迎分享你的课堂笔记,与大家共同学习。

我们非常期待更轻松有趣、但信息量不低的文章,比如学界论(si)争(bi)、学者轶(ba)事(gua)、边听歌边涨姿势,等等。只要是围绕着“学术通俗化”这一主题,脑洞开得越大越好。

最后,在期待大家投稿之外,我们也在物色若干名编辑,负责这些文章产品的策划、打磨和包装。理想的编辑人选应该兼具学术训练基础(但不需要是专家,不需要博士学位)和大众传播能力(不一定要有媒体从业经验,但一定要有良好的传播嗅觉,能“闻出来”怎样的文章会传得广,以及过硬的文字功底)。

投稿和申请加入我们,都请邮件联系: webmaster@cnpolitics.org

另外,我们也在寻觅更多擅长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加入我们,过两天会另文详细介绍。

期待大家的参与,一起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更多普通人接触学界思想资源。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