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买台湾水果,就能帮国民党上台?

2016-05-22 作者: 张烨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多买台湾水果,就能帮国民党上台?

taiwan
图片来源:Luke Michael
</img>

在大陆民众的普遍认知中,国民党亲大陆,民进党反大陆。因此大陆民众往往认为,当两岸关系较密切、台湾能从大陆“获利”时,对岸人民会倾向于支持国民党。事实果真如此?图样图森破,一项关于两岸水果贸易的研究告诉你残酷的事实。

台湾水果敲开大陆市场大门

凤梨、莲雾、芭乐等台湾水果在大陆南方地区已不陌生,而这些水果真正敲开大陆市场的大门,是在国民党上次输掉大选后。2000年,民进党首次上台执政,两岸关系趋紧,大陆后于2005年出台《反分裂法》。而输掉选举的国民党却“因祸得福”,与大陆的感情迅速升温。不仅时任党主席连战2005年的大陆访问得以成行,大陆还对台湾实施了多项农业让利政策。

2005年8月,即连战访问大陆3个月、《反分裂法》颁布1个月后,大陆宣布对15种原本会被征收10%-15%关税的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2007年3月,大陆又新增4种准入的台湾水果,并取消了11种台湾蔬菜的关税。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似乎是有意把“人情”送给在野的国民党,不仅绕开了半官方沟通机制(海基会和海协会),选择在连战访陆后单方面公布,还要求由台湾省农会(FATP)负责对接工作,而农会当时的理事长是国民党成员刘铨忠。

如此“亲疏有别”的举动,令执政的民进党感到不安。时任台湾领导人陈水扁表示,这是大陆的“统战”策略,意在削弱民进党在农业地区的民意基础,以帮助国民党赢得未来的选举。他还批评大陆没有纳入一些台湾最具竞争力的水果,并呼吁台湾农民把水果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毛利率更高的地区。

蓝营绿营争夺农民支持

为何民进党对农业地区如此在意?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台湾曾是一个农业社会。直到1951年,台湾仍有5成以上农业人口。农民的支持,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台湾立足的根基。

1949年国民党入台后,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在1949至1953年开展土地改革,通过减租、公地放领、收购地主土地再卖给佃农等方式,让大量农民获得土地。此外,国民党还与更早时期从大陆来到台湾、在台湾地方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派系合作,以便向农业地区进一步渗透。

但20世纪70年代起,国民党在农业地区的主导地位开始被削弱,地方选举会受到党外人士挑战。20世纪80年代民进党成立后,开始争取农民支持。例如,推动1988年的520农民运动,用农民容易理解的、非国语的地下广播宣传信仰和组织动员等。2000年,执政后的民进党进一步侵蚀国民党在农业地区的根基,甚至尝试瓦解国民党与地方派系的“分赃”渠道。而一些地方派系也早已意识到国民党不是唯一的选择,农村地区的蓝绿光谱变得驳杂。

那么,大陆的减税政策是否如外界所言,是为了给国民党“拉票”、削弱民进党的支持度呢?在一些农业地区支持国民党、另一些又支持民进党的情况下,怎么才能用最少的资源拉拢最多的选票呢?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感化”台湾选民呢?

农产品减税带有政治目的?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黄鹤回、密歇根大学研究生Nicole Wu发表于《当代中国》的研究,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如果减税意在给国民党“拉票”,那么如何选择减税的农产品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是选择国民党支持度较高地区(偏蓝地区)的蔬果,还是民进党支持度较高地区(偏绿地区)的蔬果呢?拉拢对方的选民或许能增加自己的选票,但争取跟自己意识形态相左的选民并不容易,且容易顾此失彼,流失原有的支持者。另有政治学研究显示,争取没有明确立场的“摇摆选民”才是最有效的。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2004年台湾大选各镇投票情况、各镇主要农产品后发现,不仅偏绿地区的农产品如凤梨、卷心菜等获得减税,偏蓝地区的农产品如芒果、柚子等也获得了减税。

若把两轮政策涉及的农产品分开看,那么2005年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偏蓝或偏绿地区,而2007年的则主要集中在蓝绿较为均等的地区。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2005年为了打造连战沟通者的形象,不能“偏心”某一方;而2007年随着台湾大选邻近,大陆有更强的动机为蓝营拉拢摇摆选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