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的狂热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展示【3】
冷酷的狂热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展示【3】
文/王鲁婴
钱钢老师附言
记得王鲁婴演示爸爸生日报时,PPT上两次出现大字“Seriously”(当真?!)她的惊愕,来自1959年报上的夸张口号。《人民日报》老社长胡绩伟的回忆录中有一章叫“疯狂年代与疯人办报”。王鲁婴从一张生日报里,也看到了这个“疯”字。
客观,可能是所有教新闻的老师向学生强调最多的一个概念。但新闻仅仅做到客观就够了吗?就读香港大学的时候,教授“报道中国”课的钱钢老师,通过“生日报”这份作业给了我答案。
我决定去寻找父亲生日那一天的报纸来完成这份作业。父亲于1959年9月27日出生在杭州。所以我选取了全国性的《人民日报》和家乡的《杭州日报》。于是,一部穿越剧在我面前上演,舞台是字里行间。
大炼钢铁
那是新中国建立十周年前夕,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共三条新闻,两条报道建国十周年外国使团访华、周恩来总理盛宴接待,另一条则和炼钢有关:“一号巨型高炉建成 包钢提前一年出铁” — — “包钢”就是包头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而9月27日的《杭州日报》头版,只有一条新闻是外交,另外四条都与炼钢有关,除了一条“包钢”,另三条讲的都是“半钢”成就 — — “半钢”是杭州钢铁厂的前身“半山钢铁厂”的简称,成立于1958年3月10日。就在2015年年底,它正式熄火,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9年,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刚成立一年的杭州半山钢铁厂建成了“五项重大工程”,包括“二百五十五立方米的中国高炉、二座四吨转炉、500/300轧辆车间、装机容量达六千瓦的煤气发电站和年产四万吨的八座红旗二号炼焦炉。”光看这建筑规模,就令人咋舌,难怪《杭州日报》的社论以“惊人的速度,珍贵的礼物”为题了。
在“为超额完成一千二百万吨钢而奋斗”的口号下,新闻报道里的钢铁工人们凭着“蚂蚁啃骨头”的毅力,发挥着“冲天干劲”。那时的报纸文章好像都自带着劳动号子音效。由此可见,当时地方钢铁厂被逼到疯狂。
这还不算什么,更加“扬眉吐气”的陈述在这里:“‘半钢’五项重大工程是大跃进的产物,它的建成和投入生产,再一次显示了总路线的无比威力……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浙江钢铁无前途’、‘浙江钢铁只能小办不能大办’等等荒谬论调,在这些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更显得是盲人瞎话,极端错误的了。”由此可见,当时的媒体更是狂热到无法自拔。
至此,不得不提出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大炼钢铁到底原因何在?事情是这样的,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得知赫鲁晓夫计划15年赶上美国后,立即提出中国用15年在钢铁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于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党发动“大跃进”运动,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由此再来看我爸爸生日那天《杭州日报》头版上那条最醒目的大标语:“为超额完成一千二百万吨钢而奋斗”,真是忍不住要给它加个感叹号呢!
当时报上充满了这样狂热的标语,但人云亦云是最冷淡的表达,没有温度。
饥荒时期
继续翻看《杭州日报》,第三版上“我国农业十年赛过美国卅年”这篇文章里面写道“今天,中国人民同声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成功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政府,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读到这句时我内心的直接反应是:Seriously?!
这是因为我记得,杨继绳先生在《墓碑》一书中,曾列出1958年到1962年大饥荒时期全中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的各版本统计数据。其中作者本人的计算结果是3600万,而统计数字最小的国家统计局,逐年累加数据也有1600万。
而这一版上的另一篇,题目叫做“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继续Seriously?!真实情况是,当时,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白纸黑字的谎言总会有人来证伪,而颠倒是非的表达,没有温度。
这时候,我想到了对我来说最可信的史料 — — 爷爷的回忆笔记。十几年前,爷爷开始写作,记录下他一生的经历和感触。
翻到爷爷的笔记记录饥荒时期的那一页,爷爷写道:“由于‘外责内灾’给人民生活带来暂时困难……”我想,其实爷爷是想写“外债内灾”。
笔记里还记录了当时食物和日用品凭票供应的情形,以及大家一起克服困难的决心。其中一个很特别的词 — — “瓜菜代”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我们这一代鲜有耳闻,对于爷爷那一辈却刻骨铭心的词。爷爷告诉我,这个词来源于当时的号召 — — “粮食不够瓜菜代”。像杭州这样饥荒程度相对较轻的城市,虽然主食也是严重短缺,但百姓起码还可以吃到萝卜、白薯、南瓜、白菜等,但当时中国大部分饥荒严重的地方,根本已经无瓜无菜,所谓的“瓜”和“菜”只能是地里的野果和杂菜,甚至是树皮树根,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看上去可以充饥的植物。
“瓜菜代”的官方出处是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的文件《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其中提到,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向全国推荐了一批“代食品”,即用瓜菜来代替主食。当时根据《紧急指示》的决定,成立了中央瓜菜代领导小组,周恩来是组长,习仲勋是成员之一,小组还提出“瓜菜代,低标准”的口号。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还发现在多年前的一份《南方都市报》上,记载了一首当时关于“瓜菜代”的农民谣 — — “低标准,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当天死了当天埋,穿上杠子往外抬。”读之让人心酸怜悯。百姓的生命在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口号面前都那么微不足道。
可是当时的百姓却依然那么死心塌地淳朴善良,就像爷爷在这篇笔记的最后写道:“党中央紧急号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勒紧裤腰带,和人民群众共渡难关……大家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些字句在我心里杂陈五味。
版面对比
分析完重要版面,再来通过一张表格对比一下两份报纸的整体报道侧重情况。
包括钢铁产量在内的各种生产方面的“胜利成果”报道,占据了两份报纸超过一半的版面,另外两大部分分别是领导人外交活动报道以及国庆特别报道,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普天同庆各种胜利的口吻写的。
总而言之,就是字里行间欢天喜地,大街小巷民不聊生。看似有着发烧般温度的浮夸文字,实际上肆无忌惮地充斥着无视事实、无视生命的冷酷。
暗藏联系
在《人民日报》第11版,我还发现那段时间刚好在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13日-10月3日),好奇心驱使,我又由此搜索出,当时带领浙江省代表团参加运动会的团长陈伟达,曾在抗日战争中任淞沪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领导共产党的淞沪支队,支持上海地下党的活动。当时身为浙江省副省长的他还想不到,七年后自己会在一个叫做“文化大革命”的运动中遭遇怎样的迫害。但他属于幸运的一批人,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后来一路升至中央政法委副书记。
而1959年的他更不会料想到,整整50年后,他的儿子,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会因受贿罪被判处死缓。
历史回温
最后回到生日报的主角,重要史料再次出现 — — 爷爷的笔记里回顾了父亲出生的日子。然而第一句是:“1959年是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年代……”直到最后一段才提到父亲的出生:“9月27日晚上8点,在杭州妇女保健医院产下一子,取名‘路明’。”在爸爸的名字后面爷爷作出注解,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爸爸名字的含义 — — 社会主义道路光明前程。这样的未来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中国百姓心中深信不疑的信念。
穿越回到今天,我从生日报里感受到的最后一种温度,是对祖父两代人以及当时社会的理解,理解应该是改变的前提吧!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我获得的答案是:除了客观之外,新闻还需要温度。可能这点恰好是中国传媒自建国以来就最为缺少的特质。而这一出字里行间的舞台剧,今天还依然在每个新闻人的笔尖继续上演着,不同的是,剧情能否更有温度?
作者介绍
王鲁婴,2013届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全日制硕士毕业生,目前为凤凰卫视资讯台“华闻大直播”节目主编
【 下期预告 】
1958年4月26日是彭越的父亲 — — 一个文艺青年的生日。然而这一天,《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宣布“靡靡之音”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到处欢唱”的红色歌曲。彭越好奇“靡靡之音”的历史,她追根溯源,发现对“文艺”的重新定义,早在1942年就已经开始,而一些音乐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写……
请期待1月22日第四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 — — 《靡靡之音的前世今生 — — 彭越父亲的生日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