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屈从于“政治正确”吗?
专家会屈从于“政治正确”吗?
特约作者:乔乔
设想以下场景:作为一名著名专家,政府官员拿着一份种族平权政策草案向你征求意见。从专业角度看,你觉得草案问题很多,应该反对。但在提出建议前,你也有着自己的顾虑——一旦表示反对,官员可能会怀疑你有种族歧视观念,以后就不再向你征求意见;如果支持,官员或许会怀疑你的意见是出于维护名誉,而非肺腑之言,也可能不会信任你的建议。
这……你该怎么做呢?
美国学者史蒂文·莫里斯(Stephen Morris)2001年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了一篇题为《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论文,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场景。在文章中,他将“政治正确”定义为以下现象: 如果一个人讲话的内容,会使得听众对其个人素质做出不利判断,那么为了避免这些判断的形成,此人会倾向于改变自己所说的内容。 论文所关心的是,这一现象是否会影响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效率,使得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传达。通过一个“两期博弈模型”的分析过程,作者得出结论:“政治正确”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多重的,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在作者构建的两期博弈模型当中,社会有两种可能的状态(0或1),每个状态都以0.5的几率发生。这里的0和1代表社会本身对某种政策的需求状态,例如是否提高失业救济金,或是该不该增加医保投入等,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简化。
在这个博弈中,有两名参与者,一名是官员,另一名是专家。官员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总福利,选择出最接近社会真实状态的政策,即选择出究竟是0还是1最接近的社会真实状态。专家的职责则是在官员决策前,为其提供政策咨询。
专家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好人”,另一种是“坏人”。“好专家”对政策没有个人偏见,和官员一样,都希望最大化社会总福利。“坏专家”则有个人偏见,无论社会现状如何,都希望官员选择数值为1的政策。但官员是不知道专家类型的,只知道他有可能是好人,也有可能是坏人。官员认知中专家是好人的概率,事实上构成了专家的初始“名誉”,一个名誉越好的专家,其政策建议就更有可能被听取和采纳。
这里的“坏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他可能在为某个利益集团背书,可能拥有强烈的个人偏见(如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等),也可能只是单纯在政策上与官员有着不同的偏好。由于作者假设坏专家永远希望政策是1,所以在博弈当中,讲1代表的是“政治不正确”,讲0则代表的是“政治正确”。
官员和专家所经历的事件顺序如下:
第一期开始的时候,社会现状是未知的。专家会率先收到一个信号,信号与社会状态一致的概率为p,不一致的概率为1-p。我们假设p在0.5和1之间,也就是说,专家不完全知道社会现状是哪一种。
收到信号后,专家需要向官员提供政策信息,告诉他社会是处于哪一种状态之中——由于专家不完全清楚社会现状,他所给出的政策建议,一部分是基于信息因素,另一部分是基于偏好因素。官员听取建议后,再根据已有信息对社会状态做出判断,选择一个处于[0,1]区间的政策。政策实行后,官员和专家都可以看到社会的真实现状。根据专家提供的建议、其初始名誉以及社会真实现状,官员会重新判断专家是好人的可能性,这也将成为专家在下一期博弈中的初始名誉。
第二期的事件顺序与第一期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社会现状、专家收到的信号以及初始名誉。
作者率先声明,此类博弈中永远存在一个“胡说均衡”。在“胡说均衡”当中,专家的建议与其自身的类型及看到的信号是没有关联的,因此官员将无法从政策建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他所关心的是,“有用信息均衡”在什么情况下是存在的,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博弈里面,专家的政策建议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是由两种渠道产生的。第一种是通过影响当期政策。第二种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名誉,从而改变自己对未来政策的影响力,推动未来政策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偏移。我们将第一种渠道称作政策动机,第二种称作名誉动机。专家必须在这两种动机之间做出以下折衷:为确保未来的名誉,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当期的政策利益。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博弈只进行两期,第二期博弈是不存在名誉动机的。因此,两类专家都会在第二期提出最大化自身政策效用的建议,即好专家永远讲自己看到的信号数值,也就是永远讲真话,而坏专家永远讲1。但在第一期博弈中,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适当平衡名誉—政策这两种利益关系。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任何“有用信息均衡”都具有以下特征:
1、为了维护名誉,两类专家都有讲0,也就是讲政治正确的话的动机。因为无论专家收到的信号是什么,讲0都可以提升他的名誉,使得他在第二期的名誉高于第一期。
2、当好专家看到数值为1的信号的时候,他会以一定概率说谎,讲代表政治正确的0。
3、坏专家在第一期博弈中讲1的概率,必然会大于好专家。
其次,如果第二期的政策利益足够重要,那么专家不会在第一期博弈中与官员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为了维护第二期的政策利益,他必须保证自己在第二期拥有足够好的名誉,使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这表示他得在第一期讲代表政治正确的0。
作者认为,总的来说,名誉机制对社会福利有三重影响,最终的福利效应是正是负,具体要看每一重影响的大小。
第一重是纪律效应。为了维护名誉的需要,坏专家会在第一期博弈中选择在某些时候讲政治正确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纪律效应起到了约束他传播个人偏见的作用——如果纪律效应不存在,坏专家一定会永远讲1。无论他/她讲1是出于为利益集团站台的动机,还是仅仅是出于个人偏好,名誉所起到的约束作用都有利于社会福利。
第二重是排序效应。这一效应使得官员能够在第一期博弈中对专家的类型做出推断,并将其政策建议的可信度纳入到第二期的决策过程当中。也就是说,一个动机可疑的专家的意见,将得不到官员的重视,这对政策决策自然也是有利的。
第三重则是政治正确效应。在第一期博弈中,好专家会选择在某些时候说谎,讲政治正确的建议。这说明名誉动机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的丧失,从而对社会福利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作为“专家”的政见读友,您要如何选择呢?
参考文献
- Morris, S.(2001), Political correctnes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 (2), 231-265.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