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正在互联网上崛起,成为人类社会搅局者

2016-03-31 作者: 赵蒙旸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机器人正在互联网上崛起,成为人类社会搅局者

图片 1
图片来源:Flickr-GLAS-8
</img>

上周,微软发布了名为Tay的推特聊天机器人。然而不到24小时,Tay就被用户们教成了一个种族和性别歧视者,频频大放厥词,导致研发团队不得不暂时中止项目,并在网上道歉。昨日(3月29日),Tay短暂回归推特,然而问题依旧——它不断发送夹杂着咒骂的短句,以至于微软再次紧急关停了账户。

图片 1
图片来源:Tay推特截图
</img>

Tay不是第一个引发伦理与法律争议的机器人,可口可乐的MeinCoke与IBM的Watson都曾卷入过类似的困境。从这些困境中可以看到:数字空间中的机器,早就不是一堆中立的代码。

互联网其实是机器人网

过去的两三年,网络机器人(Bots)从一个极客嘴里的技术名词,成为了常出现在媒体头条的流行语。借助推特开放的平台属性,各种依靠程序自动发推的机器人大行其道。虽然由于审查和语言的区隔,关于社交机器人的讨论尚未扩散到国内,但借助微信上的微软小冰,大陆的用户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焕发的独特幽默感(这种幽默感被认为是机器人性Botness的一部分)。

很多研究团队都对推特上的机器人数量进行过统计,综合各家数据,大约有10-30%的推特账户是由机器人在掌控。而整个互联网场域中,一半以上的流量都不是来自真人,而是由各种机器人和爬虫贡献的。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也可以被称作机器人网(Bot net)。

虽然被统称为机器人,但每种程序都有着不同的制造目的,拥有独特的运行特点,也往往带来不同的社会政治后果。

一大部分的机器账户仅仅是为了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自动转发新闻和灾害预警的账户早就不是新鲜事,提供古怪消息的机器人也不可尽数。有账户专门提供全世界各地网络摄像头拍摄的影像截图,有账户专门收集从美国国会IP进行的维基百科匿名修改,有的账户则抓取互联网时光机(Wayback Machine)数据库中的旧网页,呈现互联网早期的模样。

有些机器账户,则完全是作者的恶作剧。去年,一个叫Hunter Scott的码农花了大约九个月的时间,让自己编写的推特机器人自动参加了推特上的16.5万个“转发获奖”游戏,并获得了大约1000个奖项(尽管大部分奖品都极其无聊)。MIT的一位博后Bradley Hayes则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制造了@DeepDrumpf,一个模仿川普,还时不时回复Ted Cruz官推的机器人,目前已经收获了两万多粉丝,包括作家萨尔曼·拉什迪。

机器人的社会政治后果

机器人并不是只会发推和抽奖,而是会造成直接的社会政治后果。最著名的例子出现在2014年,瑞士艺术家组合!Mediengruppe Bitnik将一个程序机器人送入暗网空间。按照指令,这个叫做Random Darknet Shopper的程序会自动用每周100比特币的津贴在暗网的Agora市场上随机购物,并将购买到的物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作为艺术展览的一部分。

2015年1月,由于在暗网买到了10颗摇头丸,该机器人和展品在展览结束后被当地警方没收。经过艺术家的抗议,警方在四月归还了机器人,并给出了释放的理由:因为机器人的行为仅仅用于探索暗网,拥有者也并未利用摇头丸牟利,不构成违法。于是,这个机器人开展的行为艺术得以继续。近日,团队刚刚结束了他们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特展。

另外一个极端例子也发生在去年,一位荷兰的开发者Van der Goot被警方质询,原因是他名下的机器人发出了疑似死亡威胁的推文。在阿姆斯特丹一个时装展览的前夕,他的机器人突然对另一个机器人(是的你没看错,是另一个机器人)表示“很想杀人”,而创造这句话的素材,来自于主人自己的推特账户。机器人通过一种算法,改编其他人的言论,推送出貌似符合逻辑的句子,却偶然实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谁该为此负责?Van der Goot本人没有制造威胁性的内容,微软也并没有鼓励纳粹主义,但在目前的争议框架下,机器的创造者们会背负额外的道德压力。不管怎样,是创造者决定了机器的代码,而代码,从来都是政治的一部分。

更积极的社会作用?

以上的机器人行为大都是一种游戏式的”创造性破坏”,其社会效果更多是间接出现的。很多设计者也希望网络机器人可以主动发挥更积极的社会作用。

在今年发表的一篇叫做《Botivist》的论文中,三位研究者直接设计出一种机器人来推动在线行动。在此之前,政治机器人已经被广泛用于国家层面的舆论操控。在墨西哥,土耳其,政府都曾经成功地用机器人组成的水军来干扰在线讨论。欧美的不少竞选团队则利用机器人来做线上推广,特别是在线宣传网络的搭建。相比之下,草根许多的社运组织,则鲜有利用机器人为自己的行动做宣传。

对此,研究者指出,利用类似的推广原理,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动员的关键节点。研究者们构造了一个叫Botivist的机器人程序,它操一口地道的西班牙语,关注拉美国家的腐败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自动检测到网络上在讨论相似议题的用户,然后发推号召他们齐力解决问题。研究者们发现Botivist确实可以让参与同一话题讨论的用户更快地找到彼此。Botivist还会用不同的话语框架来讨论相似的问题,以测试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有效地激发行动。结果发现,当机器人用一种直接的,不那么像人类的说服口吻进行动员时,传播效果反而更好。

玩笑成了政治,文本成了炸弹

真人不再是数字空间唯一的行动者,机器正在以各种方式加入国家、公民与商业力量间的一片乱战。机器在数字空间的崛起,印证了技术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对“非人类行动者”存在能动性(Non-human agency)的论述。有意思的是,推特上曾经还专门有一个拉图尔的机器人,自动发布作者英文著作中的句子,持续推送了好几年。这个账户最后一条推送是拉图尔2013年著作《存在模式研究》中的一句话:At this point,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do.

这句话被机器从语境中孤零零地提取出来,没有确定的含义,却收获了不少转发。这似乎象征了机器在数字空间的命运:虽然推特上的机器读不懂社会理论,它的不懂装懂却可以造成真实的社会影响。玩笑讲成了政治,游戏变成了行动,文本成为了炸弹。

参考文献

  • Ferrara, E., Varol, O., Davis, C., Menczer, F., & Flammini, A. (2014). The Rise of Social Bots. arXiv:1407.5225 [physics]. Retrieved from http://arxiv.org/abs/1407.5225
  • Forelle, M., Howard, P., Monroy-Hernández, A., & Savage, S. (2015). Political Bo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Venezuela. arXiv:1507.07109 [physics]. Retrieved from http://arxiv.org/abs/1507.07109
  • Savage, S., Monroy-Hernandez, A., & H?llerer, T. (2016). Botivist: Calling Volunteers to Action Using Online Bo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 (pp. 813–822). New York, NY, USA: ACM. http://doi.org/10.1145/2818048.2819985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