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超人麦贤得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39】

2016-08-16 作者: Yiwei Wang 原文 #生日报 的其它文章

海战超人麦贤得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39】

文/龙曼

钱钢老师附言

文革中的英雄报道,随意夸张拔高,这样的文宣,我也参加过。海战超人的故事,今天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不过,对当时的“媒红”要作具体分析。麦是一颗政治棋子,媒体要用他的鲜血涂抹颂圣口号。剔除那些高八度词句,这个在海战中身负重伤的战士,应得到尊重。而龙曼提到的另一个红人,则是满口红色口号、伪造英雄事迹的杀人犯。

我的父亲出生于1966年8月8日。这一天中共正在召开历史性的重要会议:八届十一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 — 我的一张大字报》将全会转向批判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内走资派”,并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全面改组,林彪实际成为毛泽东的副手和接班人。这次会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也称“十六条”,据说“十六条”是文革初期传播度极高的热词。

8日与9日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这次会议,头版被“十六条”和毛著大量出版的新闻刷版,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内容。

1966年8月8日和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

于是,我开始翻找起7日的新闻,在《人民日报》第二版的一个小角落出现了一则题为 “满怀激情纪念‘八•六’海战胜利周年 麦贤得表示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方面囿于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对新中国成立后爆发的海战知之甚少,想了解“八•六海战”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另一方面我很想知道海战英雄麦贤得究竟是何人,为什么单单在这时提及他?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6年8月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关于麦贤得的报道

这则报道称,在去年的“八•六”海战中,人民海军部队在东南沿海打了一个漂亮的海上歼灭战。一举击沉了窜扰渔场的美制蒋舰“剑门号”和“章江号”,并提到钢铁战士、战斗英雄麦贤得在病房里仍坚持每天读毛选,他表示,“一定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让我更加好奇,这位麦贤得战士应该是在对台海战中受了重伤,以致于一年后仍未痊愈,那么他到底遭遇了什么?这得先从那场海战查起。

“国光计划”与东山海战

自1962年来,台湾国民党不断用空投武装特务和实施海上武装偷袭的方式企图“反攻大陆”。1965年下半年,国民党军开始动用大型的海军战斗舰艇,在海上进行一系列侵扰行动,代号“国光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环,当年8月6日,国民党“剑门”、“章江”两舰运送7名特务人员企图在闽南地区的东山岛登陆。“八六海战”指的就是解放军南海舰队的一个突击编队和这两艘舰艇的正面交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海战,整场战役历时近3小时40分钟。兵力上国民党军队占据优势,派出1250吨级的猎潜舰“剑门号”和450吨级的猎潜舰“章江号”,舰上共207人;而解放军汕头水警区由护卫艇4艘,鱼雷艇11艘,组成编队御敌。数量虽多,舰艇的体量都很小,当时的鱼雷艇吨级大概在65吨左右。最终解放军仅以4人阵亡,28人受伤、4艇受创的微小代价,将国民党军“剑门”、“章江”两舰击沉于东山岛东南海面。国军22名军官、175名舰员与特工死亡,34人落海被俘。最终撤回台湾的仅剩五人,时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的刘广凯引咎辞职。

国军之所以输的这么难看,除了作战计划本身的漏洞,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情报工作没搞好。两舰刚出港,解放军就掌握了动态,焉能不输。这次海战的惨败,重创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信心,也成为了台海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台方的作战计划逐步由“反攻大陆”转为“防卫台澎金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地区)。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八• 六海战” 作战图示

据台湾《自由时报》文章,海战中不愿投降的台军俘虏被遣返回国后,被当做“匪谍”严密监控,境遇煎熬。而有台湾人回忆,台军吃了败仗的“八六海战”,当时也没有写入历史教科书。

麦贤得其人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青年时的麦贤得

麦贤得1945年出生在广州省饶平县的一个船民家庭,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汕头海军护卫艇611号上,成为了一名机电兵。在“八•六” 海战中,他所在的611号护卫艇在集中火力攻击“章江号”的过程中机舱中弹,三部主机受损,机电兵均负伤。

《沧海英雄:“八•六” 海战著名钢铁战士麦贤得人生纪实》一书讲述了他当时的经历,说他在战斗中头部受重伤,“脑浆都流出来了”,但仍坚守战斗岗位,咬牙坚持了三个多小时。

战役结束之后,麦贤得立一等功,被国防部授予 “战斗英雄” 称号,611号护卫艇也被称为 “海上英雄艇”。他本人多次受到毛泽东、林彪、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其英雄事迹被制作成了各类插画和小册子在坊间广为流传。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关于麦贤得事迹的画册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7年12月,麦贤得受毛泽东、林彪接见

海战英雄的超人归来

1965年8月,《人民日报》对“八.六海战”进行了一周持续性宣传报道,7号到14号,关于“八•六”海战的报道一直处于《人民日报》的头版或头条位置。可是,报道中并没有出现麦贤得这个名字。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5年《人民日报》8月7日头版头条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5年《人民日报》8月9日头版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直到1966年1月11日,麦贤得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中检索标题发现,“麦贤得”在1966年《人民日报》标题中直接出现多达32次。他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也被《解放军报》大量报道。

宣传热度为什么上升?我选了1966年1月11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题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最能创造奇迹 麦贤得头负重伤顽强战斗到最后胜利》的文章,读着读着似乎明白了什么:

在他神志不清、脚步不稳的时候,心里还是只有一个念头:坚决消灭敌人!他摇晃着身子,竭力地支撑着,居然能够在机器轰鸣、温度很高的岗位上,坚持战斗三小时;居然能够从密如蛛网的管道中和千百个螺丝里,检查出一个震松了的小螺丝钉……一个神志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人,能够作到这一切,真是一个奇迹!

但奇迹是有原因的:

这个奇迹是无法从生理学上找到答案的。这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使他具有了一根永远炸不断的‘战斗的神经’,使他创造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奇迹!连参加救治的医生都感动地说:“这是医学本身解释不了的奇迹,只有用无产阶级硬骨头来解释,只有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力量来解释”。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1966年1月11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

时隔一年,海战英雄麦贤得上演了现实版的超人归来。只不过,真正的“超人”并不是他。“麦贤得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更加坚信:毛泽东思想是最好的武器”,“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使他做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英雄行为”。这篇报道中,毛泽东思想成了无坚不摧的精神原子弹。

麦贤得报道出现在1966年并非巧合。还记得文章开头提过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吗?渲染个人崇拜气氛,是政治转向的预热。早在1965年11月18日,林彪就对1966年全军工作提出了“突出政治”五项原则,第一条就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特别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把毛主席的书当成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什么是最好的武器?不是飞机,不是大炮,不是坦克,不是原子弹,最好的武器是毛泽东思想。什么是最大的战斗力?最大的战斗力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是勇敢,不怕死”,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在“突出政治”方针的影响下,1965下半年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超人形象,包括“文革”前夕在参与民兵爆破训练时受伤的战士王杰,“文革”开展时因拦马救人而牺牲的黑龙江佳木斯驻军部队战士刘英俊,舍命抢救红卫车的战士蔡永祥等等。无怪乎报道称“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这样的奇迹,何止万千!”

林彪在军中宣传为文革助推,一方面在军中树立了毛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一触即发的文革创造了绝佳的内部条件。如海战英雄麦贤得一样频频见诸报端的解放军超人们不过是一个个政治幌子,目的是建立军队对毛的绝对忠诚。

拔高原型以树立英雄,俨然成为了当时宣传报道的一大特色,而且无论是《解放军报》还是《人民日报》对这类解放军战士的事迹大都采取了长时间的连续性报道。麦贤得和其他士兵英雄的事迹,把毛泽东送上了个人崇拜的顶峰。

英雄频现但真假难辨

英雄“大批量生产”的时代,总有人鱼目混珠。有些事迹真假难辨,几十年后才真相大白。刘学保便是一位“文革”中被塑造成典型的假英雄,《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1967年报道甘肃某部队战士刘学保发现一位叫李世白的阶级敌人企图炸毁大桥,刘与之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李世白,自己失去了手臂。在党报军报合力宣传下,刘学保的事迹以《心中唯有红太阳,一切献给毛主席》等为标题,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挂钩,被全国各大报刊报道,总数多达200篇。但刘学保的事迹当时就遭到人们质疑,18年后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时经调查发现,实际上刘学保是彻底的假英雄,他为当典型被表彰,杀死了普通林场干部李世白,制造大桥爆炸事件,自残手臂,最终他被判无期。

英雄事迹未经考证便同毛泽东思想相结合起来进行全国范围的宣传弘扬,也侧面说明极端政治化的对军队建设的危害。

通过钱老师课上的生日报演示,追溯文革前夕以及开展过程中党报军报上频现的英雄们,我认为作为传媒人对待今后报道中所树立起的典型人物以及所采用的宣传语词,也需多一份审慎的态度和中立的观察,其背后或许有深刻的政治意涵。另外,“八•六”海战依然值得进一步探索,包括从中共和台湾谍战史的角度,结合台湾近代史去查证史料,也许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作者介绍

龙曼,2015级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硕士毕业生

【下期预告】

五十多年前的儿童节是怎样过的?高佳彬的妈妈出生在1964年5月26日,儿童节的前几天。佳彬在妈妈的生日报上发现了“节日大礼包”,还听当时14岁的姨妈讲了她唯一的一次儿童节经历。

敬请期待5月26日第四十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风暴前的花蕾 — — 高佳彬妈妈的生日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