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小区的围墙为什么要拆了?因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范式变了

2016-02-23 作者: 谭宏泽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你家小区的围墙为什么要拆了?因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范式变了

Large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br>

你居住的小区要拆掉围墙和门禁了?

2月21日,新华社刊发了一份名字很长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是时隔37年后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其中,第十六点指出要: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简而言之,“大围墙、铁栅栏、入门刷卡见保安”的封闭式小区不准再建了。而已有的也要逐步开放,将小区空间与道路融于城市路网之中。

此文件一出,绝大多数人都十分意外,社交媒体上议论纷纷,褒者有之,贬者亦不少。其实,对于城市治理,特别是城市交通治理领域内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一件意外之事——可以说,这一决定是近些年来城市规划与治理范式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中国学了西方抛弃的模式

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与治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北美崇拜主义”与《雅典宪章》“功能城市”模式的混合。这种模式立足于对城市“生活、工作、休憩、交通”等功能的区分,强调对城市各部分进行隔离与分区。而“交通”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部分,主要依靠私家机动车实现。

这一规划逻辑,也是20世纪上半叶全球主流城市的发展进路,它适应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求。

但是,就在我们刚刚开始学习这套规划思路,并将其大规模在国内的各大城市推广之时,这套思路却被西方规划界抛弃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世界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城市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原来这套规划思路渐渐弊大于利。特别是它对于城市的割裂所带来的后果日益凸显。很多人发现,“人”在城市中被严重忽视。因此,城市居民间的关系、居民流动性的连贯性、城市空间的连续性等议题均被提上了议程。

让街道微笑起来

一种新的规划范式取而代之。1977年底的《马丘比丘宪章》可被视为是新范式的基本纲领,其“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同时,“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运输系统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其设计应当允许随着增长、变化及城市形式作经常的试验。”

简单来说,要让城市内部成为一个有机连通的空间。

在此基础之上,“活化街道”被认为是治疗城市“贫血病”的关键手段。也就是说,要让人们重新出现在街道上,让店铺、行人、单车等有“鲜活”的存在取代冷冰冰的水泥外墙与四轮铁盒。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要实现让“人”在城市内的“自由”流动。去车拆墙、窄道密网,一般被视为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措施。

进入21世纪后,这种新的规划思路也渐渐在中国城市规划与治理界获得了关注,而且随着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的不断恶化而日益被接受。实际上,诸如城市绿道网、城市公共单车、汽车限行等措施都是在这种新型思路的指引下开展的。

例如,参与了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编写工作的姜洋博士在2015年自行车生态大会上就提出过“微笑街道”的理念,即小尺度、维护保障、整合协调、街道活力、愉悦舒适的规划思路(SMILE-Small, Maintained, Integrated, Lively, Enjoyable)。此类的倡导近年来在中国城市规划与治理界越来越多,也正是这种范式上的转变使得对于“好的城市”的愿景发生了转变。而这,也是这次中央政府决定“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理论基础。

如果仅仅是拆围墙,弊端将无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理念转变为具体操作一定要慎之又慎。能把好理念转变为好措施的关键在于各级执行者都真正理解了这一理念的真正意义。比如此次废除封闭小区,如果地方官员仅仅将之理解为“拆掉围墙、把马路铺进小区”,那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弊端无穷。必须要在城市内部有机融合的理念指导下,把配套的措施一并实行,才能真正见到成效。比如,原有的治安模式必须相应调整、交通管治措施要跟上、要突出慢行交通与公交的优先地位、相应的商业与社区设施要重新布局,等等。

而且,政策施行切忌“一刀切”,必须要以目的为导向。该项措施的目的是连通城市交通网,活化城市社区与街道。在此目的下,必须要对妨碍实现该目的的中心区域封闭式小区和与此关联不大的郊区小区、城镇小区加以区分。如果地方官员不分三七二十一地一概采用同样措施与步骤,必然与政策初衷相违背。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要慎重考虑,比如:购买了七十年产权的业主的利益如何补偿?治安模式如何转变?底层住户是否会受到噪音等侵扰?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城市规划与治理实际上是走了弯路的。当分区式、扩散型、机动化的规划模式弊端显露且被抛弃时,我们却将之视若真理。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研究者们眼光与视野的问题,更与中国的工业化阶段、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侧重有关。但不管怎样,现在我们尝到了苦果,也应该做出改变。而改变的前提是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利益相关各方能够切实理解并且践行一套整体化的发展理念,而非仅仅是几项割裂的措施。

总而言之,“拆墙”的利与弊取决于这究竟是一系列措施的开端,还是一项孤零零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的后续措施,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阅读

关于“微笑街道”理念,以及更多生态出行内容,可参考公益组织“拜客广州”编辑的相关内容:http://bikegz.com/article-696-1.html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