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最后沦落为亲人:“七年之痒”是真的吗?

2016-02-14 作者: 杨鸣宇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爱人最后沦落为亲人:“七年之痒”是真的吗?

the seven year itch
</img>

情人节到了,各位打算如何庆祝?或许最纯粹的愿望就是希望两人的感情始终如初恋般甜蜜吧。但我们都知道激情不会永远长久,就像苏打绿在 《爱人动物》 唱道“动物们变成爱人,爱人最后沦落为亲人们”。面对时间的力量,传说中的“七年之痒”到底又有多少科学根据?我们来听社会学家怎样说吧。

离婚风险先升后降的三种解释

大量的社会学研究发现:在西方社会,离婚模式即婚姻持续时间和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关系,先升后降。对此一共有三种理论解释。

第一种理论是家庭生命周期。该理论认为,随着两人组成家庭,婚姻初期的甜蜜很快就会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打破。为了适应新的身份和责任,夫妻需要对本来的生活习惯进行大量的调整,比如说大量时间用于照顾孩子,二人可以交流的时间自然就减少,感情自然就容易变淡,离婚风险增加。孩子数量越多,调整就越困难。而随着子女长大独立,夫妻又可重回归二人世界,婚姻满意度再次提高。描述离婚模式的函数形状自然也就应该是先升后降的形状了。

第二种理论解释是自然演化。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相似,自然演化也认为时间是婚姻的“杀手”,婚姻持续时间越长,感情越容易变淡,更容易离婚。但自然演化的不同之处是它认为婚姻满度意的下降和离婚风险不会无止境持续下去,因为维持婚姻关系需要投入大量个人资源,因此时间越长,“沉没成本”使离婚成本也越大。于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离婚风险出现先升后降的情况。

第三种理论称为总体异质性。顾名思义,它认为每一对夫妻的婚姻状况都是“异质”的(前两种解释都假设每对婚姻是“同质”的)。也就是说,每对夫妻处理感情冲突的能力和容忍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所有的婚姻总体里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子总体。子总体1是永远不会发生离婚的婚姻。子总体2则是会发生离婚的婚姻,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离婚风险不断增加。由于离婚的婚姻总是少数,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子总体1的比例会不断上升,而子总体2的比例不断下降,离婚模式最后呈现出“倒U型”的情况。

七年之痒背后的真相

那么中国社会的离婚模式是否也是“倒U型”呢?上述的理论解释那个又更好地拟合数据描述的情况呢?三位社会学家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调查数据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根据CFPS(2010)的数据,中国社会的离婚模式确实也呈现出“倒U型”的模式,而且在婚后大约7年左右达到峰值,“七年之痒”似乎确实有道理(Oh No!!!)。

marriage
</img>

那么,上面哪种解释能够适用于中国呢?

在进一步考察诸如子女数量年龄、居住地、妻子的初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可能影响离婚风险的因素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首先被拒絶——事实上,子女的数量和年龄均会显著降低离婚风险。

至于对自然演化和总体异质性的检验则相对复杂一些。这两个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假设婚姻是“同质”,而后者假设是“异质”。如果自然演化理论的假设是正确的话,没有离婚的夫妻和离了婚的夫妻应该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即他们均为“倒U型”。如果总体异质性理论正确的话,这两种夫妻应该表现出不同的趋势。

如下图所示,研究者们发现,那些有过离婚经历的样本的离婚模式并不是“倒U型”,而是线性递增。所以,总体异质性比自然演化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中国的离婚模式情况。

divorce
</img>

所以,倒U型的曲线其实是我们把两类人混淆在一起之后呈现的趋势。七年之痒的真实情况是:虽然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离婚率有所上升,但这仍然只是少数发生的情况,大多数的婚姻仍然是稳定的。换言之, “爱情还是可以相信的”。

希望政见观察员的这篇文章可以挽回你对爱情的信任,祝各位情人节快乐!

参考文献

  • 许琪、邱泽奇、李建新(2015)。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