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良(2014)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

2017-10-08 作者: 原文 #中國戰略分析 的其它文章

内容提要: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参与,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吸纳机制主要包括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和社会组织吸纳三个方面。政治吸纳能够从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等方面保障政治稳定。政治吸纳也是促进中国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
肖存良,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亨廷顿在分析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时,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认为在政治制度化落后的情况下,政治参与的扩大必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因为“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状态,会使对政府的要求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表达,并在该国政治体系内部得到缓解和集中。因此,政治参与的剧增就产生政治动乱。”[1]用公式表达就是: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即政治参与与政治动乱成正比,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动乱成反比。因此,亨廷顿认为,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民主化的进程中,稳固的政治秩序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

亨廷顿公式中包含三个关键变量: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我们不妨用这三个变量来分析中国政治。首先我们来看政治参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阻碍政治参与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社会蜂窝状结构都已式微,公民政治参与愿望强烈,而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有限[1],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却蓬勃兴起[2],因而“参与危机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3]其次,我们来看政治制度化。张东荪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制度化程度不足[4].白鲁恂认为,中国虽然组织化的程度较高,但制度的连贯性不够,因此仍然是一种文明形态,而不是制度形态。郑永年指出,“中国国家的制度化是非常低的。中国无疑是个国家(country ),但国家还没有高度的制度化。国家看似强大,但制度很脆弱。数千年来,中国的分分合合就说明了这一点。”[5]中国制度具有脆弱性,制度化程度低的特点,那么,套用亨廷顿公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愿望强烈,制度提供的合法参与渠道和国家制度化程度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中国的政治不稳定。这是亨氏政治逻辑所得出的结论。

不只是亨廷顿持有这样的政治逻辑,大量海外研究中国政治的专家都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使中国政治体制走向崩溃,中国共产党也将丧失执政地位。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脆弱的,“(在讨论中)我所分析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共产主义制度在几年内而不是几十年内崩溃……中国共产党像个能力超群的消防队,它抓捕社会活动者,满足它的追随者。通过控制新闻界,它通常能够妥善处理地方抗议活动……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这些‘火星’会燎起全国之火……能够真正造成大规模崩溃的因素就在这里……问题是扳机将会出现在哪里。”[6]谢淑丽(Susan L.Shirk )认为,“中国可能是一个正在出现的超级大国,但它又是一个脆弱的超级大国。导致极大危险的恰恰是其内部的脆弱性,而不是经济或军事实力……中国领导人被恐惧所缠绕,他们的日子屈指可数。”[7]鲍瑞嘉(Richard Baum)认为中国象是一位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共产党再也不能为中国的未来提供鼓舞人心的前景。”[8]

但是亨廷顿公式和大量西方学者的观点显然并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事实证明,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9],中国共产党也没有丧失执政地位。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我国制度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治参与的扩大并没有引发政治动乱呢?在政治参与扩大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政治机制保障了我国的政治稳定呢?面对中国没有发生危及政权的政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没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客观现实,也有部分西方学者从我国政治稳定的现实情况出发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黎安友(Andrew Nathan )提出了“威权主义韧性”概念来解释中国的政治稳定,认为中国政治体系和中国共产党都具有较强的弹性。沈大伟(David Schambaugh)提出了“收缩与调适”概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收缩与调适适应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鲍瑞嘉(Richard Baum)提出了“协商型列宁主义”概念,认为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通过协商来化解矛盾和挑战,维持领导地位。

上述概念部分解释了中国政治稳定的原因,即中国政治体系具有韧性,而且有一个强大的、高质量的执政党,党通过政治协商和提高执政能力来引领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发展。除此之外,本文认为,中国政治稳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政治体系具有强大的政治吸纳能力,政治吸纳塑造了政治认同,推动了有序的政治参与,建构了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政治调控能力,并以此弥补了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不足,最终保障了社会稳定。这是亨廷顿和其它西方学者都没有观察到的中国政治的内在逻辑。国内有的学者注意到了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吸纳现象,提出了“立法吸纳”、“行政吸纳”和“组织吸纳”概念,但是并没有对政治吸纳进行深入研究[1].有的学者把政治吸纳等同于行政吸纳[2],大多数学者把政治吸纳等同于政治参与,把二者混淆起来[3].本文从政治吸纳的角度探讨我国政治参与的扩大为什么没有导致政治动乱。以期唤起对政治吸纳的研究。

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参与,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吸纳机制主要包括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和社会组织吸纳三个方面。政治吸纳能够从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等方面保障政治稳定。因而,本文的结论非常简单,即中国政治体系具有强大的政治吸纳能力,政治吸纳是保障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因素。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