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2016-04-28 作者: 张友浪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education
</img>

中国如何追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研究认为,相对于更为内向和犹豫不绝的欧洲大陆模式,中国已经选择了美式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仅送出大量本国学生,也大力吸引他国学生。

以英美高教体制为基础

中国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始于十九世纪末期。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北洋大学)成立于1895年 。到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西方的大学模式被逐步引进,中国学生也被送到国外去学习先进技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总共建立了205所大学。

1949年后,新中国中止了这一教育扩张的趋势。到1953年,综合性大学的数量从49降为13。只有那些专门研究特定领域(如医学、农学)的学校才免遭裁并,国为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成就更为政府所承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运动再次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转。在1966和1971年间,许多大学被迫关闭。

邓小平在1970年代末期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样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改革,让教育行业重新步入正轨。当时的主要策略包含两部分:一方面鼓励中国人走出去学习西方,另一方面积极将西方先进知识引进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让更多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英美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一套包含大专、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高等教育体系。

到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从1978年的600个增长到2000多个。2008年的在校生数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000多万。有研究发现,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大大地提高了2000年代的教育回报。平均而言,大学教育可以提高城市中个人收的了11%。当然,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个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来自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们能享受的教育改革福利非常有限。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在国际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经费来源,可以将从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分为两大类:由政府资助的公费留学生,和自己筹集资金的自费留学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通过政府资助得以出国留学。当然,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必须在毕业后回国工作至少两年,否则会面临严厉处罚。然而,到1986年底,政府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指标也予以放宽,加上人们不断增长的收入,自费出国的留学生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和教育部启动、资助或实施了多个项目,吸引海外华人回国发展。这些项目既覆盖了年轻学生和中年学者,也覆盖了短期访问和永久定居,例如“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990)” “百人计划(1994)” “春晖计划(1997)”“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998)”“千人计划(2008)”。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对侧重于顶级科学家的引进计划,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更关注高科技企业家的人才奖励计划。

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进入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大学和西方大学加强合作,更多的中国学生外出留学。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为自费优秀博士留学生提供奖学金,而且这些奖学金尊重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到2007年,中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联系,并与32个国家和地区互相承认教育学位。

近年来,中国赴海外留学的学生快速增长。从经费来源看,2000年,中国大陆有38989位学生到海外留学。其中大部分为自费(82.8%),其次为单位资助(10%),最后是政府资助(7.2%)。到2008年,中国去海外留学的学生数量增长到179800人,其中自费留学生占89.9%,单位资助占4.8%,政府资助占6.2%。

中国留学生所去的国家也增长到108个。尽管学生们的目标国家会随时间而有所变动,但整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偏爱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2008年,中国留学生的五大目标国家为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中国政府的鼓励措施加上中国大量存在的经济机会,让许多海外留学生愿意回到中国。1999年,海外留学生中只有32.6%回国。到2008年,这一数字则增长为38.5%。这些归国学生和学者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发展。海归派的身影已经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教育部的官方资料表明,中国的国际留学生从2000年的5万人增长到2007年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20万人。 这些学生分布于中国近600所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亚洲,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其次是欧洲学生、美国学生、非洲学生和大洋洲学生。大多数国际学生来中国主要是学习汉语和文化等非学位项目,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资助,例如“中国政府奖学金”“长城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但自费到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也在逐渐增长。

并不均衡的学术发展

中国并不满足于成为世界廉价生产工厂,而是正在谋求把劳动密集型的经济转型为知识密集型经济。

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也在快速提高。在1998年,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本科毕业生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到2006年,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已经比上述各国加起来还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数量也迅速赶上美国。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也从1988年的5000篇增长到2008年的61000篇,比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和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加起来还多。

但是,中国在各领域的科研发展成就并不均衡。中国的科研论文大部分属于自然科学,其次是工程,生物,医药。社会和行为科学则只占1%左右。相对而言,美国在自然科学、医药、生物领域的权重都在27%左右,工程和社会科学则各占8%左右。

参考文献

  • Constant, A. F., Tien, B. N., Zimmermann, K. F., & Meng, J. (2013). China’s laten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chieving milestones and competing for the top.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2 (79), 109-130.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