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分析智库“大国关系转换及其对民主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

2017-11-07 作者: 原文 #中國戰略分析 的其它文章

2017年11月4日,中国战略分析智库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大国关系转换及其对民主的影响”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着美中俄三大国为主的大国关系演变以及川普总统执政、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新形势,就如何理解当下乃至未来大国博弈问题,以及大国关系演变对全球民主事业的影响等国际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共分为三个单元,即“变化中的美俄、美中、俄中关系”;“方法论视角:现实主义?文明冲突?还是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冲突?”和“大国关系演变对民主的影响”。研讨会共有24名学者专家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系访问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会议开始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黎安友(Andrew J.Nathan)教授致辞,他对研讨会的召开予以祝贺,认为当前研究大国关系转换与民主的关系是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他说中国崛起是一个客观现象,它不仅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焦虑,而且还会影响西方民主的发展。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李伟东社长介绍杂志创办背景、目前状况和未来愿景。

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张博树先生以 “变化中的美俄、美中、俄中关系”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中美俄将是21世纪大国博弈的主角,其中,崛起的中国将主导三大国合作-对抗关系的性质和基本走向。站在民主角度看,崛起的中国并非世界福音。除非世界民主共同体采取积极行动,“中美共治”和中国模式的输出将根本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威胁现存国际关系架构,对宪政民主价值构成根本挑战。胡平先生认为,西方民主国家缺少对中国崛起的应对之策。从当今中美俄三国关系而言,中俄关系较好,但美俄有冲突。中国崛起得到了西方的支持,而不仅是姑息和绥靖政策,如果现在还是如此,将给中国提供新的战略机遇。徐友渔先生认为中共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密不可分,但不同的领导人,对待两者关系上仍有区别。毛泽东是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结合;邓小平是只考虑国家利益,不太考虑意识形态;习近平将意识形态与党国利益视为一体。程晓农先生不完全同意张博树教授的看法,他从“用什么框架分析”?、“俄国有那么重要吗?”“、“全球冷战结束没有?“、”““中国有没有崛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中俄冲突比一般预估要严重得多。中国不是崛起而是正在走向衰弱。中美俄三国关系中,俄国不是主角,主要是中美两国。中国政府作为高度控制经济资源和经济政策的极权主义政府,有足够的办法化解各种临时困难,中国的新常态是溃而不崩。何清涟女士认为,中国主导世界的观点难以成立。中国经济对国际社会依赖性大,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俄经济相互依存,但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目前中国经济维稳主要依赖货币超量发行。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对外战略,与现实差距较大,参与国兴趣减弱,所谓的中国模式难以推广。王军涛博士认为中国发展不可持续,其大国战略主要靠金钱收买。其次,亚洲国家对中国不信任,不希望中国主导,中国不可能改写国际规则。滕彪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民主化越来越遥远。目前中共执政已没有合法性,自保是它的最重要目标。王天成先生认为,八九民主运动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共面对的国际社会压力在减小,它不仅对外建立孔子学院,还在国际上影响联合国,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这些年民主国家在价值观上退却,在推动世界民主化方面很失败。至于中共是在输出中国模式还是自保,他的看法是自保。李伟东先生从地缘政治、文明冲突、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大国之间的博弈关系。他认为中国将会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扮演世界主导角色。习近平开启了全球大国时代,要实现中美共治。中共用党绑架民族国家,是意识形态和制度绑架。同时,它又把自己装扮成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代表。

裴毅然教授、赵云龙先生以及参会的青年学者知北游先生、广青先生和唐志学(Joseph Torigian)先生等均在会议上发言并参与了讨论。整个会议讨论气氛活跃,虽然学者们观点不尽一致,甚至冲突,但正是学术交流的价值所在,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深化了研究的思路。正如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作简短总结时所说,会议开得很成功,既有理论深度也有思维广度,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中国战略分析智库将把本次研讨会专家们的发言择要整理成中英两种文字,中文版将在2018年2月15日出版的第六期《中国战略分析》杂志上刊出,英文版将在英文网站《中参馆》或其他英文期刊、网站刊出。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五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