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美胜(2016):日美澳印合作——内容开始充实起来的“钻石安保战略”

2017-11-07 作者: 原文 #中國戰略分析 的其它文章

转自http://www.nippon.com/cn/column/g00339/?pnum=1

2015年的安倍外交,在安倍首相12月访问印度和与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举行会谈后落下了帷幕。以4月首相的访美、日美两国一致同意在新层次上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为开端,安倍晋三首相着眼于<印度太平洋>日美澳印合作的“钻石安保战略”,至此终于内容开始充实了起来。日美的目标是遏制在<印度太平洋>上开展扩张行动的中国的威胁。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南支那海(南海——译注)的动向,可谓是对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画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法律家格劳秀斯总结出“海洋自由论”的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国际秩序发起的强硬挑战。

维米尔的视野

17世纪,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舶来品的往来和不同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人们开始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活动。在东西方之间往来的物品变成了以流通和销售为目的而生产的物品,不再是偶然的舶来品。当时,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荷兰成为了欧洲的一大据点,各种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动植物商品均汇集于此。荷兰东印度公司整合多家从事亚洲海上贸易活动的贸易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大型股份公司。

维米尔从小生长,并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的德尔夫特是一座有产阶级之城,它也曾是一座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齐名的、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国际贸易中心。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荷兰商人也将商船驶到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域。

维米尔在日本也拥有狂热的粉丝,目前仅30多件作品 (※1) 留存于世,作为中心人物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纽带,他的作品往往会描绘一些暗示与亚洲的贸易往来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小道具。比如,“士兵和微笑的少女”“地理学家”等作品中配上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而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珍珠项链的少女”中,採自印度洋、波斯湾和孟加拉湾等地的珍珠在图画中闪闪发光。

虽然维米尔安居于故乡德尔夫特,但作为画家的他在17世纪也将目光投向了潜藏着无限光芒的外部世界。同样出生在德尔夫特的一位年轻有为的法律家,后来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也是如此。格劳秀斯认为,由于其他国家的国民要从事贸易活动,所以率先进入西太平洋并将常设航线变为既得权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不拥有妨碍航行自由的权利,他主张“贸易自由”至高无上,为荷兰进入<印度太平洋>做出了贡献。如今,贸易自由和航行自由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全球共有物,被视为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全人类的财富。

两大洋——第八年的现实

然而,在四个世纪内历经各种情况变化逐渐形成的海洋规则如今开始发生了动摇。因为中国海军向外海扩张和中国在南支那海上建造“人工岛”的做法都是在企图用强力颠覆传统的海洋秩序。在印度洋上,中国确保了在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拥有舰船可以停靠的港湾,在海上展现出包围印度之势。这是被称作“珍珠项链”的中国海洋战略的一个支柱,也是中国习近平政权致力于推进的“一带一路”构想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安倍首相以伴有实际行动的形式,与传统上坚持不结盟和全方位外交路线的印度快速拉近了距离。尤其是莫迪总理上台后,除了经济合作领域外,印度还在安保方面开展了积极行动。 (※2)

日本国内对<印度太平洋>的关注度 (※3) 陡然提升,是在第二次安倍政权上台(2012年12月27日)以后,而我们必须看到,其实在更早的五年前,政治层面就已经出现了先行动向。

2007年8月22日,安倍晋三首相访问印度时在印度国会发表了演讲。当时表明的想法已经成为如今安倍外交的一个重要支柱。

“两大洋的交融”——在以莫卧尔帝国达拉・什克王子著作的主题为基调的演讲中,安倍首相向印度国民发出了呼吁 (※4)

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两大洋结合起来,“大亚洲”的形象便逐渐显现。其中寄托了日印两国的决心,两国将通过构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携手把印度洋-太平洋塑造成一片开放的海域、透明的海域。

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想法从何而来?这份印度国会演讲稿与安倍外交中两名重要的幕后人员密切相关。这两人精通地缘政治学,并能发散式地展开战略思维,他们就是支撑安倍外交的兼原信克(现任内阁官房副长官助理)和谷口智彦(现任内阁官房参事),可以说演讲稿正是融合了前者的直观洞察力和后者的笔头功力的一份战略蓝图。

安倍演讲受到了印方的高度赞赏,深深打动了全场议员。但那时,安倍首相的身体状况很差,被迫在一个多月后的九月下旬遗憾地宣布下台。印度国会演讲成为了第一次安倍内阁时期安倍首相在外交舞台上的最后一次演讲。

然而,2012年末,安倍奇迹般地夺回了首相之位,“印度太平洋”战略作为第二次安倍内阁的外交支柱逐渐被赋予了具体内涵。

距离发表印度国会演讲五年四个月后,安倍发表了“亚洲的民主安保之钻石”,这是“两大洋的交融”的进化版,据传是其就任首相前写的论文。安倍曾将该文投给国际NPO“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第二次安倍政权诞生之日(2012年12月27日)在该组织网络上得以发表。论文主旨包括:太平洋的和平、稳定和航海自由离不开印度洋的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但南支那海正逐渐变为中国之海(“北京湖”);日本不能容忍中国在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周边海域的常态化威慑行动,这篇文章惹了不少麻烦,因为其论调过于直白,使得担心此文影响对华关系的心腹重臣事后赶紧出面四处灭火。

尽管撰写论文的时间、意图和发表的时机等都有各种背景情况,但在这个时间点上,现实跟不上理念,恐怕人们只会聚焦于安倍政权的鹰派色彩——首相周围的人产生这种忧虑也并不奇怪。

由于心腹重臣态度坚决,所以后来也不再使用“钻石构想”这个表述了,事实上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由官方正式提出的“日美澳印合作”论便是采用较为柔和的正统表述重新包装起来的“开放之海的恩赐——日本外交新五原则” (※5)

现实跟上了言论的时代

又过了大约三年。南支那海上,中国采取了在南沙群岛七座岩礁上填海建造“人工岛”等行动,开始加速实施“进攻性的海洋扩张”。

2015年10月,美国勉强开始了应对行动。美国海军派遣宙斯盾舰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内水域,展开了“维护航行自由的作战”。彷如与之呼应一般,日澳印三国也动了起来。拉开序幕的具体事件,是一年前的2014年9月莫迪总理访日。结果,日印两国的关系被提升到了“特别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水平。此次安倍首相在临近年末的2015年12月访印,“取得了近年来罕见的成果”(政府消息人士)。实际来看,日印不仅就签署核能协定达成“原则共识”,签署了关于印度西部高铁计划引进新干线系统的备忘录,还签订了防卫装备与技术转移协定、军事保密协定等,在安保层面也实现了加速靠拢。

“日印将从今天开启新时代。两国关系已经迈上了新的层次”——首脑会谈后,安倍首相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情绪略显激昂地这样强调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到一周后,安倍迎来了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特恩布尔9月上任后“除了(‘兄弟国’)新西兰外,首次对一国进行单独访问”是针对中国的澳洲外交当局的卖点。首脑会谈后,两国首脑就“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日澳‘特殊关系’”达成了共识。除了发展基于安倍政权积极和平主义及和平安全法制的日澳防卫合作外,还就加强日美澳、日澳印合作达成一致,并确认了日美澳印在两大洋交融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展开合作的重要性。

距离安倍首相在印度国会发表题为“两大洋的交融”的演讲八年多后,日本的有识之士群体已开始切实地理解了<印度太平洋>这种地区概念。在政治和政策层面,事实上被束之高阁、一直秘藏在首相的“宝箱”中的“钻石”如今正以具体的轮廓逐渐在<印度太平洋>显现真容。提出“一带一路”构想的中国打造“珍珠项链”和修建“人工岛”的举动暴露出进攻性的色彩,对此,日美澳印四个端点已开始由——虽然各边线条还有浓淡差异——实线连接在了一起。

带有脆弱性的“钻石”

然而,这块“民主安全保障之钻石”带有脆弱性。尽管莫迪总理已经改变方针,开始加强与日美两国在安保合作方面的联系,但他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培养国内产业、实现经济繁荣、缩小国民收入差距。今后仍摆脱不了必须长期依赖中国经济实力的宿命。由于他一方面要倾听民众呼声,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强与日美澳的关系,所以处在一种“虽然转变了方向,但仍不坚决”(外交当局)的状态中。

此外,对澳关系也存在不安因素。那就是9月从前总理阿伯特手中接过政权的特恩布尔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也可以认为,现在澳洲重视日本更胜于中国的这种态度恐怕不同于和安倍首相建立起蜜月关系的阿伯特时代,只是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减速。那么,构成钻石一条边的澳印关系又如何?去年,莫迪总理访问澳大利亚,寻求加强关系,这是28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澳,但两国关系还是很薄弱。

2015年,安倍政权长期推进的基于日美澳印合作的外交安保政策,终于开始显露出“钻石”的形状,但也有不少课题和令人担心的地方。中国试图颠覆<印度太平洋>上的传统海洋秩序,而我们与中国的争斗在2016年或许也将长期保持热度。

(※1) ^ 加拿大历史学家提摩西・布鲁克教授分析了17世纪兴起的荷兰。“维米尔画笔下的女性们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活在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为了在有产阶级之城德尔夫特生活下去,必须通晓世界形势”。此外,必须在“世界各地飞速涌入、种类不断增多的各种物品”中做出选择。(《维米尔的帽子》)

(※2) ^ 非结盟大国印度从过去就一直作为针对中国这个大国的制衡砝码受到关注,近年来其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的背景原因就在于此。中国将势力扩张到印度洋,让印度愈发感到威胁。旨在分享太平洋的发展红利以拉动印度经济的东方战略,从Look east转向了Act east,变为了积极的战略。

(※3) ^ 安倍首相访印期间的12月12日,“21世纪亚洲海域的国际政治——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支那海、东支那海、太平洋”国际论坛在东京都内的立教大学召开。论坛的情况反映出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关注<印度太平洋>。

(※4) ^ “太平洋和印度洋如今作为自由之海、繁荣之海,带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结合。突破传统地理界限的‘大亚洲’正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形态。我们拥有力量和责任将之发展扩大、使其作为一片完全透明之海走向繁荣”“日本与印度携起手来,‘大亚洲’或许就会发展成一个囊括美国和澳洲,甚至覆盖整个太平洋的巨大网络”(第一次安倍内阁,在印度国会上的演讲)

(※5) ^ 安倍首相2013年1月访问东南亚之际,准备了一篇展示出希望以日美同盟为中心,加强与印度、澳洲等美国盟友和伙伴之间联系的、题为“开放之海的恩赐——日本外交新五原则”的演讲稿。由于阿尔及利亚发生了绑架日本人质事件,安倍首相紧急回国,本来预定在印度尼西亚发表的这次演讲也随之取消,后来在首相官邸的主页上进行了刊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