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小目标:钱钢老师和他的生日报

2016-09-01 作者: Yiwei Wang 原文 #生日报 的其它文章

读历史的小目标:钱钢老师和他的生日报

文/江雪

8月19日,“尽知天下事”公号发了“钱钢老师课上的生日报”系列最后一期文章,作者周轶君,是端传媒的国际版主编,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她回望的是1976年9月,自己刚出生,妈妈坐“月子”时报纸上透露出来的国家秘密 — — 伴随着毛的离世,文革即将结束。至于文革是否以“文革的方式”结束?以及文革真的结束了吗?则由钱老师在附言中提出,留下来给所有关注“生日报”课堂的人思考。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说到“生日报”,真是一个精彩不过的点子。从2011年开始,钱钢老师在港大的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的硕士课堂,以及“通传媒 识中国”公开课上,为了激活新闻史的教学,尝试让学生演示自己或父母生日的一份报纸。通过触摸一张旧报,让年轻的学子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发现当下与历史、自身与历史的连接。“新闻史课堂的一道开胃小菜。”这是钱老师对生日报的一个形象譬喻。

抱着让年轻人“回到历史现场”的初衷,这碟小菜,钱老师精心烹制了多年。参与者不仅有港大学子,更有参与公开课的社会人士,包括不少媒体人。而“生日报”关注的,则从民国时代,到1949年中共建政,再一路到朝鲜战争、反右运动、大跃进、大饥荒、文革,及至到八9风波,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几乎被“一网打尽”。那些或荒诞或诡谲的历史,透过泛黄的旧报纸,都被学子们带着好奇一一翻了出来,一点点蛛丝马迹,一条条隐秘关联,延展到世界的背景,丰富纵深,不知觉间,成就了本系列收录的62篇文章。开胃小菜就这样成了知识和思维的宴席。而钱老师依然是笑笑的,只说:“这如同浩瀚旧报中的62滴水,能在年轻人心中激起一点微小的波澜,我就心满意足啦。”

可我,看着那一个个标题:血色“红八月”、“清阶往事”、“1968:国歌词作者成了大叛徒”“当文革来到香港”……心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文字,其价值,又岂止是一点点心灵的激荡呢。尤其适逢今日,媒体上一片喑哑,从2000年左右开启的一段媒体“黄金时代”仿佛业已凋零,在2016年文革发动50周年的重要年头,“文革”却又成为敏感词……在这样的时候,才能更深地体会到,“生日报”这样的教学与记录,是多么地真诚而又珍贵!我没有问钱老师,不知道始终谦和地微笑着的他,是否也感慨良多呢。

钱钢老师和他的助理韩笑

说到钱老师,很多人记得的,是他写唐山大地震的作品。早在那样的年代,他就从生命与人性的角度,去写人的苦难故事。到了1990年代,他办减灾报,办三联生活周刊,之后又到南方周末主持笔政,并最终因一个媒体人的担当而去职。他的温和坦荡,知识人的情怀,媒体人的本色,给年轻一代的影响,或许是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呢。

2015年,我有幸在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访学1个月。当年的11月,又有幸旁听了钱老师的一期生日报课堂。

记得那是个傍晚,我去早了,独自在美丽的仪礼堂楼下徘徊。忽而听到一阵琴声,转到楼后,发现是两个同学在边弹边唱,歌声在薄暮中动人。及至到了课堂,才发现,原来两个同学是为当天的生日报课堂准备弹唱的,正是那首1970年代著名的英文反战歌曲 — — 《花儿到哪里去了》。

这天的课堂上,高挑漂亮的吴晨飘姑娘,讲的是自己母亲的生日报。钱老师对每位同学的情况都很熟悉,告诉我,姑娘老家在浙江温州,那里有著名的桥头纽扣市场,她就是在商城的扣子堆里长大的(如今她已在北京做了记者)……那天,吴姑娘从自己母亲出生的1973年讲起,分析人民日报对越南的报道,分析中越关系,从越战的经过一路讲来,头头是道。

那天同时讲的,还有两位同学。史一卓从父亲的生日讲起,那是1960年的山西,大饥荒肆虐。而当日的山西日报,不见任何有关饥荒的消息,头版有一首谢觉哉关于“山西行”的诗,则是一派田园风光,歌舞升平。女孩援引杨继绳的《墓碑》并其它历史资料,讲述故乡的痛史。听讲者无不入神。

是的,谁说历史已经远去呢?那些并不久远的历史,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当下。“谁掌握历史,谁就掌握将来。”如小说《1984》所说,却总有看不见的手,试图让历史只有一种书写的方式。

但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不愿被屏蔽的人,要睁着眼睛,过真实的生活。而好在一切都将留下证据,故事总是有脉络可寻。我们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需要我们明晰地去回答,有时,寻找一个答案,可能需要一生。

在生日报课堂上,吴晨飘曾想找到那年的温州日报,但报纸却因为文革停刊了。与此同时,她却找到了大量关于越战的报道。不管是僧人自焚、还是美军对平民的屠杀,都有记者记录下来。事实上,那场战争的结束,最终和平的到来,新闻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时间过去久了,但我一直记得,那天在香港,一间并不大的教室,钱老师的生日报课堂上,年轻的学子,弹唱着《花儿到哪里去了》,在历史中去寻找常识,课堂成了一个历史的现场,人性穿越一切,成为历史最深刻的一笔。而这,就是生日报课堂的意义。

作者介绍

江雪,调查记者,评论人,2015年港大JMSC访问学者。如今为独立媒体人,个人微信公号为 “新雪访”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