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里中国国旗凭什么停歇一场交火?
《战狼2》里中国国旗凭什么停歇一场交火?
非洲是最近上映的现象级电影《战狼 2》里的主要场景。影片里,非洲某国的军阀不止一次向欧洲雇佣兵强调 “不能杀中国人”,电影结尾吴京手套中国国旗使所有人平安地穿越火线的一幕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电影,几个细节,已可见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之大,西方不少政客和媒体习惯用 “新殖民主义” 来形容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和影响。然而,这样的刻板论调并无事实基础。研究者认为,中国在非洲更多时候奉行的是一种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讲,是一种 “不干预、不改变” 的处世哲学,这在国家层面的中非关系和微观层面的非洲中企的企业文化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只谈经济,不讲政治:中国应对非洲国家政变的策略
很多非洲国家接受对外援助,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相当部份来自中国。但和前者不同,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往往 “不附带政治条件”(例如要求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在政变如家常便饭的非洲国家,中国往往很快能和新政体重建良好的外交关系。比如中非共和国首位民选总统安热-费利克斯 ‧ 帕塔塞本来和中国关系不错,2001 年中国政府甚至公开讉责过该国一次 “不成功” 的政变。但在 2003 年弗朗索瓦 ‧ 博齐泽通过武装政变上台后,仅仅过了一个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到访首都班吉,并为博齐泽的新政府提供了四百万美元的经济援助。类似的例子还能见诸于 2008 年毛里塔尼亚和几内亚、 2009 年的马达加斯加和 2010 年的尼日尔等政变案例之中。
来自布鲁基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 Johnthan Holslag 曾总结:如果说中国对非洲有什么外交策略的话,大概就是随机应变的实用主义吧。中国政府并不视政变为自己经济利益的主要风险,相反政治不稳定被接受为非洲国家日常政治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是,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政府无意改变非洲国家的政治现状,在上述的 5 个案例里,新政权不但没有作出损害中国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还为中国赢得更多基建项目。
不搞区别化对待:非洲中企的员工管理
非洲的中国企业同样表现出和西方企业迥异的员工管理文化。
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中经常出现一种被称为 “劳工种族化” 的现象,即以员工种族为依据,在薪酬和工时等方面区别对待。中企在非洲也曾面对剥削当地员工的指控,但根据香港理工大学 严海蓉 和香港科技大学 沙伯力 两位学者的访谈和分析,在矿业这个外国企业扎堆投资的行业里,对中国企业剥削当地员工的指控没有事实依据。
两位学者的调研显示中国企业没有出现 “种族化” 现象,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当地员工和其在中国的同行获得几乎同样的薪酬待遇。举个例子,2014 年赞比亚最大的中资铜矿,员工的平均薪金是 640 美元,同年在江西的大型国有铜矿,中国工人的平均月薪为 555 美元。这意味着即便中国和赞比亚在经济发展上存在明显差距,中国企业亦没有通过压低当地员工工资的方式来获得超额利润。与此相对的是在另外两个西方国家投资的铜矿里的员工虽然拥有相对较高的平均月薪(703 美金),然而相比在西方国家的同行(加拿大的矿工平均月薪为 5300 美金),差距可不止一点半点。
其次,研究者发现相比白人管理者,中国管理者和非洲员工之间 “等级距离感” 较小。这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从宗教、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而言,非洲当地居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大,在漫长历史形成的普遍认识里,白人拥有更高的地位。与此同时,非洲当地人认为中国人在地位上和自己的差异则没那么大。另一方面,中国管理者有更多 “接地气” 行为:喜欢穿工作服、去职工餐厅食饭、自己洗碗、甚至亲自下场参与体力劳动等,这更容易获得非洲员工的好感。在非洲的中国人也有对不同种族存在成见的人,但是因为总数少加上中国政府不容许,他们无力也无意搞 “种族化”。
“不干预、不改变” 的处世哲学
总括而言,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策略可以形容为 “不干预、不改变” 现状。既不迎合,但也不挑战西方主导建构下的全球秩序和文化价值体系,专心于经营自己国家或企业利益。这样的处世哲学确实为中国在非洲赢得了不少投资机会,视中国为西方国家以外的另一个选择。然而,就像全球的权力结构分布始终处于变动一样,中国和非洲国家目前这种相对和谐友好的关系是会继续维持,还是发生变化,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参考文献
- (严海蓉、沙伯力:《非洲中资企业的劳工和种族化叙述》,
开放时代, 2016第4期。 </br> - Joh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the Coups: Coping with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Africa”,
African Affairs, 110(440), 2011:367-386.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