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更不环保,是因为环保太“娘”?

2016-09-08 作者: 武卓韵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男人更不环保,是因为环保太“娘”?

环保
图片来源:Joshua Earle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红楼梦》里冷子兴向贾雨村转述宝玉这话时,是当八卦和笑话讲的,却没想到有“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的贾雨村却从中看出宝玉“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如果满腹诗书的贾雨村能够活到现代社会,也许还会夸宝玉是做一个社会科学家的好料子——因为十来岁的宝玉就知道,女人干净清爽,而男人却脏兮兮的——至少,在环保方面,许多研究和调查已经表明,男性参与环保的意愿和行为要明显少于女性。

但是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一些解释认为,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比如,女性对环保更热心是因为女性的性格更有同情心、更愿意关心他人、考虑问题更长远……等等。

最近一份新的研究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性别”作为一种被塑造而形成的身份认同,需要个体在生活中不断维持和加强;社会主流意见认为,环保是一种偏向于女性气质的观念和态度;因此,许多男性为了维持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男子气概,会避免自己有偏向于女性气质的行为。换句话说,一个大老爷们,会因为觉得自己是大老爷们,而拒绝做一些可能被认为“娘娘腔”的举动,比如环保。

为了验证这种解释是否可靠,研究者们设计了6个实验。

实验1研究的是,在认知上,人们是否会把“绿色环保”和“女性气质”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研究者们使用了一种名为单类内隐联想实验(SC-IAT)的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在测量隐性态度方面有比较强的作用。通过对12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实验参与者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把两个概念联系起来。

实验2进一步探究,这种“绿色环保”和“女性气质”在认知上的关联,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即产生“环保的人更女性化”的刻板印象。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场景,例如在商店结账的男人或女人,手里拿着塑料袋或环保帆布袋,而实验参与者们需要用一些词语描述对这些人的印象。对194名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参与者一致认为,这些举止环保的人比举止不环保的人更加女性化。

研究者们还指出,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对他人的判断中,也存在于对自己的判断中。先期测验显示,认为自己更环保的人也会认为自己更加女性化。实验3进一步证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回忆自己参加过的环保行为会提高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女性气质。

既然绿色环保的行为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行为,作出环保行为就有可能威胁到男性的性别认同和对男子气概的维持,从而减弱男性参与环保的意愿。如果“性别认同受到威胁”和“避免环保”之间的因果关系成立,那么当男性受到性别方面的威胁时,他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可能性会降低,而当他们受到其他方面的威胁(比如年龄威胁)时,他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可能性不会降低。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实验4找了约四百位男性参与者,给每人随机发一张购物卡作为生日礼物。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的购物卡用了粉色背景和花纹装饰,并用花边字体写上了“生日快乐”;而另一些人用标准字体加上惊讶的表情符号,写着“看看你多老了!”这样就把参与者分为了“威胁性别认同”和“威胁年龄”两组。随后,研究者询问实验者会如何使用这张购物卡——比如台灯、背包或者电池,每一个商品都有绿色环保和不环保两种选择。实验结果显示,那些收到粉红花边购物卡的男性,更不愿意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

反过来看,如果让男性的性别认同得到肯定,男人们参与环保的行为是否会增加呢?实验5设计了一个两步的实验。在第一步实验里,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在电脑上写一段文字,并告诉参与者电脑配备了非常先进的文字分析系统,可以实时分析这些文字。然后实验者“套路”了其中一组实验者,假装通过分析软件告诉他们,他们写的文字非常男性化。这样一来,一部分参与者的男性性别认同就得到了肯定。

在随后的第二步实验里,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在环保和不环保的商品中进行选择。这项实验的参与者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男性参与者,那些被“分析软件”告知所写文字非常男性化的人,确实比那些没有被如此告知的人更愿意选择环保的产品。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第一步的“套路”令这部分男性的性别认同得到肯定,进而缓解了他们在选择商品时对维持性别认同的需求,所以在选择环保/不环保的产品时,就不会太在意这些产品对于性别认同的影响。

这样的实验结果对于环保主义者和商家都很有启示。根据前面实验的结果,如果把环保行为打造成很“MAN”的样子,也许就可以让大老爷们也愿意参与其中。为了验证这种猜想,研究者在实验6中分别设计了实验和现实生活两个场景。

在实验中,研究者们测试了参与者捐助环保机构的意愿,其中一组参与者看到的捐助网站叫做“自然之友”(编注:并非国内的“自然之友”),网站的标志明亮轻快,字体也比较花哨;另一组看到的网站叫做“荒野游侠”,网站标志由黑色和深蓝构成,并加上了一匹野狼的形象,字体加粗并且没有花边装饰。实验结果表明,“自然之友”的男性参与者的捐款意愿明显小于女性参与者,但“荒野游侠”的参与者中,男性的捐助意愿却和女性相当。

在现实生活中,研究者选择了三家宝马汽车4S店的BWMi3电动车,一部分车辆的广告牌上写着“2015宝马i3环保型”,另一部分写上“2015宝马i3捍卫型”,并调查了顾客对于该车辆的态度。结果显示,男性顾客对于“捍卫型”的评价要明显高于对“环保型”的评价。

这些有趣的实验为解释性别造成的环保意愿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原来,大老爷们不愿意参与环保,是为了避免削弱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男子气概——换句话说,是怕自己被人认为“娘娘腔”。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个自私的理由。社会应扭转对环保的性别偏见,而男性也应在环保中承担更多责任——这或许才是所谓“男子气概”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 Brough, A. R., Wilkie, J. E., Ma, J., Issac, M. S., & Gal, D. (2016). Is Eco-Friendly Unmanly? The Green-Feminine Stereotype and Its Effect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 ucw044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