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自己,还是信专家?
信自己,还是信专家?
传统上,研究者认为,普通人和专家意见不一致,是因为两者存在信息上的差距。这是在说,意见不同是因为专家比普通人“懂得更多”,因此有不同于普通人的、更好的意见。既然如此,理论上只要把专家拥有的信息分享给社会,普通人就会和专家意见一致了。但新近的研究显示,“先入为主”的意见异常顽固,人们往往更愿意“坚持己见”,而不是接受和自己意见相左但更准确的信息。在美国,一个常被提及的例子就是全球变暖。相较于民主党人和独立党派,共和党人在有充分专家信息的情况下,也更可能拒絶相信全球变暖。 </img>
为了验证上述两种理论解释,两位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调查实验。他们首先选取了五个容易引起社会争议,但在经济学界有普遍共识的经济议题。这些议题包括:高科技人材移民、中美贸易、减税、医疗开支和货币政策。接着,研究者把实验参与者分成11组,其中5组随机接受上述五项议题中,某一项议题的意见调查。另外5组参与者接受一样的问题调查,但他们可以在给予自己的判断前,能看到经济学家对这个议题的意见。最后,这10组参与者和1组没有接受任何意见调查的参与者一起回答两个问题:1) 在经济议题上,你有多信任专家意见?;2) 国会在制订经济政策时,你认为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听取专家意见?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专家意见并没有很高的信任度。只有1%的参与者认为专家“非常可信”,有59%的参与者对专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信任,而超过30%的态度为“稍微信任”。不难预期,大多数参与者自然也不会认为国会制订政策时应该太听取专家意见--选择“非常依赖”专家意见的参与者只有15%,而认为“完全不依赖”和“稍微依赖”的加起来高达37%。
那么专家意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影响普通人?研究者发现,只有在普通人没有形成固定看法的议题上,专家意见才能对他们的意见有较大影响。比如在减税和货币政策两个议题上,大约60%的参与者对它们的意见是“不确定”。在看到专家意见的5组参与者中,专家意见就使普通人和专家的意见差距收窄了18%左右。与之相对,在另外三个议题上,高达70%的参与者在看到专家意见时已有明确观点(明显表达了“同意/不同意”)。专家意见对他们的影响就相对薄弱:让参与者看专家意见只收窄了10%左右的意见差距。并且,有40%左右的参与者拒绝认同专家意见。
为了验证改变人们意见的是“信息”本身还是“专家”身份,研究者进行了第二个实验。所有实验设计都和上面的第一个实验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实验组里--这次,提供意见的人由“专家”变为和受访者一样的“普通人”。研究者得到了有趣的发现:虽然看专家意见使5个议题在意见差距收窄上,表现出和第一个实验类似的结果,但它的效果要强上10%-20%。这说明,专家身份反而会降低意见被普通人接受的可能性。
总括而言,实验的结果显示,开篇提及的两种理论解释都是“对”的。专家确实能够影响普通人意见,但前提是普通人对该议题没有固定的看法。这通常出现在比较专业,人们无法轻易做判断的问题上(如实验里的减税和货币政策议题)。当这个前提不存在,比如,当议题涉及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比如实验里的中美贸易和高科技人材移民议题),专家意见对他们的影响力就非常有限了。至于同一个意见,由普通人提出竟然比由专家提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可能和美国社会“善于怀疑和挑战权威”的文化有关。假如在普遍崇尚“专家权威”的东亚地区做这个实验,结果就可能不一样了。
有人曾开玩笑说,如果询问一百个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可以得到一百零一种意见。对同一个经济现象,经济学家经常有多种解释,这往往把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绕得晕头转向,搞不清状况。而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专家意见对普通人影响有限,除了是因为专家提供的角度太多样,解释太深奥,也是因为,普通人并不一定愿意接受专家意见。
参考文献
- Johnston, Christopher D., and Andrew O. Ballard. “Economists and Public Opinion: Expert Consensus and Economic Policy Judgme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8.2 (2016): 443-456.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