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文: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评析
提要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2014年印度大选,莫迪在竞选宣言中提出要建设一个“强大、自立、自信的印度”,并在国际社会获得应有的地位。他在宣誓就职时表示,要为印度创造一个辉煌的未来,打造一个强大、发达、包容、并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印度。自莫迪任职以来,印度政治改革、经济增长和外交战略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5年2月,莫迪声称要带领印度发展成为“全球领导大国”(a leading power),而不只是一支制衡力量(abalancingpower)。随着大国战略目标的升级,近两年,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特征趋于稳定和明显。印度的发展与对外战略关系到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和中印关系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对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进行解读与评估,并分析其对中印关系产生的影响。
1莫迪政府大国战略的主要特征
大国战略作为莫迪外交的重要内容,主要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聚焦“全球领导大国”的战略目标,塑造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强势主导地位。2015年2月7日,印度总理府新闻局发布莫迪对高级外交官的致辞称,当今的国际环境对于印度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世界正在接纳和拥抱印度,印度也将充满信心地勇往直前。莫迪呼吁大家帮助印度成为全球领导大国,而不仅仅是一支制衡力量。他敦促外交官们尽快摆脱陈旧的观念,迅速适应印度正在变化中的国际地位。“全球领导大国”这一概念不等同于“世界大国”,更多地强调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跨越国界的战略影响力。因此,莫迪坚持“邻国优先”原则,加强对南亚国家的控制,将夺回南亚次大陆主导地位视作实现大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莫迪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政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莫迪上任之初曾对巴基斯坦采取“怀柔”政策,寄希望于和平处理印巴关系。2016年9月18日印控克什米尔乌里(Uri)军营遭受恐怖袭击,造成19名印度士兵死亡,是该地区26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袭击事件。莫迪一改之前的温和态度,对巴基斯坦进行强烈谴责并予以反击。9月28日,印度越境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外科手术式打击”,导致两国军事冲突升级。2016年10月的金砖峰会上,莫迪谴责巴基斯坦是全球恐怖主义的“母舰”。同时,印度联合孟加拉国、阿富汗、不丹等国,共同抵制原定在伊斯兰堡举行的南盟峰会,谴责巴方“没有为峰会创造良好气氛”。
另一方面,莫迪通过发展与其他邻国的双边关系来构建印度的地区影响力,为地区国家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正如2015年莫迪在访问斯里兰卡时所称:“我梦想中的印度的未来,也是我所期待的邻国的未来”,“世界将印度看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邻国应当成为首要的受益者。”印度与孟加拉国对边界问题的处理被称为邻国关系发展的典范。2015年6月,印孟两国互换领土陆地边界协议批准书,彻底解决了持续数十年的陆地边界争端;2015年签署22项协议,包括印度向孟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加强双方在反恐、经济和涉印度洋议题上的合作。莫迪是28年来首次出访斯里兰卡的印度总理,在缓解两国政治关系紧张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印斯两国签署了签证、关税、青年发展和设立泰戈尔纪念碑四项协议,并承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以及和平解决渔业争端问题。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将印度作为上任后首个出访的国家。2015年,西里塞纳叫停了中方出资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斯里兰卡在中印之间谋求平衡的结果。
第二,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彰显印度在印太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影响力。莫迪政府的外交战略以“邻国优先”原则和“东向行动”政策为基点,全方位扩大外交辐射范围。向东,印度越过东南亚国家,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一些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关系。同时,印度寻求成为美国倡导的“印太”新秩序下的一个重要支柱,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在印度洋上的安全合作。在获取印度洋的主导权的同时,塑造自身在印太格局中的影响力。向西北方向印度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战略、经济和能源合作。2015年7月,莫迪访问中亚五国,成为印历史上唯一一个访遍五个“斯坦国”的总理。此外,印度投资建设伊朗的恰巴哈尔港(Chabahar),通过该港口向北与阿富汗和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印度希望将恰巴哈尔港与俄罗斯、伊朗和阿塞拜疆三国打造的“北南”运输走廊(North-South Transport Corridor)连接起来,在中亚地区占据地缘政治优势。向西南方向,莫迪对非洲关系的强化打开了印度外交的新局面。2015年,印度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印度—非洲峰会。2016年7月莫迪出访非洲四国。其中,他对莫桑比克的访问是34年来印度总理的首访。出访非洲不仅象征着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影响力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印非伙伴关系的强化。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食品、能源安全、防务和海洋等方面的合作。
莫迪格外重视与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借助大国的影响力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印美关系仍是莫迪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莫迪上台后印美战略关系不断深化。尤其是2015年《防务合作框架协议》和2016年《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两国防务领域合作的强化。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也对印美关系表现出高度的重视,2017年1月上任不久,他便在与莫迪的通话中强调说:“尽管面临来自全世界的挑战,美国仍将印度视作真正的朋友和伙伴。”特朗普和莫迪还讨论了两国深化经济和防务合作的机遇,以及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并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肩并肩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见,特朗普任内的印美关系将进一步深化。
同时,莫迪也加强与英国、法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大国的双边关系。2015年11月,作为十年来首次出访英国的印度总理,莫迪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称印英关系应当成为“领先的全球伙伴关系之一”。两国签署了超过90亿英镑的商业协议,并承诺继续加强在经贸、防务、核能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2016年1月,莫迪邀请前法国总统奥朗德出席印度国庆日典礼。访印期间,两国同意在气候、反恐及经贸等领域加强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印法关系的升温。2016年10月金砖峰会期间,莫迪与普京举行单独会晤,签署了军事装备、太空探索、能源合作、印度铁路网等近20项联合开发协议。会谈结束时,莫迪赞赏印俄之间的友谊称:“一个老朋友胜过两个新朋友。”
第三,大国战略手段多样,突出强调“软实力”的作用。印度在“软实力”上有自己的优势,如“不结盟”外交思想、西方世界认可的“民主”制度、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等扩大了印度在国际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然而,印度的国际形象也被贴上了“核试验”、“军事强国”等标签。莫迪将“软实力”手段纳入印度的大国战略中,有助于推动印度迈向综合性大国之路。
在莫迪的呼吁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6月21日设立为“国际瑜伽日”。莫迪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联合国支持瑜伽在全世界的推广宣扬“瑜伽是印度古代传统中无价的瑰宝”,“瑜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一条通向健康和幸福的途径。我们能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创造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印度外交部为这项提案迅速开展动员,并在联合国大会上赢得了175个成员国的支持。莫迪本人就是一个瑜伽爱好者,并且多次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畅谈瑜伽,成为不折不扣的“瑜伽代言人”。他还在印度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用于推广瑜伽和非传统疗法。莫迪的举措大大加强了各国民众、媒体对瑜伽的关注和宣传。
海外印度人是传播印度文化的天然标签,也是提升印度“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据联合国一份报告称,2015年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达到1600万人,这一数字位居世界侨民数量首位。①这些海外印度人大多保持传统的文化习俗,是印度文化有力的宣传者。如在“国际瑜伽日”这一天,海外印度人在所在国积极组织活动,促进所在国与母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值得指出的是,海外印度人中不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卓越的成就。比如在美国,他们跻身于高科技行业等重要领域,并且众多大型企业都是由印裔美国人经营。②莫迪运用了许多新的策略加强与海外印度人的联系。他在2015年5月访问上海、8月访问斐济、2016年3月访问布鲁塞尔、7月访问约翰内斯堡期间,都召集印度侨民进行演讲。与之前印度领导人不同的是,莫迪将对海外印度人的重视和联系形成惯例,并且有效地增加了海外印度人回国投资等多方面的贡献。正如莫迪所言:“我们不仅用数字来衡量海外印度人,更要将他们视作一种力量。”
第四,强调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为大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也是莫迪政府实施大国战略的内在动力。印度是一个内部问题较多的国家,莫迪除了实施“印度制造”计划之外,还对国内经济环境进行了有力的改革。莫迪认为,政府的任务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繁荣的印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是要整治腐败。印度正处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腐败是最根本的挑战。2016年11月,为了打击黑钱,莫迪宣布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款大面额钞票。据印度市场调查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印度“地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而非法现金也成为印度政党筹集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莫迪的新现金政策将有效地打击地下经济,净化政治选举环境。莫迪个人网站对50万印度民众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3%的民众对该政策表示支持,只有2%的民众持消极态度,同时99%的受访者表示应当对印度腐败和黑钱给予打击,92%认为莫迪的政策对于打击黑钱是有效的。印度智库政策研究中心专家拉吉夫·库马尔(Rajiv Kumar)认为:“莫迪的政策给了印度亲信政治和腐败现象一记耳光,那些通过非法方式获得财富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对于印度中产阶级来说大快人心。”
2017年2月,莫迪在联邦院的演讲中,呼吁民众不要对“纸币废除令”和无现金社会持消极态度。他指出:“打击印度的腐败并不是政治行为,印度腐败对经济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了危害。”政府官僚体系决策缓慢、效率低下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例如,印度政府在推行土地征用法案时遇到了障碍,并曾在商品和服务税法案(GST)的讨论阶段与反对党产生分歧。对此,莫迪上任后颁布了11项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包括简化流程、增加决策制定的灵活性、改进工作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部门协作等。尽管改革使印度恢复了发展势头,但仍面临不小的阻力。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对莫迪政府经济改革的成效不乏批评的声音。美国国务院在一份报告中声称,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步伐太慢,导致现实与目标存在差距。莫迪则对改革保持乐观在2017年1月召开的“充满活力的古吉拉邦全球峰会”上,莫迪承诺将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并通过治理腐败和简化流程,推动政治体制和经济的转型,使印度成为投资障碍最少的地方。
2莫迪政府大国战略的背景与评估
概括来讲,莫迪大国战略呈现出战略目标强势、战略手段多样化以及内外战略并举的主要特征,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深刻背景。
第一,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对外政策,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他认为,实力是最主要的现实。比起追求荣耀,国家更大的责任是追求自身利益。没有永远的联盟,原来的盟国现在可能变成敌国,原来的敌国也可能变为朋友。莫迪的外交思想映射了考底利耶对实用主义和实力的重视,是对现实主义思想的实践。莫迪致力于将印度打造为全球领导大国,而不仅仅是一支制衡力量。这与《政事论》中描绘的力争胜利的国王(vijigishu)相类似,其抱负是成为一个轮转圣王(chakravartin),即宇宙的统治者《政事论》中还指出,战略的目的在于征服其他国家,超越均势以获取胜利。印度学者拉吉夫·巴蒂亚(RajivBhatia)认为,这意味着印度梦想成为众多友好互让国家的领导者。莫迪的世界观与外交实践也遵循该战略思想,他追求印度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扩大友好国家的范围并试图制造动态平衡,以更好地抵御安全威胁以及加速经济转型。
莫迪的外交政策也深深地受到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外交遗产的影响。尼赫鲁的世界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对“理想主义”和“道德政治”的信仰。由于殖民历史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迫害,尼赫鲁对“非暴力”、“不结盟”以及“集体安全”充满向往;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主义”和“大国力量”的崇拜。尼赫鲁认为只有成为真正的大国才能够永远不受欺凌。印度学者拉贾·莫汉(C.RajaMohan)认为,莫迪继承了尼赫鲁现实主义的外交遗产,延续了20世纪中叶尼赫鲁将印度打造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的雄心壮志,决心将印度打造为世界领导大国。尼赫鲁认为印度对亚洲和印度洋地区具有天然的霸权并抵制南亚次大陆其他力量的崛起。而莫迪也在复兴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并通过“东向行动”政策来扩展印度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第二,莫迪的大国战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人党的执政理念。以印度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在第二届执政时期给印度留下了较多的问题,迫于印度国内政治的压力,从国大党选举考量的狭隘立场来审视对外政策,错失了与主要邻国发展关系的重要机遇;无法推进与主要大国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也很难获得大国的支持;前总理辛格任期结束前夕,印度经济极度低迷,2012~2013年印度GDP增长率为4.5%,是十年来的最低点。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就印度民众对辛格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辛格,这与2015年民众对莫迪87%的支持率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印人党的执政理念对于当时的印度来说可谓“对症下药”。该党在2014年竞选宣言中突出强调外交政策和印度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提出“国家优先,团结博爱”的外交政策理念,坚持实用主义和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互惠原则。在外交政策方面,其认为应当追求独立自主的大国利益,并且应当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加强与周边以及更广阔区域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发挥在金砖国家、G20、上合组织、亚欧会议等多边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提出次大陆战略构想,认为应与邻国间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关系,强调要建立强硬的地区政策,“如有需要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强硬立场和措施”。此外,其还通过外交关系优先促进印度经济的发展,并认为印度对其“古老的智慧和遗产”重视不足,应当加大对印度软实力的投入。在印度国内政策方面,其做出复兴印度经济的承诺,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击腐败。由此可见,莫迪大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民党执政理念的投射。
第三,莫迪大国战略的实施与其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一是莫迪具有稳固的执政基础,为大国战略的实施减少了障碍。莫迪领导的人民党在2014年大选中赢得了543席中的282席,这是30年来印度首次有政党拿下下院过半的席位。莫迪自信地声称:“我们将迎来自甘地以来,历史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政府。”2012年前总理辛格在执行其巴基斯坦政策时,受到国大党内部众多派别的反对,出于下一年度下议院选举的考量,推迟并最终放弃对巴基斯坦的访问。相反,莫迪在执行外交政策方面遇到阻力较小,他于2015年对巴基斯坦进行了访问,成为12年来首位出访巴基斯坦的印度总理。二是莫迪具有较高的外交天赋和外交热情。莫迪敏锐地抓住印度发展的战略机遇,一改之前印度的防御性政策,开启了印度“主动进攻式”的外交模式。他意识到,印度正处于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可以利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来加速崛起,并重塑在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他在大国目标的框架下,重新制定了“主动进攻式”的外交政策。他在对外交往方面善于打破常规,出现了很多印度外交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频繁亮相于国际多边舞台,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印度影响力的机会。如2016年金砖国家峰会在印度果阿举办期间,莫迪利用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特意邀请“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出席会议;莫迪为争取印度获安理会永久席位四处奔波,甚至有评论称,历史上没有一个总理像莫迪一样,在争取印度入常方面付出如此多的努力。
第四,印度大国战略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莫迪果断强势强干务实、善于变革的性格特征也体现在其内政外交政策中。莫迪甚至在竞选中喊出:“我首先考虑改进的目标是印度的厕所 寺庙则排在后面”。他低微的出身和如今地位的反差,更折射出他善于变革、勇于突破桎梏的特点。正如莫迪自己所言:“我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来实现彻底的变化。在我任期结束时,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人民必须经历变革,而不只是口头上声称的某些成就。”
在莫迪执政进入第三年之际,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针对印度民众对他的支持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印度民众对莫迪的满意度仍在延续,并对国家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虽然比2015年下降了六个百分点,但莫迪的支持率仍高达81%;有65%的印度受访者表示对国家的发展方向表示满意,比2013年莫迪上台之前增加了36%;关于印度的国际地位,68%的印度民众认为,与十年前相比,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印度民众支持莫迪的大国战略,并认为大国战略有效地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研究员理查德·罗索(Richard Rossow)认为,2017年3月人民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说明莫迪在三年执政期内有效巩固并壮大了人民党的力量。他实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重塑印度的国际关系,比以往的印度领导人都更趋于“现实政治”。莫迪遵循在2014年竞选宣言中的理念,在坚持“邻国优先”的同时,也将大国关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触角伸向中亚和伊斯兰世界等广阔区域。最重要的是莫迪外交战略有效地推进并深化印美战略关系。有印度学者认为,莫迪的外交政策就像是王冠上最璀璨耀眼的钻石,是人民党政府最大的政绩。
3莫迪政府大国战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莫迪推行大国战略,对于中印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莫迪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给中印关系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合作空间。莫迪充分发掘了中印关系中经济互利的一面。2017年1月,在新德里召开的“瑞辛纳对话”(Raisina Dialogue)上,莫迪谈到中印关系时表示,中印两国领导人正在开发经济合作领域中的巨大潜力。他认为中印崛起对于两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有利的,是空前的机遇。美国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专家称:“莫迪热衷于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他将经济和贸易作为缓解双边政治紧张的途径,他会继续加强与中国良好的贸易关系。”莫迪在担任古吉拉邦首席部长期间曾多次访问中国,毫不掩饰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欣赏。他曾模仿广东的工业园和对投资者的税收优惠,从广东等地引进投资,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任总理后莫迪宣称要将古吉拉邦模式推广到整个印度。“印度制造”是莫迪政府大国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他希望多引进中国的投资,在中国的帮助下发展印度薄弱的制造业。2015年5月莫迪访华期间,中印两国签署了24项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太空合作、矿产资源、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印度积极加入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并成为第二大股东。莫迪还表示将致力于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此可见莫迪对中印经贸关系的态度较为务实,只要他认为对印度发展有利,就果断推进双方之间的合作。
第二,中印公共外交途径大大拓宽,为中印两国增信释疑奠定基础。莫迪执政以来,中印两国公共外交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这与莫迪的创新意识和敢于突破的性格有很大关系。2014年9月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度时,莫迪邀请中国领导人到他的家乡古吉拉邦访问,开创了外交往来中十分罕见的“家乡外交”模式。一方面,莫迪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领导人的特殊感情,以及对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期盼;另一方面,他希望向中国领导人展示真实的、全面的印度。2015年5月中国领导人邀请莫迪访问自己的家乡西安。一来一往有效推动了两位领导人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升温。
莫迪重视文化交流这一重要桥梁。2015年5月莫迪访问中国时,中方曾组织400名太极和瑜伽爱好者在天坛祈年殿广场上联合表演。莫迪称赞这场活动显示了中印关系的强劲发展以及两国古老的文明。2015年11月,印度在中国建立的首个瑜伽学院举行开学典礼,这是莫迪访华期间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的重要成果之一。印度旅游文化部部长沙玛表示,中印瑜伽学院将通过向中国推广瑜伽,连接两国文化,促进双边关系。莫迪的“瑜伽外交”为中印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莫迪也特别重视“佛教外交”,外访常凸显佛教元素。莫迪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的古吉拉邦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途中的修行之地,他访问的西安则是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莫迪参访译经之地大慈恩寺时用古吉拉特语写满了三页纸的留言,其中提到:“印度和中国是两个精神遗产非常丰厚的国家,能够给世界传递和平与友爱的思想。”这些新颖的公共外交形式,无疑有益于中印两国加深了解、增信释疑。
第三,中印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碰撞更加凸显。南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重要区域;中国投资建立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深了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将为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莫迪将夺回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置于外交政策的首位,认为中国在南亚地区外交战略的开展对其地区主导权构成了威胁。有学者分析认为,南亚一些国家与印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与纠纷,出于对抗印度的考虑,这些国家对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投资表示支持;同时,印度尚未具备足够的实力帮助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安全。据此,莫迪对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感到担忧。
以斯里兰卡为例,中国将其视作“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对斯里兰卡的投资增多。印度也毫不示弱,加强与斯里兰卡的战略关系,并试图削弱中国的影响力。2017年3月,中国领导人常万全对斯里兰卡进行访问,引起印度的紧张不安。印度学者莫汉分析认为,中国正在进行地缘政治扩张,其防务范围覆盖了南亚地区除巴基斯坦以外的印度其他邻国以及印度洋地区。如果莫迪再不改变其防务外交的方式,中国将轻而易举地削弱印度自诩的“地区主导地位”,破坏“次大陆的战略团结”。2017年4月,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一项经济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有分析称,印度欲借此遏制中国在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印度前外交部长拉利特·曼辛格(Lalit Mansingh)声称,莫迪上台后坚持“邻国优先”政策。但随着印度与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关系恶化等一系列重挫莫迪试图寻求与邻国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以对抗中国的影响力。
21世纪的印度洋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碰撞的焦点。近几年印度不断扩大其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对中国的军事活动进行防范。长期以来,印度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安达曼群岛(AndamanIslands)建设军事力量,目前专注于海上监控系统的建设。在西印度洋,印度在伊朗的恰巴哈尔港投资建立新港口,其位置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将成为波斯湾附近印度海军舰艇的潜在的后勤补给点。在西南印度洋,印度在舌赛尔的阿桑普申岛(Assumption Island)和毛里求斯的阿加莱加群岛(Agalega Islands)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雷达和飞机跑道等,用以提升印度的海上监控和打击能力。近年来,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上的利益诉求也逐渐增加。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海军正在实现由“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转型,这预示着中国将加大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建设能力。2016年12月,印度军方曾宣称指出,中国的一条核潜艇正在印度洋展开部署,并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Karachi)港口停靠。印度军方下令通过飞机和船只对此进行严密监控。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科特·斯威夫特(ScottSwift)在与印度官方会谈后表示,印度和美国能够为印度洋地区提供稳定,而中国的行动只能增加该地区的紧张和焦虑。
第四,在“东向行动”政策的影响下,印度借助外力制衡中国的筹码加重。“东向行动”政策是莫迪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安全上讲印度将中国视为对手和威胁,这种对华“防范”的心态是其“东向行动”的重要动因。印度与日本的战略关系不断深化。2014年9月,莫迪与安倍将印日关系提升为“特殊战略性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加强战略与经济关系。2015年12月印日两国共同规划了为实现“印太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繁荣”携手努力的愿景,重申了强化战略伙伴关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就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国在防务、安全、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达成共识。2016年11月莫迪访日期间,两国在防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印度还决定从日本进口US-2水陆两栖飞机,以提升其在印度洋上的人道援助和灾难救援能力。同时,两国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印度由此可以分享日本的核技术。国际舆论解读称,对抗中国是印日防务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动因。
印日两国还拉拢澳大利亚,以三边合作的方式来制衡中国。2015年6月,印日澳在新德里举行首届三边高层对话,会议讨论了在南海的自由航行以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海上军事合作等问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者哈什·潘特(HarshV.Pant)认为新三边组织倡议的提出,说明亚洲地缘政治正迅速呈现新布局。中国日益扩大的外交和经济影响力,导致其军事力量出现调整,使其他国家想要平衡中国日益增强的主导地位。在印度看来,加强与日本与澳大利亚的牢固的安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总理莫迪在就职宣言中也说到,要号召建立一个“网状的联盟体系”(Web of Allies)以更符合印度的利益发展。
同时,美印日澳以“3+1”的合作形式共同对抗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种形式最初是由安倍提出,呼吁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夏威夷共同组成“民主安全菱形”(DemocraticSecurityDiamond),意在针对中国建立战略联盟。2014年,日本时隔五年重新加入印美“马拉巴尔”(Malaber)联合军事演习。2015年,日本再次以“永久性伙伴”的身份参加,标志着三国在该地区的海军关系步入一个转折点;2016年澳大利亚也表示有意签署后勤保障协议,并考虑加入军演。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HarryB.Harris)曾提议,美国在与印日澳进行联合演习的同时,还可以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展开联合海上巡逻,阻止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印度对“3+1”多边形式表示欢迎。《印度斯坦时报》一篇文章称,中国觉察到并采取行动占据印太地区的权力真空,印度必须加入美日澳以“遏制中国的冒险主义”。
综上所述,在大国战略目标升级的背景下,印度各方面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势头。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途径拓宽,然而,印度对地区主导权以及大国地位的追求,将激化中印两国的战略利益冲突,导致战略信任的恶化以及对抗的加剧。因此,如何进一步化解莫迪大国战略对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外交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注释略)
文章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05期;转引自http://www.sohu.com/a/158644666_618422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周边安全与对外战略、中印关系和海洋问题等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