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否促进了农村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否促进了农村发展?
“大学生村官”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过去十年里,在中央“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号召下,各地政府纷纷大量选聘大学毕业生,并将他们派到当地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村支书助理等职位,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这一政策规模浩大:迄今为止全国累计选聘了超过五十万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超过二十万村官正在农村任职,各级财政每年需要为这项政策支出数十亿元。
十年中,关于这项被称作“新上山下乡运动”的政策究竟对农村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媒体与学术界争议不断。一方面,类似“优秀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案例时常见诸媒体,另一方面,类似“大学生村官不接地气、难以扎根基层”的批评也并非个别现象。
在这连篇累牍的相关讨论中,绝大多数观点都是基于评论者主观的印象或者偶然的观察,而鲜有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基于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来客观严谨地评估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而在即将发表于《美国经济杂志:应用经济学》(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的一篇论文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何国俊与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绍达试图填补上述讨论中的空白:通过结合来自实地访谈和全国性抽样调查的不同信息,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做了系统性的评估。
大学生村官推动扶贫
通过对一个地级市数十位大学生村官进行访谈,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村官广泛参与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广和执行工作。具体而言,许多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都涉及到搜集目标救助群体、帮助困难家庭准备申请材料、督促救助对象名单的及时公示、确保救助资金按时发放等等。
这一观察也得到了定量数据的验证:在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中,作者们让普通村民、困难家庭以及大学生村官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贡献”进行排名。在十余个不同选项中,三类调查对象都将“推广扶贫政策”、“帮扶困难家庭”排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为了量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具体效果,作者们获取了涵盖全国有代表性的255个村、跨越11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并通过一次独立调查获得了这些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任职信息。作者们首先发现,那些获得了大学生村官的行政村,在大学生村官实际到村任职以前,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没有显著区别于其它行政村。因此,通过比较“大学生村官到任前后,其任职村相对于其它行政村的变化”,就可以排除掉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单独衡量出大学生村官对于当地发展的贡献。
根据这一思路,作者们发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可以使得享受各项补贴的村民比例提高21%,使得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村民比例提高14%。
大学生村官制约腐败
研究者们进一步指出,大学生村官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村民获得补贴,并且在家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照政策理应获得同样数额的补贴),在有大学生村官的行政村中,村民实际拿到手的补贴数额高出40%。
这样的结果很可能说明,由于大学生村官来自外部并相对独立于村里的大家族和利益集团,他们的存在可以对村干部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使得类似克扣补贴金额、按照人际关系发放低保等不公平现象相对减少。
治理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众多实证研究都显示领导人对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的关键性作用。这篇论文通过分析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但同时,文章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大学生村官虽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这些成果是否足以补偿各级财政为了维持这一政策所支付的巨额费用?大学生村官相较于普通村干部,有一套更明确的激励机制,这是否导致他们有更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基层治理做出了贡献?大学生村官的引入不需要通过选举,那么这一政策是否对已有的村级民主制度形成了冲击?这些问题还有待未来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 He, G. J., & Wang. S. D. Do college graduates serving as village officials help rural China? Forthcoming in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