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问答丨政见的博士们告诉你:什么样的学术期刊才算好期刊?
读者问答丨政见的博士们告诉你:什么样的学术期刊才算好期刊?
答题:王绍达、邵立、杨鸣宇、谭宏泽/政见成员
整理:徐驭尧/政见成员
</br>
政见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这是推出的“读者问答”栏目:每期选取一个或几个大家关心的、和学术相关的问题,由政见成员用轻松、短平快的方式回答。
在这一期中,我们聚焦一个大家很多初入学术界的同学都在纠结的问题:什么样的学术期刊才算好期刊?政见团队中几位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博士们,七(yu)嘴(ku)八(wu)舌(lei)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王绍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
经济学里,判断论文质量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这篇文章发表在哪个级别的期刊上,因为这背后体现的是学界大佬(主编)以及相关问题专家(几位匿名评审)对这篇论文的综合评价。
当然,主编与匿名评审的品味、判断也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但由于同一级别往往有多本不同的期刊,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不断尝试不同杂志直到得到应有的赏识,因此上述的偶然因素有可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公认的顶级期刊有五本,分别是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etrica, 以及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其中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会被一部分人认为略逊于前面四本,但整体来看差距甚微。这些杂志发表的文章涵盖经济学各个领域的重要问题,通常来讲代表了各个领域研究的最前沿水平。
略逊于这五本顶级期刊的是一系列第二档的综合期刊,它们同样涵盖各个领域的问题。这些杂志主要包括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系列,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Economic Journal, 以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等等。
在这些第二档的综合期刊之后,是各个领域内部的顶级期刊,比如劳动经济学里的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产业组织里的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宏观经济学里的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等等。这些杂志上的文章代表了各自领域内的一流水准。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比如宏观经济学,它本领域的顶级期刊的地位也相应水涨船高,达到甚至超过一些第二档综合期刊的水准。而另外一些比较冷门、相对竞争不太激烈的领域,其本领域内顶级期刊上的文章有时也会显得水平参差不齐。
在各个领域内,除了自己领域的顶级期刊,还会有许多其它不同档次的期刊。在这个层面上,不同领域的情况差异较大,难以再一概而论了。
邵立(雪城大学政治学博士)
如果要评价一个期刊,引用率、冲击因子、排名等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但个人认为,期刊排名对要投文章的人更重要。因为投向好的期刊可能意味着引用率就更高,找工作、升职也更容易。但当今有谷歌scholar,还有research gate之类的网站,也不是说你投一个一般的期刊别人就读不到了。
而作为读者来说,期刊质量不如文章质量、文章话题、文章要对话的理论体系重要。有的期刊冲击因子很小,但所登文章基本都和你所做的理论、方法相一致,可能这种期刊比主流的期刊对你更有用一点。
那如何判断判断一个期刊上论文的质量呢?
这个问题相当于问一个研究生(和教授):除了搜集数据外,你平时都在干啥?
我们研究生上课就是读文章,然后讨论它们的优点、缺点,如何改进等等。文章质量的判定是非常主观的,和学者研究流派、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因素关系密切。同样,引用率可以看作是一个指标,但这个指标是指文章的影响力,并不必然指文章的质量好坏。
当然,对于学术写作有一些通行的标准,主要还是看观点阐述得清不清晰,逻辑能不能自洽,证据充不充分,是不是能证明观点, 有没有对一些潜在的批评进行回应和解释等。
杨鸣宇(澳门大学政治学系讲师)
首先,我同意Impact Factor和引用率这样的“硬指标”在进行快速文献检索和筛选时确实很有帮助,对于投稿人来说也是值得参考的指标。
但Impact Factor和引用率有时候很tricky。因为不同期刊对研究题目的偏好、每年刊登的论文数量,甚至是出版机构等都可能影响Impact Factor,但这些因素往往和发表的论文质量无关。至于引用率的高低也和研究题目相关,假如一个研究题目相对小众和冷门,引用率必然就不太可能会高。
以本人曾投稿过的the China Review为例。纯粹由Impact Factor看,它低于the China Quarterly和 the China Journal这样的老牌中国研究期刊。然而,the China Review亦会关注一些上述两本期刊不太关注的领域。比方说由于出版地在香港,the China Review去年就做了两期香港研究专辑,刊登了一系列香港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新研究,这对理解近年为何香港在政治社会方面出现的变化是有很帮助的。显然,由于香港研究相较中国研究而言必然是小众,这无疑会影响到期刊的引用率,但我们能说这样的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吗?
另外the China Review每期刊有个“State-of-the-Field Reviews”的专栏。这专栏的目的是希望向英文世界介绍中国国内的中文学术研究成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2年由中山大学的马骏和广东商学院林慕华合写的“Policymaking in China: A Review of Chinese Scholarship”。这是一篇对国内中国政策过程研究情况的综述。熟悉这个研究题目的都会知道,中国政策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一直由国外的研究主导,因此如果我是一个国外的同行,我想我会很感兴趣想知道中国的本土学者都干了些怎样的工作。这样的综述文章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很有帮助,但如果只以引用率定成败,那它们的意义很容易被抹杀。
归根究底,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和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最重要的首先是工作要做得扎实,合乎学术研究的规范。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坚持下去,终会得到同行的认同。
谭宏泽(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博士生)
对于研究者来说,我们其实并没有必要把出于阅读目的的期刊分级搞得太细,不需要要排出个一二三四五,或者哪个比哪个好之类的。只要有一个大概的分层,然后把相关的期刊归入到大概的层级里就好。
就我个人来说,SSCI期刊是一大类,非SSCI期刊是另一大类。然后,SSCI中再分两小类:那些常年属于一区(Q1)的所谓顶级期刊是一类;剩下的是另一类。非SSCI期刊也分了大致两小类:由知名机构、出版社或者学者主办的新期刊是一类;常年不是核心的是另一类。
所以,对我来说,期刊基本上大致只划分这四类,然后其内我就不会再做细分。因为我觉得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至于是不是引用越多越权威,这个论断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例外一定有,而且可能也不少。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想还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的。
另外,如果是选择期刊发表文章,毋庸讳言,在传播知识之外,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是有一定的“功利性”考虑的,比如为了求职、评职称、申项目等等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纠结哪个期刊更好更坏之类的问题了,还是老老实实遵循相关机构(或者国家、地区)公布的要求吧。
有的会以SSCI的指数为参考,有的会以自定的榜单为参考,有的还会有附加限定等等。当然了,如果你有实力直接在所在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那自然可以笑看这些榜单。如果还达不到那个高度,那还是要认真琢磨一下的。
在今后的“读者问答”栏目中,你想让政见成员们回答什么问题呢?欢迎在文末给我们留言,或者向主页君发送消息、提出你的问题!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