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经济治理得好,就一定能升官吗?

2016-06-10 作者: 马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地方官员经济治理得好,就一定能升官吗?

图片来源:新华社
</img>

一个地方经济增长较快,地方官员就更容易得到升迁?经济表现与官员升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二者之间究竟有多大联系,却少有定论。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 4 位研究者对 1999 – 2009 年间中国 335 个地级和县级市的研究显示,经济增长的确能够提高市委书记的升迁几率。他们据此认为,中央政府在干部管理方面遵循任人唯贤原则,以经济工作表现来决定谁能获得晋升优先权。

但经济表现只是中央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如果中央能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党校培训、干部履历等方式了官员能力的话,经济表现对其升迁的参考作用就会明显降低。

经济增长率影响官员升迁?

有学者认为,中国推动地方政府之间进行 “标尺竞争”,以激发地方官员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晋升锦标赛” 理论认为,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率为主要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工作成绩提拔地方官员。

为验证上述理论假说,研究者收集了 1999 – 2009 年间中国 335 个地级和县级城市的数据,并分析经济增长表现对市委书记升迁的影响。

就市委书记升迁概率而言,经济增长率排在前 20% 的城市,其市委书记获得升迁的比例高达 82%;而经济表现排在后 40% 的城市的市委书记,升迁比例只有 67%。这说明,经济绩效可能同官员升迁存在一定关联。

在控制了官员特征和城市因素两个变量的情况下,结果显示,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城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不会明显影响其晋升概率。但是,如果市委书记任内城市经济增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前任市委书记在任时的水平,那么他获得升迁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这说明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察,不是以绝对经济绩效为依据。他们会将官员政绩同兄弟城市和前任官员的表现进行比较,据此开展相对绩效考核。要想赢得升迁争夺战,地方官员不仅要有比其他城市更漂亮的成绩单,还要超过他们的前任。

研究还显示,官员在同一个地方任期越久,升迁机会越渺茫。但是,年龄超过 55 岁的市委书记更有可能获得升迁,这可能同他们的工作经验更丰富有关。

经济政绩并非官员升迁唯一标准

根据经济增长选拔官员可以理解为任人唯贤,但这仍会面临许多挑战。一些官员任期短暂且频繁调动,很难将其升迁同经济表现联系起来。此外,经济政绩考核会诱发急功近利的官员弄虚作假,且上级监督评判下级有时候也并不容易。

为此,研究者提出的 “信号传递” 理论认为,经济绩效只是上级遴选有才能的下级官员的一个筛选标准。经济表现就像官员能力的 “标签”,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但是,如果地方官员还有其他方式向上级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有足够的胜任力,那么经济绩效就不再是最重要的晋升标准。比如,减少贫困、社会维稳等方面的表现,同样可以让地方官员脱颖而出。

研究者还认为,官员的学历、党校培训、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跨地区和跨部门的交流等,都是反映其能力的有效信号。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即使没有很出彩的经济表现,也可以获得稳步升迁。

其他信息如何影响官员升迁?

研究发现,市委书记的学历对其升迁的影响并不明显,主要因为他们学历普遍偏高,超 87% 的市委书记都有大学本科学历。另一个原因是,许多官员都有在职学历,其 “含金量” 并不高。不过,党校培训却能显著提高市委书记的晋升概率。

有高校工作经历的学者型官员、国企工作经历的经理型官员、跨地区交流的官员,都获得了更高的晋升机会。对于曾在高校工作、异地交流或有党校培训经历的市委书记,上级在对他们作出升迁决策时,往往不要求很高的经济政绩。

但曾在国企工作和本地不同部门轮岗的官员,则没有享受这种 “优待”。他们仍需证明自己的经济工作能力,才能得到上级赏识。由此可见,经济绩效只是官员升迁的一个门槛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趣的是,学者型官员在东部地区更受青睐,而经理型官员只在西部地区享有更多升迁机会。这可能由于不同地区发展重心不同,对官员的要求也随之不同。东部地区偏重社会发展,学者型官员可能更得心应手;西部地区亟待加速经济发展,更需要经理型官员助力。

研究者还发现,一些 “有关系” 的市委书记并没有占到便宜。他们仍然需要交出漂亮的经济成绩单才能获得升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干部升迁是任人唯贤的。现在,官员能力的衡量标准更不可能止于经济绩效。日益注重绿色、创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政府,将会越来越强调官员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与表现。

参考文献

  • Chen, J., Luo, D., She, G., & Ying, Q. (2016). Incentive or selection? A new investigation of local leaders’ political turnover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5), doi: 10.1111/ssqu.12280.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