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背后的美国亚太战略

2016-07-13 作者: 宿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萨德”背后的美国亚太战略

cover
</img>

韩国准备部署“萨德”,牵动中国的紧张神经。对中国而言,“萨德”的雷达监控系统覆盖中国国土,这是要闹哪样?美国说,不慌不慌,我会调整设置,定在“terminal mode”,只监控朝鲜发射导弹。不过,你会不会随时调整成“look mode”,搂草打兔子地往我家里看?中国说:我凭什么信任你?

兵者,国之大事。当代世界,武器开发往往不为立即交锋,而蕴含遏制、平衡之意。从“星球大战”时开始,美国青睐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开发,要解构各国以核弹头和导弹为首的军事遏制态势。

所谓导弹防御,即为“用子弹打子弹”。美国用陆基拦截(GBI)系统防御对本土的威胁,配合爱国者、萨德和宙斯盾导弹拦截系统保卫海外军事基地和盟国。部署以萨德为代表的中短程导弹拦截系统是美国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海外军事策略。美国国防部计划在2020财政年度前部署48艘配备宙斯盾拦截系统的军舰及超过400枚拦截弹。按照美国战略构想,其长期目标是有能力全面拦截任何国家发射的导弹。

要部署,在哪部署?怎么部署?美国的策略叫做“分阶段适应方案”,也就是优先部署能够应对眼下主要威胁的系统,同时针对长期威胁开发先进技术并逐步配备。从2009年开始,美军在欧洲就开始执行这一方案。2015年底完成在罗马尼亚的宙斯盾系统配备就是美军“欧洲分阶段适应方案”的第二阶段。

奥巴马政府还有一个战略,叫做“亚太再平衡”,要加强亚太地区同盟国的合作战略,建立地区安全合作网络。而在欧洲经过实践验证的“分阶段适应方案”自然可以拿来克隆。

在亚太地区拦截谁的导弹?朝鲜当然是最明显的目标,也是最好的借口。尽管“光明星”连续取得成功,但美国技术人员认定,朝鲜还不具备实现洲际级别核攻击的能力。而以“精干有效”为原则的中国核军事能力最让美国担心。美国最头疼的不是洲际导弹,而是中短程攻击力量。中国坚持“反介入/区域拒止”策略,研发针对美国在西太平洋投射力量的武器配置,如“航母杀手”东风-21型导弹。另外,俄罗斯的RS-26型导弹也是这种类型。

有了目标,就得拉帮结派,否则“分阶段适应方案”无从说起。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能不能说服单个盟国,而是其“中心—轮辐”式的同盟结构,也就是“双边谈得不错,多边基本难办”。

美国在亚太地区危机感最强、部署弹道防御系统最积极的盟友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拥有4艘配备宙斯盾系统的军舰,还计划增加4艘;日本本土部署了17枚爱国者3拦截弹,这些还都与“超级雷达”FPS-3、FPS-5关联。2020年之前,日本还要配备空间预警系统。日本1998年就和美国联合开展导弹防御系统研究,并配合美军进行拦截试验。2011年和2013年,日本解除了武器出口禁令,实际上给今后向第三国销售导弹拦截系统埋下伏笔。

韩国也有三艘“世宗大王”配备了宙斯盾,但只有导弹追踪系统,没有拦截弹。2014年通过的采购计划还要在五六年内配备爱国者导弹拦截系统。韩国还对专防火箭的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感兴趣,目标自然是为靠近三八线的首尔构筑防御体系。

美国的其他盟友反应不够积极。澳大利亚远离东北亚,本来就在美国核保护伞之下。东南亚诸国没有必要,也缺乏财力配备。

为了把亚太盟国捏成一团,美军2013年提出《联合一体化空中和导弹防御系统》,要在2020年实现多边导弹防御系统构建,为此推动美日韩实现情报共享,建立太平洋一体化空中和导弹防御中心,还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多国定期进行“敏捷的巨人”兵棋推演。美国的理想状态是实现C4一体化,也就是指挥、控制、电子和通讯系统一体化,这样可以加强导弹防御系统的有效性、分摊成本,更重要的是宣示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存在。

不过,别看这次韩国准备配备萨德,把韩国整合进导弹防御一体化体系并不容易。韩国担心半岛统一受影响,担心中韩关系受冲击,更无法对日本形成足够信任。另外,美国也担心在亚太地区战略存在会导致“同盟困境”,可能被迫违背国家利益介入地区冲突。

面对中国的反对,美国专家向国会支招,要避免因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把中俄推到一起,允许中国适当发展核打击能力,加强中美军事互信,并让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更加透明。就中国而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可能是新世纪面临的本地区最大战略变化,应对导弹防御系统“分阶段适应方案”恐怕比应对韩国部署萨德更重要、更关键。

参考文献

  • Rinehart, I., Hildreth S., & Lawrence S. (2015).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ooperation and opposition.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43116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