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安(2017)经略印度洋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摘要: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其战略中心逐渐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成为各国寻求经济、战略和安全利益的舞台。在印度洋区域的权力格局转换的国际背景下,作为“后来者”,中国在印度洋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的最佳战略选择应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依托,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以国际合法性为基础、以合作为宗旨、以构建印度洋地区安全机制为目标,积极主动地保持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常态存在。
关键词: 印度洋; 战略格局; 中国; “一带一路”; 战略选择
出处: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年9月号
拓展在印度洋的利益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强化国际法理在维护和拓展我国在印度洋利益中的作用。在后炮舰外交时代,强化国际法理是增强中国海洋战略国际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我国印度洋利益的重要法理依据。
第二,强化海上能力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海洋能力。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性,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及其代表的强制性仍是衡量国家是否真正拥有海洋能力的最终标准,国家海洋能力的有效性要由其强制性来赋予和保证。只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来赋予。同时,海洋能力的大小也是国家间能否有效合作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国家海洋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控制海洋的能力、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和由海向陆的能力,最终体现在在海洋空间和濒海地区的强制能力。我国印度洋的海洋能力建设应在“常态存在”的基础上实现“有效防御”,即在印度洋区域,我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在我国海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先强化我国在该区域的物质能力建设,这主要包括海上武装力量和非武装力量,保持这些力量在印度洋的不间断存在,并能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有效维护我国在印度洋区域的海洋权益。
第三,以构建印度洋安全机制为目标,审慎处理与美、印等大国的关系,为日后维护和拓展印度洋利益腾挪更多的战略空间。大国永远是国际政治舞台的核心角色,一部世界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大国关系发展的历史。中国要特别注意处理与印度的战略关系,因为基于现实战略利益,以及大国抱负、不结盟传统和战略自主性,印度本身难以成为美国的战略棋子,即使存在美、印联手抑华的可能性,其合作空间也相对有限。所以,在中、美、印战略三角关系中,要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印关系,避免由于小的摩擦使印度拉近与对手的距离,造成自身战略回旋余地的缩小。
第四,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保持“常态存在”。所谓“常态存在”是指保持我国海上力量和战略影响力在印度洋的不间断存在,并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冲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不是印度洋国家,但印度洋是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最重要海域,只要中国继续沿着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的道路前进,印度洋对中国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维持“常态存在”保护自身利益避免受损也就成为必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