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稳赢,为什么还要舞弊?普京大帝:“怪我咯?!”
明明稳赢,为什么还要舞弊?普京大帝:“怪我咯?!”
2012年,普京以63.6%的得票率连任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选举前后,普京及统一俄罗斯党涉嫌选举舞弊的新闻一直见诸报端。传言说,连普京大帝的铁杆支持者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在这个区明明稳赢,为什么还要耍那些不光彩的手段呢?”
耶鲁大学著名威权政治研究者米兰·什沃利克(Milan Svolik)及合作者2016年在《美国政治学评论》发表论文指出:大规模舞弊未必是威权统治者想要的结果。
什沃利克认为,人们总把威权政党想象成“铁板一块”,底层党员会忠实贯彻党中央意志。不过,这在很多时候与实际不符。为实现操纵选举的目标,威权政党往往只能依靠在各个地区寻觅代理人。这些人与其说是“久经考验的XX党员”,倒不如说是一群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者,一看势头不对,可能立马就会改变立场。特别是在所谓的“竞争性威权”国家中,执政党存在败选下台的危险,代理人在决定是否参与舞弊时,就更需要掂量清楚——万一主子这次搞砸了,自己在新政权手下,恐怕也难逃阶下囚的命运。
更麻烦的是,位于顶层的执政党,很难去监督每个代理人的实际表现,只能根据事后的“成果”(票数)予以回报。这就是契约理论中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正因如此,执政党无法统一协调代理人行动,只能任由他们各行其是。对代理人来说,只有在他预期执政党获胜的概率非常大时,才会有足够的激励参与到舞弊活动中。
这样就形成一个悖论:在威权政党形势不妙,亟需操纵选举以挽回局面时,没人会愿意施以援手;反而是稳赢时,舞弊现象层出不穷。这就是所谓的“集体行动困境”。
政治经济学刻画“集体行动困境”的经典工具是所谓“全局博弈(Global Game)”。其中,代理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统治者在全国范围的受欢迎程度,只能根据本选区选情推测。如果某代理人发现,所在全区内民众多支持当权统治者,那他也有理由相信,当权者在其他选区情势可能也是如此,因此较多代理人会选择帮助执政党,他们参与舞弊的概率也会升高。
换句话说,在均衡状态下,每个代理人都会采取所谓“分割点策略(cut-off strategy)”,即只有当权者在本选区的支持率高于某个分割点时,代理人才会试图操纵选举;而低于这个点的话,代理人就会选择袖手旁观。
在标准模型的基础上,什沃利克进一步指出,威权统治者本人往往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多受欢迎,为保险起见,明知道在很多时候舞弊不必要,也只能默许代理人尽可能地去改变选举结果。最后就变成:越稳赢,越舞弊,吃相显得无比难看。
就这一论断,什沃利克利用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各候选人得票份额进行验证。他发现,在那些支持统一俄罗斯党的选区中,普京得票率很多都是60%或者65%,而不是62.3%或者64.7%这样更加精确的数字。研究者对各选区投票率和得票份额重复抽样,获取经验概率密度作为参考标准,发现普京得票率中以0或5结尾的频次远超正常范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统一俄罗斯党在这些选区可能存在舞弊。
下图显示普京在各个选区的得票率和预测值的关系。很明显,普京在获胜选区获得65%、70%、75%和80%这些得票率的频次密度远高于预测值。当然,在普京得票率小于50%时没有这种现象,而其他候选人的得票率密度也未表现出这种趋势。
孤证不立,什沃利克又在2011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找到相似情形并与田野实验吻合。那次选举当天,三位学者随即向一批莫斯科的投票站派去独立检票员。在这些投票站,统一俄罗斯党的得票率平均低11个百分点。而那年只要该党的得票率再低5%,很有可能就会失去议会多数党的地位。所以,舞弊给威权统治者带来的回报可以说是相当丰厚。既然如此,吃相哪怕再难看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文献
- Enikolopov, R., Korovkin, V. S., Petrova, M., Sonin, K., & Zakharov, A. A. (2013). Field Experiment Estimate of Electoral Fraud in Russ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2), 448-452.
- Rozenas, A. (2014). “Inferring Fraud from Seemingly Irregular Vote Propor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New York University.li>
- Rundlett, A. & Svolik M. (2016) Deliver the Vote!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in Electoral Frau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10.1 (2016): 180.li>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