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一份来自耶鲁法学院的证据
精致的利己主义?一份来自耶鲁法学院的证据
给你 100 块钱,你在分配部分金钱给一位陌生人后,可以将剩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你会怎样安排?
按照经济学的 “理性人” 假设,如果这位陌生人不会讨价还价,一个完全理性的分配者一定是独吞这 100 块。这是经济学中的 “独裁者博弈”,完全占有分配资源权力的这个人就是 “独裁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按 “完全理性人” 的模式行事。实际上,大量实验表明,平均只有 40% 左右的 “独裁者” 会选择独吞这笔钱,而陌生人平均能分到高达 20% 左右的金钱。
最近,研究者对美国最顶尖的法学院——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 (Juris Doctor) 们进行了类似实验。他们发现,与一般大众相比,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明显更加 “自私”、也更关注分配效率而非结果公平。
“精英中的精英” 自私吗?
为什么中枪的是耶鲁法律博士?因为这群人实在是太耀眼了。
耶鲁法学院常年高居美国法学院排名第一。它每年只招收大约 200 名博士学生、只录取已是人中龙凤的申请者中的十分之一。而且,律师一向属于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政府的高级官员往往都有律师或法学教育的背景。因此,说耶鲁法学院的学生们是社会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应该不算夸张。
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如此光明前途,所以就被抓来做了小白鼠。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 “未来社会精英” 的态度。
研究者们对 “独裁者博弈” 实验作了一些调整。在传统的独裁者博弈中,一个公平无私的 “独裁者” 会把这笔意外之财分给陌生人一半;而一个完全自私的 “独裁者” 会选择将这笔钱完全独吞——因此,根据分配的结果就可以测量并判断这位 “独裁者” 的自私程度。
而在这次耶鲁法学院的实验中,把金钱分配给陌生人会让 “独裁者” 付出额外代价。如果 “独裁者” 更看重平等,那么即使这个代价升高,他也会选择多向陌生人分配一些,以保证最终分配给陌生人的钱数;但如果 “独裁者” 更看重效率,他会选择少向陌生人分配——这样一来 “独裁者” 和陌生人的总财富加起来会更多。“独裁者” 在实验中的表现,可以体现出他对效率和公平的重视程度。
耶鲁学生的 “自私” 与 “效率倾向”
研究者对耶鲁法学院的208名学生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这些社会精英们几乎完美地按照 “完美理性人” 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分配财富。
如果将 “独裁者” 分为公正、中间和自私三类,只有大约 15% 的耶鲁学生被归为 “公正”,而一般公众中 “公正” 者大约有 40%;相对的,大约 30% 的耶鲁学生被归为 “自私”,而一般公众中 “自私” 者只有大约 15%。此外,在效率和公平的选择中,大约八成的耶鲁学生被归类为 “更关注效率”。在一般公众中,“更关注效率”者只占一半。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耶鲁学生的 “自私” 和 “更关注效率“,并不是由他们与一般公众在年龄、性别、地理位置上的差别造成的。此外,这样的结果也不是耶鲁自己的问题。研究者又观察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和美国一般公众中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发现,与美国社会一般公众相比,这两个 “精英群体” 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 “自私” 和 “更注重效率” 倾向——只不过没有耶鲁法学院这样高的程度而已。
“独裁者实验” 与社会公平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些实验的意义。但实际上,一个人在此类游戏中表现出的性格,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挥影响。
我们每天都处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时时刻刻与他人存在利益往来。一个在这种游戏中独吞财富的人,现实中也更可能倾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一个在游戏中愿意公平分配的人,往往也更愿意顾及他人的处境和感受。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伴随着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贫富差距、收入不公、阶级流动固化等问题成为了当今美国社会的毒瘤。研究者认为,实验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多年来对于贫富差距等议题的选择性忽视。
可以想象,这些还在读书的 “精英中的精英“,将来一定会走入社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影响者。在他们的一生中,还将会无数次面对 “自私” 与 “公正”、“效率” 与 “公平” 的选择题——而他们作出的每一次选择,都或将影响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雕刻着未来社会的模样。
参考文献
- Fisman, Raymond, Pamela Jakiela, Shachar Kariv, and Daniel Markovits. “The distributional preferences of an elite.” Science 349, no. 6254 (2015): aab0096.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