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很重要,但也别太当回事
国际评级:很重要,但也别太当回事
国际清廉指数、失败国家指数、国际营商指数……常看新闻的你恐怕不会对这些名词感到陌生。近些年来,经常能看到某些国家在某某指数中排名下滑的新闻,一些国家被评级排名“伤害感情”的事也不在少数。 </br>
国际评级排名的目的主要是推动各国政府改善公共政策,提升全球治理水平。但事实上,随着国际评级排名的流行,各种争议和负面效应也频繁出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就在 《外交》(Foreign Affairs) 上刊文指出,尽管国际评级排名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但距离其提升全球治理水平的初衷却渐行渐远。
研究者指出,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评级排名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更是出现 “井喷”。据统计,目前全球超过 2/3 的国际评级排名出现在 2001 年之后,其中更有 95 项得到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评级排名可以给国家制造压力,也会影响国家形象。因此,有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国际评级排名,格鲁吉亚、卢旺达等国就将本国在世界银行 “营商环境指数” 中排名的提升,看作招商引资和赢取国内民众政治支持的 “金字招牌” 和筹码。还有一些国家和机构将国际评级排名结果作为提供援助的指标。美国的 “千年挑战公司” 综合包括 “自由之家” 和传统基金会在内的 20 余家国际评级机构发布的各类国际评级排名指数,评估援助对象国是否达到了 “善治” 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向其提供援助,这也为国际评级排名赋予了更多政治内涵。
所谓的 “评级外交” 也应运而生。欧债危机时,因为担心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引发金融动荡等连锁反应,欧盟官员曾公开指责国际评级机构 “不负责任”。而在 “阿拉伯之春” 期间,巴林财政大臣还专门登门拜访传统基金会,请求传统基金会不要因为巴林王室镇压示威者而降低巴林在 “经济自由指数” 中的排名,并向其保证一时的政治动荡不会影响巴林经济的开放程度。
国际评级还引发了 “刷榜” 行为。研究者发现,一些国家为了迅速提高国际评级排名,只调整评级机构关注的几个关键指标,而不是去进行全面改革。前面提到的格鲁吉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格鲁吉亚通过建立政府跨部门工作组,发布行政命令等方式,迅速将本国在世界银行 “营商环境指数” 中的排名从 2006 年的 112 位提升至 2007 年的 37 位。但格鲁吉亚营商环境的改变非常有限,在其他国际评级机构的相关排名也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外国投资的增长也被证明只是暂时的。
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排名就一定科学吗?研究者指出,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将民主、法治、自由等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简化为数字比大小,虽然有利于 “转发扩散”,但也导致很多重要信息要素缺失。评级机构在评级排名时,常常忽略国际体系和环境的作用,影响评级准确性。
此外,还有一些评级机构有政治动机,试图通过确定评级排名的关键指标和制定排名传递自身价值观,以此形成 “社会压力”。上述因素叠加,导致国际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研究者认为,国际评级排名不应成为公共外交的焦点甚至打 “口水战” 的战场,评级机构的关注重点,也应从宽泛的评级排名转向特定专业领域的定量评估,“见风就是雨”,“搞个大新闻” 的想法恐怕行不通。
对于中国来说,当下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国际评级排名的主导权基本上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因此,在中国看来,所有针对中国的评级都多少带有政治考量。这其中反映出的国际秩序主导权之争也是中国眼下关注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 Cooley, A,& Snyder, J.(2015). Rank has its privileges:How International ratings dumb down global governance, Foreign Affairs,94 (6)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