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真的民主吗?(下)

2017-02-23 作者: 邵立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民主选举真的民主吗?(下)

vote
图片来源:Flickr/Kelley Minars
</img>

选举制度向来都被政治学家视作民主制度的核心。在许多学术著作中,“是否有相对公平和自由竞争的选举”被视作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重要(乃至唯一)标准。

但是,选举制度本身有多民主呢?它能够反映民众利益吗?

“自己人”在哪:选举未必产生负责政府

在狂热的歌迷眼里,自己的偶像都是完美的。唱歌走音一定是混音师的错、乐队的错、感冒的错……或者走音就是自己偶像的独特风格。

选民也一样。他们不问对错、不问利弊、罔顾事实, “自己人”投哪里、他们就投哪里。因为“自己人”是这样投的,所以就是对的;因为“我的党”说堕胎合法,那就是合法。

研究者认为,基于如此投票动机选出的民主政府,根本不能做到对选民负责。选民不可能对政策起到真正的了解,也无从通过政府表现准确地奖惩当政者。他们的偏好被政客轻易操纵。政客可以轻而易举地说自己的做法“代表人民”。选民只是在寻找最符合自己社会认同的候选人,然后再将候选人的政纲转化为自己的观点。

这种投票的心理机制和当年德国人支持纳粹党的社会认同机制相似。支持希特勒的选民大都也不是反犹主义者。他们首先被希特勒的德国民族主义倾向所吸引,认同希特勒本人的强硬领导可以让德意志走出一战失败的耻辱,“让德国再一次伟大起来”。在接受希特勒本人之后,德国人慢慢合理化了他的反犹政纲,从而走上极权主义的不归之路。

研究者还着重抨击了在美国不从属两党的“中间(独立)选民”。他们认为“中间选民”自以为是“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实质对自己利益了解得最少,也不知道选哪一个党会产生什么后果。研究者说道,中间选民往往会被一些无关因素操纵:当政者的熟悉程度,新政客的个人魅力,或者是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是时候改变”的感觉——即使当今的糟糕境况并不是当政者的责任;即使换美国队长来执政也没有办法做出什么实质性改变。当两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偏偏就是这些中立选民决定要出去投票之时。于是,在整个选民团体中最不清楚状况的中间选民,居然成为了选举胜负的决定因素。

“最不坏”的制度:选举的优点与提升空间

虽然《现实主义者眼中的民主制度》破除了传统民主理论中对选民的美好想象,但研究者还是认为,与其他非选举制度相比,民主选举制度“最不坏”:

第一,公正的选举过程让国家领导人的权力过渡得到权威性的、广泛接受的认可,也就是解决了国家领导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尽管选民的理性与能力没有达到学者的期望,他们喜欢更换执政集团的投票倾向保证了没有一个集团能长期垄断政府权力。选举失败者因为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还有机会获胜,也更有意愿维护民主制度的稳定。

第三,选举竞争让当政者更宽容反对派。因为反对派只是反对当政的具体政客、政党,却依然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第四,如19世纪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所说,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参与能培养政治“德性”。

第五,政治家为了谋求连任,会避免违反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尽管选举制度有上述好处,但这些好处都只能在与非民主制度比较时秀秀优越感。由于选民基于社会认同的投票行为,投票选举本身并不能提高政策质量、也无法敦促政府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

那么,怎样提升民主制度的质量呢?

研究者认为,既然选民是基于社会群体认同进行投票,那么政治行动者应该从传统民主理论的窠臼中跳出来,不要试图用影响选民的方式影响政策制定。他们应该抓住人们基于社会认同而行动的心理,将民众动员起来、将不同社会群体组织起来,并鼓励这些组织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与财大气粗的游说集团进行博弈。同时,从制度上限制政治献金的作用,减少金钱造成的政治不平等。

《现实主义者眼中的民主制度》一书的主要经验材料来自于美国政治。书中反映的某些问题为美国政治特有,比如两党政治、或者是对政治献金的放任。但是,书中提出的选民按照社会认同投票的观点,也完全可以用于其他民主国家。而在不存在竞争式选举的其他国家,我们也可以思考:对人们的政治动员,是不是也同样源于社会认同呢?

而你在网络跟帖里准备开地图炮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自己的社会认同可能也被操纵过?

参考文献

  • Achen, Christopher H., & Larry M. Bartels. (2016). Democracy for realists: Why elections do not produce responsive government. Princeton Studies in Political Behavio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Campbell, Angus. (1980). The American vo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Converse, Philip E. (1962).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Ann Arbor: Survey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 Schumpeter, Joseph A. (2013).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Routledge.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