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预期:中国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
社会流动预期:中国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
叶延禹 / 浙江大学博士生
不少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民众对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这令不少人觉得费解:非西方民主式的政体为什么会拥有极高的政治信任?
对这个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三种机制解释。
(1)文化视角:朱云汉、史天健等的研究指出,中国的政治信任来自于民众对传统价值的遵从。
(2)制度视角:Mishler 和 Rose 发现,在后共产主义国家,政治信任本质上是制度绩效的结果,不过他们的研究没有包括中国;赵鼎新、陈捷、王正绪、唐文方、钟扬等的研究认为,绩效是中国政治信任的关键来源。
(3)意识形态视角:比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的宣传等。
最近,浙江大学苏振华、曹洋等研究者发表论文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社会流动预期” 是中国政治信任的显著来源。
什么是 “社会流动预期”?它指向的是这一类感知:你是否认为你未来有很好的社会流动可能性啊?你是否认为你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等等。其实质是:是否相信社会存在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
研究者们使用的是世界价值观调查 2007 年的中国数据,在排除了文化因素、绩效因素、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之后,他们发现:民众对社会流动的乐观预期提升了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任。
这一机制的存在,可以从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中发现证据。在 1978 年以前,中国社会固化为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民众凭借个人努力来获得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极小。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工人、干部也可以跳槽、经商办企业,民众有了迁徙和择业的自由;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兴起,民众获得了在体制外企业找到工作的机会,摆脱了对国家的经济依附;恢复高考让年青人获得了通过自己努力上大学的机会,出国留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公务员招考制度改变了原来以阶级出身成份来选拔干部的方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收入岗位,成功的经商、资产的增值让民众收入能够快速增加等等。
不可否认,中国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依然非常大,但凭借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提高了。众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1978 年以来中国的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民众都能看到身边有很多凭借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例子,由此就能产生 “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的预期,这一认知成为了提升中国政治信任的来源。
黎安友曾指出,中国政治具有某种韧性,他指的是在国家内部建立了对官员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在社会层面上,1978 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也让民众相信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流动机会,形成了对民众的激励机制,这可解读为中国政治韧性、调适性在社会层面的表现。
快速现代化显然会降低传统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也会使得意识形态的作用日趋式微,保持长期的良好绩效显然是相当困难的,而这则研究似乎标明:如果执政党能够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好地完善法治体系而强化民众的社会流动预期,那么仍然可以获得高的政治信任。即便民众遭遇了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失败,或者政府的绩效非常的糟糕,但只要社会机会公平,民众可能会将自己的人生失意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运气不好,而不会抱怨政府。因此,建立在社会流动预期基础上的政治信任是较为稳定的。
参考文献
- Su, Z., Cao, Y., He, J., & Huang, W. (2015). Perceived social mobility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 14(4), 315-336.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