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你以为我是吓大的?
恐袭:你以为我是吓大的?
在大众印象中,恐怖分子就像一群滥用暴力的杀人狂魔。实际上,暴力是为了震慑社会大众、传递政治主张。恐怖袭击背后并不是没有政治诉求——显然,从达成目的的角度讲,恐怖分子是失败的。
很多时候,吓唬人管用。但吓唬过头了,别人也就不相信你开的条件了。
“我是认真的”
中国版《十二公民》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模拟陪审员对何冰扮演的8号怒吼:“我要杀了你!”何冰冷静下来回应:“你不是真的要杀了我吧?”扬言杀人,是否真实可信、能够当做证据定罪,启发了观影者的法律思维。
国际政治中,类似“我要杀了你”的威胁随处可见。肯尼迪曾经告诫赫鲁晓夫,从古巴滚开,否则“我要杀了你”;基地组织曾告诫美国,从中东滚蛋,否则“我要杀了你”。对被威胁的人来说,对方会不会真的使用暴力,是判断要不要按照要求作出让步的主要依据。对于威胁者而言,让对方相信威胁真实存在,是达成目的的重要途径。
为了增强威胁的可信性,不少博弈者曾经诉诸武力,用以说明“我是认真的”。冷战时代,为了让对方妥协,威胁者真的会动武。暴力让威胁更加可信、也更能让对方让步,因为它体现了威胁者履行承诺、执行惩罚的能力,被威胁者往往要依据这种能力在坚持不妥协与和平安全之间做出选择。
玩过头的恐怖主义
在恐怖主义幽灵徘徊全世界的过程中,这种传统理解出现了偏差。恐怖袭击是一种极端的暴力,恐怖团体无差别伤害平民,的确展示了极端的力量。但是,与传统博弈理论所预测的不同,他们并没有实现种种目标,而是面对人人喊打的局面。
学者马克斯·阿伯翰(Max Abrahms)称这种状况为“可信度悖论”。他援引博弈论大师托马斯·谢林的分析:要想让威胁产生效果,不仅得让对方相信不妥协会挨打,还得让对方相信,妥协了就真的不会再挨打。阿伯翰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威胁的举动不断升级直至采取暴力,可能会增加威胁的可信度,但同时也减少“妥协了就不打你”这一承诺的可信度。
就像在策略游戏《文明》中,一国可能要求另一国交出战略资源:“交了保你平安,不交灭了你!”为让威胁更可信,玩家空袭目标国,对方抵抗未果,相信威胁可信、做出妥协;但是,当玩家升级暴力、直接攻陷目标国城市时,对方心理就会产生微妙变化——原来你要求战略资源是假,攻城略地是真。因此,妥协也无用,索性拼死一战。这时,目标国不会再相信“交了保平安”。
在国际政治中,暴力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根据传统理论,极端团体发动恐袭是为了提升其威胁的可信度,以便胁迫政府做出让步。恐袭会让政府看到极端团体的能力和日后做出威胁的可信度,就算不增加政府妥协几率,也不会降低这个几率,还可能在谈判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可惜,恐怖分子的这种想法正好落入“可信度悖论”。数据显示,恐袭杀伤越多,政府越不会向极端团体让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那些目标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并不认为极端团体把恐袭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认为恐袭就是目的本身——遇难者的亲属觉得,恐袭所追求的就是收割生命的那种施虐狂般的快乐。
上了头条也没用
阿伯翰做了一次调查实验。假设两个组织,均扣押人质要求政府释放其头目,并承诺要求满足后解除武装,区别是其中一个组织在过程中杀害人质。在对全美成年人的问卷调查中,更多受访者认为伤害人质的组织并非为了头目获释,而是“单纯的恶”——就是憎恨美国人。多数人不以为把伤害人质作为手段的组织会主动解除武装,并认定这一组织以后不会停止伤害美国人的行动。
民众只从行动中理解意图。认为巴勒斯坦武装“主要使用暴力”的以色列人认定,巴勒斯坦的目的是“清除以色列”;认为巴勒斯坦武装“主要使用非暴力”的以色列人,则多认为巴勒斯坦的目的是“解放被占领土”。1990年代之前,车臣武装人员并没有大量发动恐袭,部分俄罗斯人支持车臣独立;但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人普遍认定杀伤平民的车臣武装就是恨俄罗斯人,开始拥护鹰派战略。911事件后,美国人也认定基地终极目的不是让美军离开中东、就是要伤害美国人,全力支持反恐战争。民众如此,选举政治中的政府也只能是亦步亦趋。
极端团体上头条并不难,但他们是“糟糕的交流者”,根本无法在恐袭后把希望传播的信息扩散出来——媒体在恐袭之后报道极端团体诉求的篇幅不到10%。极端团体往往希望通过恐袭传递主张,但显然这一点他们并不能做到。
暴力在国际政治中是一把双刃剑,极端团体不仅伤害了平民,也用暴力这种手段断送了实现团体目标的机会。不仅极端团体,从1816年至2007年,针对平民无差别的空袭、围困、爆炸等手段多数都没让施暴者获得更好的政治地位。康德18世纪就告诫各国政府停止针对平民的暴力——因为幸存者不会管暴力背后的终极目的、也不会配合征服者的战后安排。这一点上,康德倒是和不少后代人达成共识,“全球圣战之父”阿卜杜拉·优素福·阿扎姆、革命明星切·格瓦拉、巴西反对派卡洛斯·马里盖拉都指责武装人员无差别攻击平民,因为这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主要参考文献
- Abrahms, M. (2013). The credibility paradox: Violence a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7 (4), 660-671.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