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香港报纸上的那朵梅花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61】
1976:香港报纸上的那朵梅花 — — 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61】
文/吕涛
钱钢老师附言
旧报里有许多历史隐情。吕涛(化名)在搜索自己出生那天的香港《星岛日报》时,目光落在头版那朵梅花上。公司LOGO,“国花”,船王,特首……读历史时,进入“关系千万重”,会有独特的发现。
我是香港人,生于1976年1月7日。
1976的中国大陆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终点站。套用政论杂志《七十年代》的说法,这一年是“中国年”;亦有同情中国的人士称1976年为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首先,有人民总理之称的周恩来病逝,接着批邓运动、天安门事件、朱德逝世,同年毛泽东逝世,“怀仁堂政变”粉碎四人帮。死伤无数的唐山大地震亦在1976年发生。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大陆和香港都影响深远。1976年底,大陆掀起了批四人帮运动,时势造就呼声,要求邓小平等这些被批成右派的老干部“出山”,其后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香港曾接纳不少因文革逃港的大陆人,1967年亦曾经发生左派领导的社会暴动。正是“六七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开始重视民生以求社会穏定,开始各种文康活动。而香港作为转口港的角色亦见吃重,1970年代经济起飞。因此香港的1976年是一个充满前景的时代。
《星岛日报》是香港少数拥有较长历史的报刊,亦一向被认为是较具素质的“大报”,当我在香港大学找到我出生那天的旧报纸,我惊讶的是关于中国大陆消息所占的篇幅甚少,政治话题亦少,活脱脱是一份民生报。倒是配合此前所说的民生先行、政治其次的境况。
而更叫我感到意外的,是原来当年香港报纸已经可以让整个头版卖广告,因为报纸头版往往代表了一份报纸的报格,当我从这个方向找下去,竟然找到当年星岛日报和香港第一届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关系。
1970年代在香港出生和长大的人,成长期间享受着香港进步的时光。家长们的生活因经济而改善,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可以得到不错的生活质量。现在我们认为平常不过的文康活动,如动物园、六合彩等,都是70年代的产物。成长于1967年后,我对中国的认识到中华民国便停止,除非自己找文献和资料,否则不会对文革有太多了解。
香港1970年代的政治生态并不活跃,反映在《星岛日报》,新闻多是民生议题,或是一些没有太大争议的题目。当然,从《星岛日报》的头版处理也可以看到,整份头版卖广告是没有问题的,这反映了在70年代,资本巳经是传媒生存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和当时内地的报纸要成为党的喉舌很不一样。
《星岛日报》的头版广告是东方海外,这点叫我特别留意。东方海外这间公司当时大概有七年的历史,由当时甚为著名的船王董浩云拥有,而70年代协助打理公司的,正是他的长子董建华。
虽然我一直知道董家和台湾有点关系,但我没有想到,东方海外的徽号是“中华民国国花”梅花,而《星岛日报》更采用中华民国纪年,所以1976年的报纸,日期是写上「民国六十五年」。
另一点更令我感到有趣,是政治钟摆的变化:《星岛》及东方海外在70年被视为亲台;但到了九七回归,董建华成为了行政长官,董氏的这位长子反而成了北京倚重的人。
回归后,《星岛》被不少人视为港府“宪报”,原因是很多政府消息都是由《星岛》率先报道,而目前的持有人何柱国是政协代表,这份报纸的立场也是人所共知。只是30多年的光景,一份“亲民国、反中共”的主要报章,回归便变成所谓的“亲共”报章了。可见媒体只不过是个载体,到最后立场还是看谁是“老板”。
更叫人玩味的,是1999年《星岛》卖盘,政坛消息是董建华一手促成,要让这份亲国民党的报纸在香港“消失”,另一方面,卖盘前的《星岛》旗下英文报纸《虎报》涉嫌“笃数”(粤语,意为夸大数目)虚报发行量,当时的律政司以公众利益为由不作起诉,结果惹起极大争议,社会有声音认为这是以政治干预司法,为回归后的法治带来负面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陆报纸的内容,对我这个香港人来说则有若“外星文”。我选取了上海的《解放日报》和直属中央的“两报一刊”之《解放军报》。在1976年初,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话题充斥着两份报纸:“阶级斗争这个纲,任何时候不能忘”、“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教育革命”等,占领了《解放日报》和《解放军报》的重要版面。我尝试去解开这些一再让我感到疑惑的口号和主义。
我有不少问题:如在文革中就是要批判师道,那为何“两报”和《解放日报》都在强调教育路线?生日报第五十三期《“教育革命”,一代人的噩梦》,解答了我的疑惑。
我也很想知道,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人,尤其是知书识礼的人,每天看着这些“报道”是何等心情?坦白说,如果把《解放日报》和《解放军报》的名字抺走,我完全看不出两份报章的分别。我可以想象,如果三餐不继、家人流离失所,而报章每天都是批判、斗争、夺取更大的胜利,人性会是何等的扭曲。
1976年1月7日,我出生了。次日,周恩来病逝,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大新闻。
作者介绍
吕涛,香港媒体人
【下期预告】
与香港报上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同,文革时期的国内报纸强调“革命”和“英雄”。这样的宣传早在文革前就已开始。1965年妈妈生日报上,贾昕玏看到“王杰”这个名字铺天盖地出现。这位“英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请继续关注8月15日第六十二期“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王杰:第二个雷锋? — — 贾昕玏妈妈的生日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