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文:民企税负调研中集中反映的问题及案例汇总

2016-11-07 作者: 臧建文 原文 #天则观点 的其它文章



很感谢诸位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这个民营企业税负我们进行了数次座谈,我们在数次焦点讨论中收集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或者是能够集中反映一类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此向诸位老师汇报:

第一,发票的控税和营改增部分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一方面是多档税率,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财税改革方案是增值税税率要多档变为减少几档,包括本身税率设置的高,根据拉佛(改为“拉弗”)曲线定律,税率高的话,税基是窄的。所以我们看到税率高导致企业本身税负重的话,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如果存活下去,便极有可能偷、漏税的倾向,因为这种制度性成本很高。

另一方面难以从初级农产品、小微砂石料的供应商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人力成本、贷款利息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抵扣;在此重点强调关于人力成本问题,比如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所接触的企业其实很大部分并是没有足额与足员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我个人想法,原因是在于人工成本很高,企业增值税税负又很高,在增值税税负很高的时候,如果足额、足员缴纳社会保险的话,就又增加一块企业税负,雪上加霜;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如何改革?既要调动企业愿意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企业自身利润,即不要被过高的税负侵蚀掉;

同时,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导致自身市场经营活动受限;增值税缴纳对象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无法自行开具专用发票,会限制自己经营活动,因为无法自行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有效深入到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去。

第二,地方税源的争夺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征税部门为了争抢税源,导致企业在进行当地经营活动的时候受到很多困扰包括税负的增加;对于跨区域搬迁的企业,虽然工商注册更改相对简单,但如果一旦涉及到地方税源利益的时候,税务登记注销及更改便异常烦琐,甚至可能遇到税务检查,一旦税务部门进入企业查帐阶段,每个企业都会有一定恐慌;如某从事建筑安装的企业,因承担勘察设计项目,在边远地区进行勘探设计,当地税务部门依然要求其在辖区注册分公司并缴纳企业(取消“企业”增加“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究其深层原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税源分割体系包括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的不合理,导致争抢税源情况频频出现。

第三,实体店和网店税负不均

同样是经营主体,我们看到所谓“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网商业态的兴起,但这一商业形态的税制建设却远未健全;在杭州,某服装公司负责人反映,作为网商业主,发展迅速,营业额及利润增长很快,但对于是否依法缴纳税收时,他想的却是:作为网商,如果依法依规纳税的话,但其他网店不纳税,对于我来讲就是吃亏,不在同一公平点上,那我就不纳税;但如果不纳税,便要承担相关财务及法律风险;这便是他在左右衡量的情况下,无法抉择的事情。

第四,“五险一金”、残保金、水利建设金等费赋严重

对于“五险一金”、残保金、水利建设金等费赋的缴纳”,企业觉得只要在正常赚取利润的基础上,政府税务部门分享税负就可以;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没有赚到钱的时候还缴纳税收,便觉得很冤枉且失去纳税的积极性。所以关于用工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五险一金制度性成本支出;关于残保金,制度设计本身是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但实现中,残保金承担者的企业为了减少费赋,往往购买残疾人证,以减少缴纳残保费用;本来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他好,但是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改变了具体形式,发生了嬗变;对于以上提到的五险一金,大家更清楚,有一些职工宁愿选择弃保,跟企业签合同说你不要给我缴纳五险一金,给我现金就好了;本来这个制度设计初衷是保障员工利益,但是恰恰是他感觉到这样的制度设计反而侵害到了他的可支配收入,这是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困境,也理应成为下一步制度改良的起点。

第五,政府部门和垄断部门扰动企业正常经营

如某液压设备公司负责人反映,2005年在武汉建厂时,即使面对一个小小质检员,验收完混凝土建筑,就要拿走200-300元,这样一个质检员每天要跑(“检查”)数十个工地,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灰色收入,不容小觑。企业家举这样的例子,意指基层权力部门,权力如果没有控制住的话,大家没有按照规则运行,遵守统一规则,可能导致大家潜规则也好,或者灰色收入,不透明、不公开,导致大家通通找潜规则运行的时候,这个社会可能就会呈现一个乱的状态。包括跟随公司财务人员到税务部门报税,发现营改增之后让很多财务人员无所适从,因为这个既往规则改变新的规则又未明确到位,他们觉得要怎么跟税务部门解决,所依所据何在?地税部门基层办事人员可能也没有这个权力决定如何解决,他们又同时跟彼此领导汇报,徒增社会沟通成本以及可能潜规则下的协商就此产生。

第六,关于实体企业税负包括三角债的问题严重

一方面是应收帐款对象,卖出了产品,但是不能及时回款,现金被严重压缩,现金流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银行融资成本高,企业面临银行随时抽贷,导致企业现金流受到限制。包括看到大连机械设备企业跟我们抱怨,他们去年销售收入是3600万,但是应收帐款数额非常大,所以导致现金流非常紧张,但是他自身还欠上游供货商3000万元,今年预交税款500万,已经缴纳的339万。看到这样的数据也是很触目惊心。

我就简单整理这些在调研期间看到的典型案例,想汇报给诸位老师,表达不是很准确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多批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