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中国当官,颜值很重要吗?
想在中国当官,颜值很重要吗?
在民主国家,候选人的长相好坏,是能否在选举中获选的重要因素。选民通常会根据候选人的容貌,来判断他们能不能胜任。那么,在中国的各类政治选举中,候选人的相貌会影响选举结果吗?
香港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对农村人大代表选举、城市人大代表选举和上级任命的官员等三类情况进行了研究。
看待 “颜值”,中西官场有何差异?
民主国家的政治选举充满不确定和各种变数,候选人之间的口水战扑朔迷离,要想辨明谁可以担当国家治理和地方管理的大任,殊非易事。回想一下川普和希拉里之间围绕邮件门和其他八卦新闻的 “撕架”,就可以想见选民的抉择有多艰难。
所以,有 “选择困难症” 的选民,通常会借助一些提示来选举,比如党派、候选人的长相、意见领袖的支持等。这些选举 “捷径” 虽然未必完全有效,但却可以帮助候选人进行选择。毕竟,长得好或化妆得好的候选人,至少是自信和在乎形象的人。
所谓 “官有官像”,长得好的候选人通常给人能干的感觉,尽管有时候长相有很强的欺骗性。因此,信息匮乏或懒得搜索信息的选民,常常会依据长相去投票,令帅哥美女在竞选中占尽先机。
但是在威权体制下,选举往往是象征性的,选民的投票可能无关紧要。政府对信息的严密控制,使选民很难了解候选人的真实情况,不得不依靠长相等表面信息去判断。许多选民在政府的要求下去投票,而并非发自内心的参与。因此,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候选人的能力高低或长相好坏。
一些重要政府职务不是选举确定的,而是上级任命的。因为对下级的表现非常熟悉,所以上级通常不会根据长相去任命官员。
“颜值” 对于为官真的重要吗?
研究人员选择中国东部某县级市,研究当地城乡人大选举的实际结果。
研究人员收集了所有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免冠头像,并通过网络调查,请学生对随机配对的两幅头像进行评价,并得出各个候选人的长相指数。
为了避免熟人相识而导致的判断偏误,研究人员邀请香港某大学的学生对候选人长相进行评价。这些学生有四成是香港本地人,六成来自中国大陆各个省份。
对农村人大代表选举的分析表明,长相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得票位次就增加 19%。
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火药味十足,因为农村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选民与候选人的互动频繁,更可能因为他们的长相而去投票。
与之相比,对城市人大代表选举的研究发现,长相对候选人的得票位次没有明显作用。
因为缺少类似于农村社会的紧密邻里关系,居民对城市人大代表选举的热情不高。人们通常是受单位要求去参加选举的,既不了解情况,也不会去多想。
研究人员的小规模调查发现,超过 90% 的农村居民可以辨识至少一位地方官员,而城市居民则只有 28%。30% 的农村居民能够正确指出一位人大代表,而城市居民只有 8%。
这说明农村选民的确对人大代表候选人的长相更熟悉,也更有可能根据长相去投票。城市选民往往患有 “脸盲症”,既不关心也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自然不会因为长相而投票。
为了研究被任命官员的长相是否影响其升迁,研究人员收集了所有地级市的市长资料。因为年龄可能影响长相和升迁几率,研究人员仅选取年龄介于 24-52 岁之间的 188 个地级市的市长资料。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这些城市的同龄副市长,以及 50 个地级市的同龄局长和副局长。
研究人员对这些被任命的干部进行分析,考察长相是否影响他们的排序,即是否市长的长相比副市长更强,进而比局长和副局长更好看。
结果显示,长相的好坏同官阶的高低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年龄、性别对官阶的影响不明显,但少数民族、中共党员、高学历等因素有利于提高官阶。
研究人员还发现,市长的长相好坏,同他们任内的经济增长表现关系不大。这说明上级任命官员时并不考虑长相,而更多考虑的是政绩和能力。
民主选举的弊端在于,选民可能根据一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提示(如长相)去投票。与之相比,任人唯贤的任命制反而更有可能遴选真正有才干的干部。不断选派和更新有才干的人选,可能是威权体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解释。
参考文献
- Wong, S. H. W., & Zeng, Y. (2016). Do inferences of competence from faces predict political selection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Evidence from Chin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doi: 10.1016/j.ssresearch.2016.11.002.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