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号”悲剧:被遗忘的港澳客轮海难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60】

2016-08-07 作者: Yiwei Wang 原文 #生日报 的其它文章

“佛山号”悲剧:被遗忘的港澳客轮海难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60】

文/李家豪

钱钢老师附言

文革时期的中国内地传媒,充斥着政治,看不见新闻,没有社会百态,没有灾难报道。这些是港台报纸的常态内容。谢谢李家豪,让我们看到那时资本主义报纸长得啥样。

感谢“生日报”的作业,因为它不但让我触摸到历史,更间接帮助我了解到关乎我爷爷李森生平的重要信息。

不是生日报

事缘那一日,当我在香港大学做完妈妈的生日报分享后,回家途中看到“3D铁达尼号”(即泰坦尼克号,编者注)的电影海报,脑海中突然闪过爷爷的形象。其实我从未亲眼见过他,因为在我出生前他已经在一次本地的大海难中不幸丧生了。但从小到大,我只听过“铁达尼号”海难和“ My Heart Will Go On ”这首歌,真的没听过什么“佛山号海难”。

甚至自己也鲜有从父亲口中听到爷爷遇难的经过,只知道他在“佛山号”上工作。父亲也是海员,在爷爷遇难后他在家人的极力劝阻之下放弃了海员的工作。除了这些零碎的家庭历史,我所知道的实在不多。因此我决定做一次“伤心报”的练习,了解这位我从未见过的亲人在去世当天所发生的事,希望能走进爷爷葬身其中的灾难现场,触摸一下当年的那段历史。所以,以下并不是一篇开心“生日报”,恰恰相反,这是一次探索痛失至亲的“伤心报”分享。

海难背景

1971年8月18日的香港报章(如《华侨日报》、《星岛日报》)均称“佛山号海难”为香港史上最严重的海难之一,八十八人命丧汪洋,仅四人获救,而在客轮担任厨师的爷爷就是那八十八位罹难者之一。

Image for post
1971年8月18日《华侨日报》报道”佛山号海难”
Image for post

初来香港的人,大多不知道“佛山号”,却一定听过“喷射飞航” — — 往返香港和澳门之间的高速客轮服务。经营“喷射飞航”的信德集团,其掌门人是大名鼎鼎的“赌王”何鸿燊。信德由船运起家,1940年代成立信德船务公司,购置的第一艘客轮就是“佛山号”。

Image for post
完整的佛山轮照片

一九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佛山号”是港澳间最大最先进的客轮,全长76.22米,有三层客舱和两层货仓,载客300多人。她曾经多次出现在粤语长片中,再加上航行年期长,当时几乎成为港澳客轮的标记。

以佛山轮为背景的粤语长片 — 孤凤泪 (1961)
1955年的香港,其中有佛山轮镜头

进入七十年代,香港仍有不少木屋区。每年飓风季节来临,常常有数以千计的木屋被摧毁。那些年,木屋居民才是报章里飓风新闻的常客,而海难则相对较少发生。所以在“佛山号悲剧”发生后,它在老一辈香港人的心目中,就如铁达尼号的沉没一样,会勾起很多伤痛的回忆。

佛山轮沉没

1971年的8月正值飓风季节,飓风“露丝”(Rose)袭港。这株”黑玫瑰”威力十足,达到飓风级数,天文台迅速悬挂起十号风球。

香港的风球制度面向市民,始于1917年,明年就是百年历史,而给海员看的风球则起源更早。问题是,当“露丝”逐渐迫近时,在天文台已挂起三号及八号风球时,船上的人们就应尽快上岸,但为何爷爷仍逗留在船上?“佛山号”本应由香港返回澳门,但当时连澳门也挂起最高风球,根本无法继续行程,为何船会出海?现在回望整件事,总觉得带些神秘色彩。“伤心报”又会给我一个怎样的答案?

细节及疑问

这一切都要从1971年8月16日晚说起。根据本地报章《工商晚报》当年的报道,起风期间,载有乘客的“佛山号”已从澳门抵港,一些船员也决定跟随乘客一同上岸。渡轮无法返回澳门,因此驶往昂船洲,抛下锚,停泊避风。

17日凌晨二时,“佛山号”被威力巨大的飓风Rose扯断了锚链,失去控制,在海上漂流,最后在大屿山对出海域被巨浪吹翻沉没。据说,客轮曾多次发出求救信号,但因当时海面情势险恶,没有船前往救援。

当年《快报》还特别访问了找寻船员尸体的蛙人,蛙人描述道:”在佛山轮的残骸里,透过船舱玻璃窗,发现舱内有不少尸体,衣着整齐,横七竖八的倒在舱内,但由于水压关係,他们无法将舱门打开。计划在今日稍后时间,将动用海底仪器,方能把舱门打开,移出尸体。”

Image for post

《工商晚报》这篇遇难家属出海寻亲的报道,也提到了蛙人下海。负责打捞的公司正是信德船务,海事处也派出水警轮在附近海域巡弋。

Image for post
1971年8月19日《工商晚报》跟进报道”佛山号悲剧”;《工商晚报》和香港当时主要的报章一样以民国纪元标示

然而,信德先后请了三家打捞公司共花费近百万元港币,均未打捞成功。直到1980年5月3日才完成起浮工作。就这样,我这个孙儿便只能从旧照片上见到爷爷了。

Image for post
纪念88位船员遇难的石碑

“伤心报”为我带来更多更多的问号。照理,飓风吹袭时应上岸避风,但奇怪的是,当时大批船员选择不上岸。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是否在船舱聚赌?还是在睡觉?听说爷爷根本不喜欢赌博,那他留在船上是否因为要负责船长及其他人的饮食?他那时候是否曾有过选择上岸的权利?可惜的是,我并没有看到采访幸存者的相关报道。这部分事实,也许将永远成谜。

死去的人未能获得安息。1971年8月19日《工商日报》报道,有疑是“佛山号”遇难船员尸体“漂入共区”。

Image for post
1971年8月19日《工商日报》,因支持中华民国政府,“左报”称之为“美蒋报纸”

香港人有祭奠海难亡魂的习俗。据香港商报报道,“佛山号”曾经的管理者、现在的信德中旅船务管理有限公司,每年都赞助长洲盂兰胜会。10多年来,他们每年订制外型像佛山号的两层高纸扎大轮船,并放于海面以超度亡灵。胜会主办方相信,这能“保长洲水域安宁”。

Image for post
祭”佛山号海难”亡魂仪式

佛山轮并不是当年“露丝”袭港时唯一沉没的船只,还有十多艘船沉没于同一海湾。当年那场台风共造成110人死亡、286人受伤、50人失踪及5644人无家可归。而随着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今日我们已能够避开如此惨重的伤亡。

读报随感

从未想过,亲手接触发黄报章的旧报导竟是我最能接近爷爷的一个方法。我会将这篇文章跟我的家人分享,也会留一份剪报给我的儿子,作为家族历史的保存。今次我在准备作业时,也发现原来陪伴我成长的加拿大中文报章也曾广泛报导这次海难。另外,在下面这份多伦多《快报》报导”佛山号惨剧”的版面当中,我发现了一个跌打中医广告,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你也留意到了吗?

Image for post

广告上面写着:”黄道益、黄玉娟父女中医师”。噢,原来这是老字号药油”黄道益活络油”的创办人黄道益!真不知他还曾在多伦多跟女儿一起诊症。我只从报章上得知他近年不断为家族生意跟子女闹上法庭,并在庭上历数子女的不是。

有时候我想,如果当事人多读些报章上的灾难报道,可能会更加明白把人生的光阴虚耗在家族争产这些事上其实是多么的可笑。

最后,我想起偶尔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它道出了我这几个星期做“生日报”和“伤心报”的心声,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总结 — — “There is NO better window on the past than an oldnewspaper”。

再次谢谢钱钢老师给我一个触摸历史的机会。

作者介绍

李家豪,香港耀中社区书院通识学部总监,香港犹太大屠杀及宽容中心候任教育总监

【下期预告】

终于来到文革结束的1976年。这一年大陆坏消息不少,香港则欣欣向荣。香港传媒人吕涛翻开当年的香港报纸,挖掘出《星岛日报》和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的渊源。

欢迎继续关注8月12日第六十一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混沌的中国大陆,充满生机的香港 — — 吕涛的生日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