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入韩与中美战略核安全博弈

2017-04-03 作者: 归宿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萨德”入韩与中美战略核安全博弈

THAAD
图片来源:新华社
</img>

近期,朝鲜核导危机不断升级,美国也借机在韩国加快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中国强烈反应。对中国来说,“萨德”入韩不仅进一步加剧东北亚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也将对中美间核安全博弈产生直接冲击。

事实上,随着中国近年来加大军力建设投入,战略核力量也得以明显增强,中国的核战略也引起外界更多关注。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尚不会改变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和“确保报复”为基础的现行核政策,但面对周边及主要对手核安全态势变化仍将不断提升核反击能力,不利于国际战略安全总体稳定。

中国现行核战略的形成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中国对于核武器本身的认识,另一个则是中国对美国核威胁的看法。在中国看来,核武器兼具政治和军事属性,而政治属性则更为突出。在新中国建立指出,中国领导人就指出,核武器的作用是遏制核打击、防止核讹诈,中国也从未在实际军事作战和进攻行动中考虑使用过核武器。对中国而言,核武器更多是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象征,并被用作激发民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工具。

2006年,中国在《国防白皮书》中首次公布核战略,即自卫防御、自卫反击、有限发展核武器,建设精干有效的核力量,发挥战略威慑作用。研究者指出,中国实施核战略的方式,是通过维持一支小规模的核反击力量,在敌人的第一波核打击中存活后,有能力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向敌人发动数波规模不等的核反击报复,使敌人承受难以接受的伤亡和损失,以此遏制敌人的核攻击和核讹诈冲动。

中国选择这一战略,主要是因为自身核武器规模有限。研究者指出,中国有能力打到美国本土的核弹头约为83枚,数量相对有限。这也意味着中国在遭遇核打击时只能采取重点反击,而不是像冷战时的美苏一样,对敌人发动大规模核反击。

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看来,所谓核威慑更多是具备核反击能力,而非经过精密计算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核弹头数量。只要中国能把核弹头打到美国本土,中国就认为具备了威慑能力。尽管中国战略界的一些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呼吁采用“报警就发射”(launch-on-warning)的核战略,即收到对方核导弹来袭的警报时就发射核武器实施报复。但受制于中国的核武器规模,加之无法准确侦测对方来袭导弹是否确实为核导弹,中国仍会坚持“确保报复”,即确实遭受核攻击后才实施核反击。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对于当前中美间的核战略稳定总体持乐观态度。中国不认为美国会主动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也不愿意重蹈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核军备竞赛,背上沉重经济包袱的覆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主动改变自卫型核战略。

但同时,中国的核战略同样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当美国利用常规武器攻击中国的核武器库及重要战略目标时,中国是否会实施核报复?再比如,如果美国通过部署先进侦查监视设备,配合导弹防御系统,提升对中国反击核导弹的拦截能力,中国将如何应对?

研究者认为,中国一直对美国遏制自身核反击能力的企图高度关注,必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反制,包括加强核反击能力,增加核弹头破防能力等等。同时,中国可能也会进一步阐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比如强调在核武器遭常规武器袭击时,同样会实施核反击报复,这也将成为中国核战略的一大突破。

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已对中国的核反击能力造成直接遏制,“萨德”必然将成为中国核反击前首先清除的目标,韩国也将因此成为中美间博弈棋子。对美韩特别是美国而言,追求在地区的绝对安全反而加剧了地区的不安全,在朝核特别是反导问题上采取更为克制的措施对各方均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 F.S. Cunningham and M. T.Fravel.2015. Assuring Assured Retaliation:China’s Nuclear Posture and U.S.-China Strategic Stabil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0, No. 2 (Fall 2015), pp. 7–50
  • Eric Heginbotham, Michael S. Chase.2017. China’s Evolving Nuclear Deterrent: Major Drives and Issue for the United State ,Rand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