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得放心?要不,别看新闻了
想吃得放心?要不,别看新闻了
从毒奶粉到问题罐头,从苏丹红到一滴香,国内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将人们的食品安全感打入谷底。
然而,笔者与同事刘鹏最近在研究中发现,频频见诸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并没有显著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但是,的确有一批人更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没错,就是经常浏览新闻的人。(多半也包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看新闻越多,越怕食物不安全?
人们对社会风险的认知取决于信息来源。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过程中,尽管人际传播也是重要渠道,但无可否认,媒体报道和媒体对社会议题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点:如果媒体频繁曝光食品丑闻,那么受众就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风险认知。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食品丑闻经媒体曝光,本身的风险会让公众恐慌;其次,媒体具有社会放大效应,过分渲染或夸大食品丑闻,某种程度上会加剧恐慌。
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对于那些很少接触媒体的人来说,即便报道铺天盖地,也未必会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影响。
因此,同媒体的接触程度,可能会影响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换句话说,你看新闻越多,就可能越对食品的安全起疑。
而如果你属于高学历群体,那么恭喜你中枪。研究表明,高学历群体更可能对对食品安全感到担忧,这不仅因为他们趋于不信任政府监管和食品产业,也因为,他们更经常浏览各式各样、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
谁最担心食品安全?
研究使用了2013年对中国30个省会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其中包括了有关食品安全感的问题。每个城市根据人口规模而入户访问150-300人,总计调查6000多人。
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表示非常担忧,多达三成的感到很担忧,合计多于八成的人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上文所述看新闻较多和学历较高的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更高,我们还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比如,分地域看——
南京、广州、兰州、哈尔滨和太原等城市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最感到担心。贵阳是食品安全担忧程度最低的城市,显著低于其他城市。
分收入看——
出乎意料的是,高收入的受访者并没有像高学历的受访者那样,有较高的担忧程度。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群体负担得起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他们有能力消费安全性更高的食品。(好忧桑,高学历就这样与高收入分道扬镳了。)
分家庭结构看——
也略出乎意料。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居民,并没有更高的食品担忧程度。当然这也可能同测量指标有关,指标中没有把“六岁以下儿童”单列出来。
丑闻的影响可以全国流动
丑闻越多的地区越担心食品安全?
并非如此。
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恒在2011年创立了“掷出窗外”网站(http://www.zccw.info/),迄今记录了2004年以来有新闻可循的约3500项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使用“掷出窗外”的数据,将各省2010-2012年被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的平均数量,作为衡量“食品丑闻度”的指标。
据此,广东、山东、北京、江苏和重庆等省份发生的食品丑闻最多,“食品丑闻度”最高;而青海、新疆、宁夏的“食品丑闻度”较低。
将“食品丑闻度”和上文提及的“受访者担心程度”放在一起,我们发现,各地食品丑闻的报道数量,与相应地区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可能在北京发生的食品安全丑闻更多,但一个北京人,未必比一个上海人更担心“吃得不安全”。
这是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是,食品丑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一时一地。一则食品一般都可在全国范围流动;二则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经媒体报道后往往快速发酵,影响波及全国。
换一个角度想,地区性的食品丑闻并没有让当地居民感到更担忧——这恰恰说明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很强的跨地区传播和传染能力,更值得重视和警惕。
参考文献
- Liu, P., & Ma, L. (2016). Food scandals, media exposure, and citizens’ safety concerns: A multilevel analysis across Chinese cities. Food Policy, forthcoming.
- 马亮. (2015). 新闻媒体披露与公众的食品安全感:中国大城市的实证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9), 70-77.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