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群众”左右社会运动的命运?

2016-10-12 作者: 赵蒙旸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围观群众”左右社会运动的命运?

Cover-1

本土主义右翼势力的快速崛起,是近几年欧美政坛最令人瞩目的现象。这一政治现象是什么原因、什么机制导致的?

以史为鉴,或许会让我们对今天本土主义右翼的崛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德国各地就经历过一波反移民的右翼运动。由于苏联解体,加上非洲、亚洲和前南斯拉夫战乱频仍,大波难民涌入政策宽松的德国境内。对此,右翼行动者们在德国全境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驱赶移民行动,打砸外国劳工的据点和避难所,直到 1995 年后才逐步消停。

有意思的是,这一反移民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并不直接隶属于右翼政治团体。在右翼政党占优的地区,反移民的集体行动反而不那么猖獗。在事后的调查中,人们还发现:这些参与者几乎从不涉足政党政治、也甚少收看媒体的政治新闻。

这就带来一个疑问:这些松散的右翼人士是如何集结起来、发起浩浩荡荡的反移民政治行动潮的?

美国西北大学学者 Robert Braun 与其合作者的回答是:旁观者的反馈,左右了德国这一波反移民右翼行动的盛衰。

之前的社会运动研究,几乎从来没有关心过旁观者的作用。学者一般认为,旁观者只会坐享社运带来的成果、或者被动地出现在社运现场,并未对运动发展作出任何贡献。

但问题在于,社会运动中的大部分旁观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他们多多少少会对社运作出一定的反馈,比如线上讨论、线下交谈、在现场发出嘘声和叫好等等。有些旁观者还会试图去干扰核心参与者的行动。

在德国反移民潮中,不同地区的旁观者就对右翼势力的反移民行动做出了不同的反馈。在一些地区,旁观者在现场叫好、甚至妨碍警察执法,而在更多的地方,旁观者对移民的遭遇表示了同情。

全国性媒体《法兰克福评论报》在报道各地的右翼反移民行动时,不仅聚焦运动本身的来龙去脉,也常常描述旁观者的反应:旁观者是不是在叫好?是不是在帮助行动参与者对抗警察?还是对参与者抱以嘘声?研究者利用这些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了运动旁观者的反应对右翼反移民运动后续进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旁观者的积极反馈对右翼社运的激励作用异常明显。

首先,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如果前一个月新闻报道中旁观者对运动参与者的积极反馈较多,后一个月德国境内就会有更多的反移民暴力。

对县级层面数据进行的事件史分析,揭示了同样的趋势。在那些旁观者对反移民集体行动作出积极反馈的地区,接下来一个月出现右翼暴力行为的概率增长了近五倍;如果旁观者给出了负面的反应,该地区的右翼暴力事件则不会增加。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暴力事件的涨落,也受到空间扩散的影响。

但最为重要的是,当研究者把旁观者的反馈纳入分析视野以后,其他因素(包括政府反移民政策的推行、媒体上关于移民的讨论、公众对移民问题重要性的感知)对反移民右翼动员走势的影响就几乎消失了。也就是说,反移民行动的参与者,主要通过旁观者的反馈,感受到了社会整体气氛的变化,从而决定是今后继续行动还是偃旗息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右翼行动者虽然很少关注政党政治和媒体上的政治新闻,行动上却紧密追随着社会整体民意的走向。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 “下渗的运动政治”(trickle-down movement politics):政党政治和新闻媒体中的相关讨论,先影响到普通公众的感知,然后通过运动旁观者的反馈,进一步向运动的参与者施加影响,最终影响了右翼社运的兴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移民运动中的旁观者,成为了连接宏观政治环境和微观线下行动的桥梁。

旁观者对社会运动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右翼运动。旁观者对左翼社运的塑造作用,也已经被其他研究确证。社会学家 Jennifer Earl 和 Jessica Beyer 发现,政府对网络行动的压制,比如关闭站点、拘捕负责人等等,常常带来抗争的反弹;而这种反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量旁观者在后期的加入。政治传播学者 Pablo Barberá 的研究则揭示,在网络抗议参与者之间组成的关系网中,那些处在边缘位置、只偶尔转发、从不评论的旁观者,由于基数庞大,贡献了与核心参与者差不多体量的抗议信息。此外,旁观者的存在,对运动从本地走向国际也至关重要。

不过我们并不清楚,下渗政治这一具体机制,在左翼运动中是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有多少运动参与者对政党政治厌倦,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获知主流媒体的信息。他们越是贴近本地、越是依赖非主流的信息渠道,下渗效应可能就越明显。

不管怎样,社会运动不仅仅是参与者的运动,也是旁观者的运动。旁观者即使没有受到运动感召而成为参与者,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运动的走向。常常在不经意间,许多社会运动的命运已经被普通人改写。

参考文献

  • Barberá, P., Wang, N., Bonneau, R., Jost, J. T., Nagler, J., Tucker, J., & González-Bailón, S. (2015). The critical periphery in the growth of social protests. PLOS ONE PLoS ONE, 10 (11).
  • Braun, R., & Koopmans, R. (2013). Watch the crowd: bystander responses, trickle-down politics, and xenophobic mobiliz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47 (4), 631-658.
  • Braun, R., & Koopmans, R. (2009). The diffusion of ethnic violence in germany: The role of social similarity.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 (1), 111-123.
  • Earl, J., & Beyer, J. L. (2014). The dynamics of backlash online: Anonymous and the battle for WikiLeaks. Intersectionality and Social Change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s and Change , 207-233.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