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催生保险业?
雾霾催生保险业?
中国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持续已久,让许多人都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空气污染程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关于健康保险的决定?按照通行的合约规定,健康保险只对签约 180 天(半年)后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所以人们应该着眼于长远考虑,而没必要因为眼前的健康问题去购买。
对外经贸大学的黄薇、南加州大学的 Tom Y. Chang 和汪勇祥三位研究人员在最近的研究中对中国保险业的健康保单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显示人们的保险购买行为有较强的随意性和非理性。研究发现,城市日均空气污染指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当天销售的保险合约数量会增加7.2%。
购买保险的人有一个 10 天的冷静期,如果在此期间反悔可以免费取消保单。他们的研究显示,如果冷静期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比购买保险当日的降低一个标准差,人们取消保单的比例会增加 4.0%。这项研究表明,人们会因为一时的环境变化,而做出购买或取消保险这样的有长期影响的重大决定。在健康保险这件事情上,人们显得有些喜怒无常。
那么,空气污染和保险购买会不会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数据给出的答案是否。周边城市的空气污染不会影响本市居民的购买行为,保险购买也不受季节性因素的干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对寿险(两全型)的购买没有任何影响。空气污染指数也只影响健康保险的购买时点,而不影响投保人的性别、年龄,投保对象(自己还是他人),以及保单时长和类型等。
对于健康保险这种重大和长期的决定,购买和取消保险当天的空气污染状况不应是人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非理性的决策?理论上,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方面,人们经常会犯守株待兔的错,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未来也会和现在一样,所以会根据眼前的自身情况决策未来,哪怕以后的情况可能会变化很大,这就是预测偏见(projection bias)。还有一种解释的可能是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非常严重,以至于人们把它视为头等大事 (salience),并因此而会过度反应,如购买保单。当空气污染情况稍有好转后,它就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取消保单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三位研究者利用保险合同对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的几种非理性假说做了严谨深入的检验,发现了预测偏见在实际决策中的存在!预测偏见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但在实证研究中非常难以识别,因此一直缺少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此项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其机制识别的巧妙设计,从保险数据中找到了稳健可信的结果,证实了预测偏见在实际决策中的存在。该研究表明,预测偏见会导致人们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犯错误,并因此而可能蒙受损失。
当然,该文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们因为空气污染问题严重而错误决策的可能性,这也凸显了用真实决策数据研究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难点:很多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差别很微妙,可能只有实验室的控制实验才能区分两种相似却不同的机制。
这项研究表明,人们会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犯错误,并因此而可能蒙受损失。如果能够延长免费取消保险的反悔期,可能会间接增加人们的福利。
但是,鉴于空气污染程度很难在短期内有实质性改善,且空气污染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长期和不可逆的,购买健康保险也并非完全不理性,因为我们对于购买保险的未来收益也是不可知的。
参考文献
- Chang, Tom Y., Wei Huang, and Yongxiang Wang. “Something in the Air: Pollution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7), forthcoming.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