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案件越来越多,互联网有罪吗?
腐败案件越来越多,互联网有罪吗?
互联网的普及被视为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与抑制贪污腐败的一把利器,并得到了许多跨国研究的证据支持。但是,来自中国的证据尚不多见。
台湾两位研究人员对中国各省数据的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越高,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也越多。研究显示,信息技术发展越快的地区,腐败案件的数量在刚开始时会出现增长的迹象。但是,当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腐败案件的数量会逐步下降。
互联网影响腐败案件数量
</br>
</br>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的自由空间,打破了政府对大量信息的垄断。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了信息公开和言论自由,使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以不断弥合。与此同时,民众的活跃言论和广泛监督,令政府不端行为无所遁形,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和回应。
信息技术发展对政府治理的正面作用已经得到了理论和研究的支持,但是互联网对政府腐败的影响则可能是复杂的。互联网的发展对政府腐败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增加腐败案件数量的揭发效应,也有减少腐败案件数量的监督效应。揭发和监督的双向效应,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腐败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线性的,而可能是曲线关系。
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使检察机关如虎添翼,让它们有更大的能力发现和侦破腐败案件。互联网也为民众举报和监督腐败现象提供了渠道和方法,进而增加了腐败行为被揭发的机会。这些方面的努力和进步,都使腐败案例的数量会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陡然增加。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让可能腐败的公务人员有所忌惮,而不敢像过去一样明目张胆地贪污腐败。信息技术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腐败行为的监督,这无形中会减少腐败案件的发生。因此,当互联网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腐败案件的数量会随之降低。
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腐败水平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腐败案件数量会随着媒体报道和民众举报而陡然增加。但是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技术发展则会发挥很强的威慑和监督作用,抑制腐败案件的发生。
基于中国各省2004-2010年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证实了上述假说。研究显示,互联网普及率对政府治理水平的影响最明显,而手机和固定电话的使用率则影响不显著。换句话说,互联网的应用更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而手机和固定电话则无法产生类似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信息技术发展与腐败案件数量之间呈现是倒U型的关系。尽管三类信息技术的普及都同腐败案件数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互联网的影响远大于手机和固定电话的作用。
互联网促进善政是必然趋势
</br>
</br>
在缺乏有效的代议制民主和选举监督机制下,互联网的崛起为中国治理优化和反腐败提供了另一条路径。但是,中国政府的矛盾心理在于,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不遗余力地控制信息传播以稳定社会。
这项研究表明,即便是在互联网发展受到制约和控制的情况下,它也仍然能够对政府治理和廉洁产生积极作用。对互联网治理存在矛盾心态的政府,应该认识到互联网促进善政是必然趋势。网络反腐固然让许多腐败案件浮出水面,但更根本的则是让腐败日趋减少。
对于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的地区,特别应该处理好民众的社会心态,因为突然性的腐败案件爆发可能影响政府和民众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于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的地区,则应突出民众参与的空间和限度,避免极端的民粹主义完全左右政府施政方针。
这项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的确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并抑制腐败,但是互联网作用的发生机制并不清晰,也未得到证实。互联网对民众心态和行为的塑造与影响,可能不同于其对客观绩效和腐败案件的影响,也值得未来加以研究。
附:技术细节
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38个指标,涉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政府规模和民众福祉,将这些指标加权平均后用于衡量政府绩效。
研究人员利用检察机关登记的人均腐败案件数量,来衡量各省份的腐败程度。
为了衡量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研究人员使用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的人口比例这三个指标,并将其取加总值来衡量整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研究人员控制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人口密度、人均GDP、中等教育入学率、工业和服务业占比、人均公检法司财政支出等因素,并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参考文献
- Lee, M. H., & Lio, M. C. (2015).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public governance and corruption in China.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