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吧出征”变“两岸交友”:爱情能跨越阵营分歧吗?
“帝吧出征”变“两岸交友”:爱情能跨越阵营分歧吗?
两岸 “表情包大战” 又有新进展。1 月 22 日,“帝吧中央集团军” 的 Facebook 专页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有鉴于大家对祖国妹子和湾岛美眉充满兴趣,为了彼此增加认识、交流的契机!此篇就先抛开歧见……上传自己的交友照片吧!‘真心不骗,违者怒删’。”
单身狗们一下子被炸了出来,po 照、征友者众。
让我们来严肃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帝吧 “远征军” 中的一员,你愿意和对岸绿营里的妹子/汉子谈恋爱吗?如果你是坚定支持蔡英文的台湾人,你愿意嫁/娶一位大陆的爱国青年吗?
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好回答,因为你很可能会说:“哎呀,这怎么可能?且不说我已经不是单身了,单是和对立阵营的人认识、深交的机会都没有啊。”
好吧,那么我们把问题改一下:
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们,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或是其他某个重要的家庭成员和对岸支持蔡英文的妹子/汉子谈恋爱吗?
深绿人士们,如果你的孩子或是其他某个重要的家庭成员要跟帝吧 “远征军” 里的青年结婚,你会不会感到不快,甚至坚决反对?
亲密关系是测量阵营分歧的重要工具——要想知道某种分歧到底是否严重,可以看看爱情到底可不可以跨越它。所以,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这样问:
——如果你是自由派,你愿意让孩子嫁给自干五吗?
——如果你是周小平的忠实读者,你的孩子却说自己跟贺卫方的粉丝谈恋爱了,你会不会气得跳起来?
——如果你是转基因支持者,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一个崔永元老师的粉丝带回家了,你会不会跟孩子断绝关系?
——如果你相信中医,但你的儿媳/女婿却说中医是骗人的伪科学,你会不会不让ta进家门?
——如果你吃甜豆腐脑,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咸豆腐脑党结成家庭吗?
……
别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很多这样的惨案:情侣因为方韩之争怒而分手,多年好友因为对香港的不同看法而反目成仇……
在这个世界上,围绕不同的议题,人们分成了不同的阵营。在同一阵营的人之间(in-group),我们分享着一种身份认同,彼此激励,彼此取暖:从 “我们都是爱国者” 到 “我们都是快播人”,莫不如是。而对于不同阵营的人(out-group),我们往往心存偏见和芥蒂,从 “臭公知” 到 “蛆众”,其实是一回事。
我们可以和不同阵营的人做同学、同事、生意伙伴、酒肉朋友,但却很难和他们发展真正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亲密关系的基础是认同和接纳。如果你接纳了另一个阵营里的人进入亲密关系,那么实际上你自身原有的身份认同就被削弱了,甚至完全垮塌。
在豆腐脑甜咸问题上,我们往往可以容忍,因为我们对于 “甜党”、“咸党” 的身份认同并没有多强,它更多只是一种玩笑。但在统独问题上,我们则很难妥协,即便现在 Facebook 上征友照片贴得很欢,真正能修成正果的不会很多,因为双方的身份认同都很强烈。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最难跨越的一个阵营分歧其实还不是统独、左右,而是种族。你愿意让孩子和黑人结婚吗?大部分人恐怕都无法真正接受。这也正反映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黑人是距离最远的、最不愿接纳的一群人(out-group)。
这种划分阵营的身份认同,有一种重要的特征:它并不是靠理性交流就能改变的,因为它的基础可能根本就不是理性的、经过严密思考论证的。虽然帝吧 “远征军” 准备了不少关于台湾问题历史现状的内容作为弹药,但大部分雄赳赳气昂昂走上战场的人,对这一问题可能并没有多么深刻的了解,无法进行丰富、严密的论证。他们的出征,更多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一种从小开始被培养的身份认同。
以情感联结的身份认同,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并非中国特例。在美国,两党政治的 “极化” 越来越严重,双方的支持者都越来越看不惯对方。斯坦福大学教授 Shanto Iyengar 及其同事的一则研究就显示:在 1960 年时,只有 5% 的人会对孩子嫁/娶另一党派的人感到不快;而到了 2010 年,竟然有多达 40% 的人会因此感到不快(其中共和党有 50% 的人会这样,民主党有 30% 的人会这样)。
研究者们说,这种两党对立情绪的大幅度上升,并不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其实,大部分美国人对政治并不怎么了解,不少人甚至搞不清两党的很多具体政策主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数据分析显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情感上的对立只有非常弱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假如我是共和党支持者,我不想把我女儿嫁给民主党人,不是因为民主党人支持堕胎、支持枪支管制、支持扩大福利,而是因为我就是看不惯他们。
至于为什么看不惯他们?一是因为我从小生长的环境就告诉我,我要认同共和党,民主党是非我族类。二是因为网上可选择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了,我可以只看共和党的东西,不看那些 “扯淡” 的自由派媒体。三是因为最近几年,美国大选竞选广告中候选人互相攻击的情况越来越多,让我受到了这种攻击性的、负面情绪的影响。
这则研究对两岸表情包大战有什么启示?
第一,如前所述,两岸人民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舆论环境决定了身份认同根深蒂固,可能不是如乐观者所言的那样,增加交流就可以弥合裂痕。
第二,不过,交流总是有好处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两岸青年总是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像只看保守派媒体的共和党人一样,裂痕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极化。而且,Facebook上 的交流是比较积极的,因为另有研究发现:比起广播电视,社交媒体是最不会加强极化现象的(参考文献 2)。
第三,某些善于利用阴谋论和攻击性的方式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媒体(比如某某时报)得反思了。鼓吹 “西方蓄意抹黑中国”、“日本公然挑衅中国”、“反对派愚蠢无知”,可以让报纸获得更多的利润,却会在人们心中种下负面的种子,在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以及中国人与世界之间的划下深深的裂痕。当然,对于对岸一些善于煽风点火、负面攻击的媒体来说,也是一样。
参考文献
- Iyengar, S., Sood, G., & Lelkes, Y. (2012). Affect, not ideology: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polariz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76 (3), 405-431.
- Veenstra, A. S., Hossain, M. D., & Lyons, B. A. (2014). Partisan media and discussion as enhancers of the belief gap.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