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想搞政策倡议?三省自身再决定!
非政府组织想搞政策倡议?三省自身再决定!
特约作者:王爱华
众所周知,非政府组织想要开展政策倡议活动,往往是件有点“政治敏感”的事儿。因此,在不同政治体制环境下,非政府组织采取的行动模式可能会大相径庭。
那么,相较于西方社会,威权体制下的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倡议行动是否有其特别的“套路”呢?威权体制下的各种制度主题是如何影响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倡议活动、又具体影响了政策倡议活动的哪些方面呢?
虽然有关非政府组织政策倡议活动的研究日渐增多,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西方社会,对于威权体制下非政府组织开展政策倡议活动的研究仍凤毛麟角。
美国和香港的三位研究人员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为我们解答了上述疑问。
为了揭示威权体制对非政府组织开展政策倡议活动的影响,他们对分布在中国各地的267家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30家典型组织进行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政府资助、基金会资助、机构性质、伙伴合作、政治环境等资源和制度因素共同形塑了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倡导行动。
由于同时受到资源与制度的双重制约,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开展政策倡议活动,以及选择行动策略时,必须三省自身而后行。
一省曰资源:“金主”和“同行”至关重要
对于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说,没有钱谈政策倡议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影响环保非政府组织政策倡议行动的首先是各大“金主”——一是基金会,二是政府。
研究发现,越是得到基金会的资助,环保非政府组织越少涉及政策倡议活动。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环保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如果得到了某基金会支持,其项目的开展就需要与基金会的定位和使命相一致。
而对于基金会、尤其对于境外基金会而言,与中国政府保持和谐的关系往往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所资助的项目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与基金会相反,环保非政府组织得到政府的资助越多,会越积极地投身政策倡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和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环保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这实际上搭建了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政府支持对于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极大地增加了它们与政府打交道的机会。为此,它们会在政策倡议活动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政策倡议时,非政府组织可以选择两种行动策略:可以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即内部策略;也可以制造社会舆论压力去影响,即外部策略。但是,获得政府资助的资金多少,并不影响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行动策略选择。
为环保非政府组织开展政策倡议活动提供资源的,除了金主,还有同行。研究发现,合作十分重要。
几乎所有环保非政府组织都表示,在诸如开展研讨会、联合签名、倡议项目、组织集体行动等政策倡议活动中,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非常密切。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它们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扩大它们的声音,并提高被政府听到的机率。
二省曰出身: “官办”与“民办”大异其趣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有官办与民间之分。
相较于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官办组织在政策倡议活动上投入更多。它们更容易接近政府,且往往更加专业,资源也相对更充裕。尽管有很多官办非政府组织正在尝试变得更加独立,但由于先天优势,它们仍然与政府之间保持了良好的联系,彼此之间信任度更高。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政府资助水平下,官办与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在行动策略的选择上会有微妙的差异。
对于官办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说,当来自政府的资助相对较低时,官办环保非政府组织会更为频繁地采取内部战略,直接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定;当来自政府的资助较高时,官办环保非政府组织则会在行为上更加类似于政府的分支机构,很少采取外部策略影响政策制定。
而在同样是获得获得较多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则会双管齐下,更为频繁地采取内部和外部策略影响政策过程。这可能因为政府的资助提升了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并提高了它们的政策倡议能力。
三省曰环境:政治风向需警惕
尽管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但这并不意味着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内部和外部的政策倡议策略。相反,它们仍需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
一个原因是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合作时,往往只是与基层官员打交道,很难接触到影响政策方向的高层官员。因此,它们直接影响政策过程的机会少之又少。
另一个原因是,环保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者也难以把握政治风向。一旦政治环境收紧,无论开展何种类型的政策倡议活动都必然会惹祸上身。
正如一位环保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者所言:“没有哪一种策略是绝对适用的,只能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策略。”
这项研究表明,考虑到资源供给方的不同、官办与民间身份的差异,以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威权体制下的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倡议的行动策略上会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项研究并未告诉我们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比如,当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得到的政府资助较高时,他们更多地采取外部战略去影响政策制定的舆论环境。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一结果是如何发生的。
对于威权体制下非政府组织政策倡议的行动机制,尚需更多研究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 Li, H., Lo, C. W-H., & Tang, S-Y. (2016). Nonprofit policy advocacy under authoritarian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doi: 10.1111/puar.12585.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