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北京人如何抗霾?

2016-12-21 作者: 马亮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穹顶之下”的北京人如何抗霾?

图片来源:新华网
</img>

近日,中国北方多数城市再次“十面霾伏”。尽管网上依旧一片祥和地流行着各种调侃和段子,但这也折射出人们在面对重度空气污染时的无能为力。“如期而至”的污浊空气,再次启动的红色预警,除了打开净化器、戴上口罩、静静地等风来,“穹顶之下”的北京人还能如何抗霾?

英国、荷兰和中国的四位研究人员2015年对上千名北京市民的调查发现,人们会理性选择各种措施,以降低雾霾的危害。不过,这些个人采取的“自救式”抗霾措施尽管是当下的最优选择,效果却难以评估,或许只能是权宜之计。

吊诡的“反向隔离”

清洁的空气本是人人皆应享有的公共物品,但是空气污染却让此成为一个难题。由于政府治理雾霾短期内难以奏效,人们只能“各自为战”,采取各种防护措施,规避雾霾对个人健康的危害。

Andrew Szasz在其2007年出版的著作《购入我们的安全:我们如何从保护环境转向保护自我》中,将这种行为称为“反向隔离”(inverted quarantine)。即人们因为无力改变现状而“反躬自省”,将自己同危险的外界相隔离。换句话说,人们无法将污染源隔离在密闭空间,只能反过来把自己隔离在室内。

反向隔离必然导致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因为只有富裕人群才买得起高价的空气污染防护设备。暴露在污浊空气下的穷人,成为社会的最大受害群体。

与此同时,市场提供的各种防霾利器也在为反向隔离助势。无论是空气净化器还是防霾口罩,抑或是鼓励人们逃离雾霾的旅游服务和房地产项目,都在促使人们选择采取反向隔离行为。

但所有人都谋求自保,则会侵蚀集体行动的能力基础,使人们丧失关注和应对雾霾根本症结的意愿。所以,个体的理性行为却会导致集体的不作为和非理性。

北京中产阶级的抗霾状况

为研究北京市民对抗雾霾的措施,研究人员在一家调查公司的志愿者数据库进行了随机调查,该数据库包括约20万生活在北京的居民。调查回收了1050份有效问卷,反映了北京中产阶级的抗霾状况。

调查显示,过半数受访者认为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四成受访者不相信空气污染可以很快得到控制,仅三分之一受访者对政府控制空气污染的举措感到满意,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短期内改善空气质量持悲观情绪。

调查发现,超八成受访者都采取了措施保护自己免遭空气污染危害,但只有36%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有效防护。此外,有24%的受访者以不同方式减少了个人污染物排放量,45%的受访者参与了集体行动。

在各种个人防护措施中,使用最多的是购置空气净化器,占六成;其次是在家中种植绿色植物;此外,四成左右的受访者选择待在家里少出门的免费措施。与居家防护相比,室外防护措施的使用率较低,仅有三成受访者选择佩戴口罩。

很少有受访者因为雾霾选择更换工作,或考虑搬到污染较小的地方,这与退出机制的代价高昂有关。

在防霾投入上,38%的受访者花费在过去两年内花费超过1000元,43%的受访者花费500-1000元,还有19%的受访者花费不足500元。

在决定采取何种防霾行动时,受访者主要受媒体、政府、他人及个人感受影响,不足三成的人受广告影响。

相对来说,有京户、长期在京生活、收入较高、有孩子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购置空气净化器。就避霾出游而言,只有收入是其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战斗”能赢吗?

总体来说,受访者对其采取的防护措施态度乐观,认为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霾。但是,仍然有四成受访者质疑防护措施的效果。

而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则认为,出游、购置空气净化器等防护措施太昂贵,搬家、换工作等又不现实,其它如食疗吃药、减少户外活动、种植绿植、戴口罩等作用不大。

这项研究表明,北京市民的确在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应对雾霾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与根治雾霾相比,这些个人防护措施作用有限、成本较高且效率不高。但是,这毕竟是无助之人在当下的最优选择。

值得警惕的是,雾霾可能把人们变成利己主义的个人消费者,而不是肝胆相照的集体行动者。这对于向政府施压并推动雾霾治理,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因为自危而寻求自保,就不会推动集体行动。比如,人们购买带有检测器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实测真实的空气污染程度,从而采取集体行动打破政府的信息垄断。

不过,谣言四起、知识欠缺和商业利益的交织缠绕,也可能在扑朔迷离之中催生 “雾霾”经济。其中不乏利益相关方危言耸听,利用民众的恐慌进行“恐吓式”营销。因此面对空气污染,人们在担忧的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莫被重霾迷了眼还迷了心。

参考文献

  • Johnson, T., Mol, A. P. J., Zhang, L., & Yang, S. (2017). Living under the dome: Individual strategies against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59 , 110-117.
  • Szasz, A. (2007). Shopping our way to safety: How we changed from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protecting ourselv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