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拒绝为政治学旗舰期刊审稿?

2017-07-05 作者: 陶郁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他们为何拒绝为政治学旗舰期刊审稿?

cover (7)
图片来源:APSR 2015年会
</img>

对同行提交的期刊文章和学术著作进行匿名审稿,是维持学术界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可是,审稿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很多情况下却毫无酬劳和回馈;不仅如此,由于审稿往往又是匿名的,审稿人连捞个美名都不大可能。所以,从许多方面来看,审稿都是一个为学术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良心活儿。

对于审稿工作的这种尴尬境遇,其实学者们早有体会。每次学术会议上,如果有与重要期刊编辑见面的环节,一般都座无虚席。许多学者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恐怕不仅在于了解行业动态,更在于熟悉编辑们的学术偏好和操作风格,以期判断通过何种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作品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编辑的青睐。不过,在这样的环节中,除了听到编辑对自己刊物风格和侧重点的介绍外,我也常常听到编辑们抱怨审稿人太难找;尤其是当有听众质疑期刊审稿周期太长的时候,这个理由往往是编辑们首先拿出来的挡箭牌,而听者闻之,往往也点头会心微笑,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此化解。

但是,会议上的尴尬解决了,审稿人相对稀缺的现实问题却没有被解决。在不止一个场合,我听到期刊编辑大声疾呼,说学者审稿就像公民投票,不管你喜不喜欢、也不管你能获得多少回报,作为一个有着基本道德情操的学术共同体成员,你都应该像履行公民责任那样,积极完成审稿义务。我甚至听一位英国主流政治学期刊的编辑半开玩笑地说过,如果一位作者在他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却拒绝为期刊审阅至少五篇稿件,那就要仔细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问心有愧。这当然是无奈的说法。像澳大利亚这种将投票作为义务的国家,或许可以对不投票的公民进行罚款;但是学者拒绝审稿,除了展开针对职业责任感的教育,又有什么法子迫使大家就范呢?

不过,至少在政治学界,主流期刊的编辑已经开始对难找审稿人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分析。2015年,政治学旗舰刊物《美国政治学评论》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PSR) 的编辑们针对学者们在拒绝为该刊审稿时所给出的理由,第一次使用实证数据系统分析了学者们拒绝审稿的理由。

首先,期刊编辑们发现,至少对于像《美国政治学评论》这样的旗舰期刊而言,大部分学者还是愿意审稿的。在2013年,《美国政治学评论》编辑部共对3414为学者发出了4563份审稿请求,其中有63.6%的请求得到了正面回复,明确拒绝审稿的比率只有22.7%,而另有17.2%的学者没有对请求做出回应——这部分学者最后当然也没有成为审稿人。就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学者明确拒绝审稿的比率略高于男性学者,但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细微。

在接受审稿请求的学者中,最终有77.6%的人完成了整个审稿过程。在这个指标上,男性学者和女性学者的表现几乎一模一样。

就学科领域而言,审稿接受率最高的领域是美国政治,几乎七成审稿人接受了请求;而研究方法领域的审稿请求接受率最低,几乎每发出两份审稿请求才能获得一份积极回应。而在研究方法这个领域内部,审稿请求被拒绝最多的是对小样本 (small N) 研究方法的讨论。编辑们没有对不同政治学领域审稿请求接受率的区别做出分析,但是针对小样本研究方法的讨论往往存在许多争议,这或许是导致许多学者面对审稿请求望而却步的原因。

通过对学者们自报的拒绝审稿理由分析,编辑们发现,四分之一左右的学者是因为自己“太忙”而拒绝审稿,另有14%左右的人指出自己还有许多其它审稿请求从而无法分心。其余拒绝审稿的理由还有“文章不在自己专业领域”、“正在学术休假”或者“正在休产假”等等,也还有近5%的学者拒绝审稿是因为存在利益冲突——这可能指审稿人认识作者,或者审稿人最近阅读过作者的文稿。

有趣的是,与那些没有给出拒绝审稿理由的学者相比,给出了拒绝审稿理由的学者,往往更可能推荐其他学者作为审稿人。编辑们还指出,那些给出了拒绝审稿理由的学者,往往表示自己愿意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帮助期刊审稿。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美国政治学评论》研究的编辑们指出,考虑到学者们所肩负的各种压力和责任,他们所能承担的审稿数量可能确实存在一个限度。因此,他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新的审稿人,以期能扩大审稿人队伍,降低每位潜在审稿人的平均工作量。不过,编辑们也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大部分学者会单纯因为收到太多审稿请求而拒绝审稿。

需要说明,《美国政治学评论》是政治学领域最顶尖的期刊。该刊编辑所报告的数据,很可能要比行业平均水平好看很多。毕竟,对于年轻学者来说,能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美国政治学评论》的审稿人名单中,多少是个荣誉。可是,那些声望不那么显著、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刊物,想来需要为争取审稿人方面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另外,一个《美国政治学评论》编辑们没有明说、却通过数据展示出来的潜在事实可能是:如果一位学者确实将审稿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他答应了审一篇稿,往往也不会拒绝审第二篇稿子;但是,如果一位学者精于算计,丝毫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审稿,那么他大概是一篇稿子也不会去审的。看来,期刊编辑们反复强调审稿是学者的职业责任,虽然咋听起来像是无奈之举,其实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至于这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效果如何,恐怕就需要更精巧的研究来测量了。 </br>

参考文献

  • Breuning, Marijke, Jeremy Backstrom, Jeremy Brannon, Benjamin Isaak Gross, and Michael Widmeier. 2015. “Reviewer Fatigue? Why Scholars Decline To Review Their Peers’ Work”.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48 (4): 595-600.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