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 “收买教授”、“腐蚀学术”:事情没那么简单
谷歌 “收买教授”、“腐蚀学术”:事情没那么简单
最近,谷歌的 “不作恶” 口号遭遇了一次巨大的质疑和嘲讽。
一家名为 “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问责运动,以下简称CfA)的NGO发布了一则调查报告,称谷歌每年花费几百万美元收买学者,以换取支持其商业模式及政策主张的学术论文,并且利用这些论文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辩护。
这则报告列举出了 2005 至 2017 年之间的 330 篇论文,指出:其中 179 篇获得了谷歌的直接资助,151 篇获得了 “间接资助”。在这 330 篇论文中,仅有三分之一左右(115 篇)注明了从谷歌获得资助的情况,其余都没有提及谷歌的资助,隐瞒了研究中存在的利益冲突。
在这则报告的基础上,《华尔街日报》报道了谷歌用金钱影响学术的行为。企业资助一直是学术伦理的争议话题,再加上被点名的学者不乏哈佛、伯克利等名校教授,这样的“大新闻”自然在欧美学术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这则报告、梳理被列入名单的论文,我们会发现:学术界被企业金钱影响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这则报告在方法上非常粗糙,对“资助”的判断标准很有争议,一些被列入名单的学者公开表达抗议。而制作报告的CfA作为一家NGO,在指责学者没有在论文中披露资金来源的同时,自己却没有公布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引发了许多联想。
fellowship算 “资助” 吗?
企业向学术界提供奖学金、奖教金、学术奖金(fellowship),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谷歌也有为数不少的fellowship项目,其中一项从2008年开始的 “政策奖学金” 项目(Google Policy Fellowship),支持的是互联网和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不少传播学、信息科学、法学、公共政策领域的博士生都曾入选。
这一项目的运行方式是:入选的研究生在暑假期间到合作机构进行为期 10 周的实习,由谷歌提供 7500 美元(此前是 7000 美元)的津贴。这些合作机构大多是公共利益相关的 NGO 和智库,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加图研究所等。也就是说,谷歌出钱,合作机构获得免费劳动力,入选的研究生获得实习机会和生活费。
入选这一项目的博士生,有一些后来成为了大学教授。他们继续从事互联网和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在CfA的报告中,这些教授的研究论文被列入了“谷歌间接资助”的类别。
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科学助理教授 Sarah T. Roberts 曾在 2009 年获得谷歌政策奖学金,到美国图书馆协会实习。2015 年,她在一篇关于隐私的论文中担任第四作者。据此,CfA 将这篇论文收入了接受谷歌间接资助的论文名单,并认为 Sarah T. Roberts 没有披露谷歌的资助情况。
这让 Sarah T. Roberts 难以接受:发表于 2015 年的第四作者论文,和 2009 年的那段实习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难道说,一位学者在读博期间曾经获得谷歌提供的数千元奖学金,就意味着她今后的学术生涯中所有关于互联网政策的论文都要注明很多年前的那份奖学金?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Victor Pickard 曾在2008年获得谷歌政策奖学金,科罗拉多大学信息科学助理教授 Casey Fiesler 曾在2011年获得谷歌政策奖学金,他们后来发表的和政策相关的论文也被收入了 CfA 的名单,但这些论文和奖学金之间并无联系。Victor Pickard 是笔者所就读的学院的老师,他秉持左派立场,一贯是大公司、大资本的坚定批判者,现在却被列入了“被谷歌收买”的教授名单,这确实有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
对“间接资助”的这种宽泛、粗略、存在漏洞的定义,使得CfA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少被列入名单的学者感到不安和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学术声誉的诋毁。
对机构的资助影响机构里的个人吗?
CfA 的报告中另一个引发广泛争议和异议的问题是:对研究者所在机构的资助,是否会影响机构里的个人?比如,谷歌曾经给一所大学里的某家研究院捐过钱,那么在这家研究院工作的学者是否应该在所有和互联网政策相关的论文中都披露这一情况?
研究者 Jason Schultz 曾经在知名的非营利组织电子前线基金会(EFF)工作,而EFF曾经从谷歌获得资助。据此,CfA 的报告认为,Jason Schultz 也是谷歌的间接资助者,他的论文中应该披露相关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EFF 获得谷歌资助的方式很特殊——它是通过一种叫做 “近似罚金”(cy pres award)的形式完成的。“近似罚金” 的意思是:包括谷歌在内的一些大企业曾经被发起集体诉讼,它们被判决的赔偿金额如果分配给各个消费者,则分配成本太高,分到每名受侵害者头上的数额太小,因此,法官可以判决被告向慈善公益机构捐款,用这种的形式来支付这笔本该赔偿给消费者的钱。
也就是说,EFF 获得谷歌的资助,是通过美国法律中这种特殊的设置完成的,并非谷歌直接主动向 EFF 捐款。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在EFF工作的研究者,依然被CfA的报告列为受到谷歌资助的人,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此外,一些仅仅在接受谷歌资助的研究机构挂名的学者,也出现在了 CfA 的报告中。爱达荷大学法学教授 Annemarie Bridy 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互联网和社会研究中心的附属学者(affiliated scholar),她并不从该中心获取任何物质回报,但她依然被列入受谷歌资助的名单,仅仅因为斯坦福大学的这家中心曾经获得过谷歌的捐款。
该中心的主任 Van Schewick 也被列在了名单中。但是她说,她并不从这家中心领工资,给她发工资的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
学者不是目标,只是弹药?
除了上述极具争议的判断标准外,CfA 的这份报告中还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例如,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 Daniel Pemstein 的一篇论文中注明了获得谷歌资助的情况,但 CfA 的报告却说他没有获得资助。在被指出之后,CfA 在数据库中进行了更正。
实际上,上文提到的 Annemarie Bridy、Van Schewick、Casey Fiesler 等人,都没有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根据《连线》杂志了解到的内部情况,《华尔街日报》操作这一报道的记者知道 CfA 的报告中存在很多方法上的问题,所以对报告中的数据非常谨慎。
此外,《华尔街日报》记者也清楚:CfA 这个组织的来头并不简单,它一直都针对谷歌。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CfA 呼吁学者公开自己受谷歌资助的情况,但 CfA 自身却从未公开资金来源。根据此前的报道,CfA 的资助者中包括谷歌的竞争对手甲骨文(Oracle)。
正因为这样的复杂背景,一些人认为 CfA 的这份方法粗疏、极具争议的报告,目的并非监督谷歌和学术界,而是企业互黑。“也许他们根本不关心学术界,只是想方设法让谷歌难堪。我们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只是他们的弹药。”凯斯西储大学法学教授 Aaron Perzanowski 说。
糟糕的报告,真实存在的问题
尽管CfA的报告存在着严重的方法问题,尽管学者可能被用作了弹药,但企业通过金钱对学术界的影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研究者 Jillian C. York 在评价 CfA 的报告时说:这份报告不值得被严肃对待,但是谷歌对学术界的金钱支持绝对值得被严肃对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金钱交易确实应该被监督,谷歌确实会做糟糕的事情,只是,这则报告根本谈不上有质量的监督。
几十年来,能源、烟草、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公司,一直在试图用各种方法影响学术界,收买符合它们利益的研究。例如,美国制糖行业就曾收买哈佛大学的学者,后者将饱和脂肪称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为糖开脱。这一论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许多人选择低脂、高糖的食物,为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存在,在医学期刊上,对于研究资金来源的披露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行业规则。相较而言,在一些社会科学和法学类的期刊上,规则还不太完备,对于未能披露资助的研究和研究者也缺乏追责体系。上文提到的细节问题:到底什么算资助?到底哪些需要披露?机构获得的资助和个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也都还没有公论。
当然,职业道德的约束也并非全然不存在。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 Daniel Crane 就明确拒绝了谷歌对其反垄断研究的资助:“钱是好东西,但是它会影响客观的学术研究。”
但仅仅依靠自律显然是不够的。和监督任何行业、人物一样,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透明” 是最应倡导的原则。实际上,《华尔街日报》披露的谷歌和教授往来邮件表明,谷歌在一些时候确实主动鼓励教授在发表成果时披露资金来源。但是另一些时候,谷歌在资助和引用学术论文时也确实没能做到透明。
此外,当政府削减对科研的投入时,缺钱的学术界势必要从其他地方寻求资金,这也会成为企业趁虚而入的最好时机。因此,眼下美国等国家削减科研经费的举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靠谱的优质研究会变少,而且是偏颇的、被金钱 “腐蚀” 的研究会增加。
相关链接
- https://googletransparencyproject.org/articles/google-academics-inchttp://www.googletransparencyproject.org/articles/google-academics-inc-updatehttp://django.googletransparencyproject.org/table/
https://www.wsj.com/articles/paying-professors-inside-googles-academic-influence-campaign-1499785286
Let's talk about the 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s report on "Google-funded academics," run by @OkobojiDan . Starting point: It's bad.
— Jillian (@jilliancyork) July 13, 2017
https://www.wired.com/story/googles-academic-influence-campaign-its-complicated/
http://www.chronicle.com/article/Scholars-Cry-Foul-at-Their/240635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