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制约政客,还是政客操纵民意?
民意制约政客,还是政客操纵民意?
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主流理解是,选举压力可以逼迫政治家不得不支持被公众所偏爱的政策,民意会有效地限制政客们的决定。但是当我们反过来想这件事情,会不禁疑问:民意真的存在吗?民意会不会只是政客操纵的结果呢?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研究者与8位在任民主党议员针对上千选民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许多公众只不过是在盲从政客们的决定,政客似乎可以轻易地塑造民意。
精英与民众之间的三种关系
在西方的竞争性选举制度下,对于公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念。
最广为人知的传统观点是,选民们会准确根据自己的政策立场投票,从而让政客们不得不支持大众所偏爱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政客们为了得到大众的支持,会主动代表大众的利益。也就是说,政客们只能接受,而非影响民众的政策诉求。
另一种类似的观点认为,上述情况主要发生在政客们没有主动劝服民众的情况下。其实,政客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劝说民众接受自己的新主张。政客们可以向民众论证,他们的新主张与选民的价值观仍旧契合。当然,政客们在作出这种转变之前,需要有足够信心确保他们能够成功劝服选民,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换言之,在这一观点下,政客和大众可以互相影响对方的政策立场。
上述两种观点看似有道理,然而研究者指出,许多现实生活中的证据表明,政客们的政策偏好并不受大众所束缚。舆论领袖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大量存在,他们往往主导着一大群人的观点。这些领袖并不用通过劝说的方式来让公众接受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在公众知道领袖的新主张与自身之前立场相反时,他们也很有可能只是用领袖的新立场替换自己的旧立场。
这就说明,许多公众会在无须论证的情况下就顺从政治家的判断。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做呢?一方面,民主制度本身就假定公众会相信精英拥有更好的能力来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公众在很多事情上都倾向于遵从权威人物的判断。由于民众们会习惯于遵从政客们的政策判断,当政客的政策主张与民众相矛盾时,政客们获得的支持并不会减少,而且还能改变民众的政策偏好。
议员改变选民立场
</br>
</br>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斯坦福大学的David Broockman和华盛顿大学的Daniel Butler二人通过和美国中西部某州的八位民主党议员合作,于2013与2014年间在他们所代表的选区开展调查实验。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这些选区既有摇摆区,也有民主党的铁票仓;既有城市地区,也有农村地区。在实验开始前,研究者首先和议员们商定政策议题,并借助商业调查公司了解了议员们所属选民的政策立场。
在实验中,议员们向选民邮寄他们官方署名的信件。在信件中,议员们对选民随机告知自身的政策偏好。具体来说,议员们会针对一些特别富有争议的议题表明自身立场,例如大麻合法化、最低工资制度、非法移民政策等。进一步,议员在某些信件中会积极论证他们政策主张的合理性,但在另一些信件中则只简单的表明立场。在这些信件寄出一周后,研究者又再次对选民开展跟踪电话调查,了解选民观点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在议员们向选民邮寄的信件中包含某种政策立场后,选民们采纳同一立场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而且,当议员们在信件中明确表示与选民之前意愿相悖的政策立场,选民仍旧不会减少对议员的支持。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模式并不会因为议员的论证行为而发生改变。换句话说,议员仅仅通过向选民表明自己的观点就能改变后者的立场;而选民也不会因为议员不加论证就降低对他们的评价。
简而言之,该研究似乎说明,实行民主制度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实现“民治”,因为民众很多时候会自愿盲从政治领袖的观点。民众们对政策议题的判断能力毕竟非常有限,这让他们在一些时候不得不接受政治精英的判断。于是,人民或许能在多个候选人持不同观点相互竞争的情况下,短期影响政治精英的决策,但就常态而言,精英更有可能在主导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 Broockman, D. E., & Butler, D. M. (2015). The causal effects of elite position-taking on voter attitudes: Field experiments with elite commun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