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鋼專文:2017語象報告─「習語」體系確立
2017是習近平首個執政期的收官之年。對這一年中國政治話語的最重要觀察點,是中共「總詞庫」在19大的版本升級。
19大前後,中國傳媒研究計畫(CMP)發表了 《中共歷屆黨代大會報告語象分析》 、 《中共19大報告語象分析》 以及第四季度各月語象速遞。我們的分析聚焦下列事實:
一、以「習近平」冠名的中共新旗幟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啟用。
二、強力宣示黨權和習核心地位。
三、冷卻政改預期。
四、經濟發展仍是主軸。國內主要矛盾被定性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本文在上述文章基礎上,使用年度統計資料,作進一步分析。
2017:四大「沸語」
根據CMP設定的人民日報語溫測定標準(參見《中共黨媒關鍵字語溫測試》),2017年,人民日報上有四個詞語達到「沸」級:「一帶一路」、「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寫入十三大到十九大歷屆黨代大會報告標題,但到2017年才第一次成為人民日報的年度沸語。它的升溫,與10月後擴展為新詞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密切相關。後者一問世就成為11、12兩月的月度沸語,來年的語溫可以預期。
中共的旗幟語,「鄧小平理論」未曾達到沸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在十六大後的2003年成為沸詞;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的十七大前後的2006-2009連續4年為沸。「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疑將是2018年的年度沸語,而且已有跡象顯示,它將被縮略為「習近平思想」,更利於強勢傳播。
人民日報年度沸語的達標線是使用2000篇以上,占比率0.0518以上。燙語的達標線上使用500篇以上,占比率0.0219以上。以人名為例,2017年,沸級人名只有「習近平」,燙級人名只有「李克強」。
2017年,人民日報上的燙語有:中國夢、命運共同體、不忘初心、系列重要講話、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四個全面、五位一體、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黨的領導、獲得感、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美好生活、核心價值觀。
筆者同時檢索了擁有全國400種以上報紙的「前方」報刊資源學習交流平臺,發現全國報紙和人民日報的傳播取向高度一致。在這個平臺上,頻度最高的詞語依次為:十九大、一帶一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
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間,黨媒上的新詞語爆炸性增長(CMP整理了99個新提法)。以前面這些炙手可熱的詞語(加上問世不久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架構,到2017年底,一個新的話語體系——「習近平話語體系」已然成型。相較此前的「毛澤東話語體系」和「鄧小平話語體系」,習語體系更靠近毛語體系,還是更靠近鄧語體系?抑或,非鄧非毛?
2013-2017:清除,激活
毛語體系和鄧語體系,是在中國大陸長期佔有統治地位的兩大話語體系。以「專政」為核心的毛語體系(深紅),對中國的全方位控制延續到1978年。以「改革」為旗幟的鄧語體系(淺紅),則在近40年中成為主導。
深紅與淺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更有明確分野。江澤民、胡錦濤時期的政治話語,基本上是鄧語體系的延續。同時,在鄧語的氣候下,中國大陸生長出以「憲政」、「公民社會」、「普世價值」等詞語為標誌的公民話語(淺藍)。江、胡時期,淺紅淺藍一度相容,人民日報曾多次正面使用淺藍詞語。
習上任之初釋放出令人惶惑的矛盾信號。他重走鄧南巡之路,高舉起改革大旗;繼而提出「兩個不能否定」,肯定毛時代。2013年春,輿論部門提出「七不講」,一年後,淺藍話語被逐入話語禁區(深藍)。筆者在聯合早報網發表多篇文章,記述此過程(參見: 《2013上半年的政治話語博弈》 、 《「憲政」依然生死未卜》 、 《2013中國政治語象分析》 、 《2014中國政治話語的博弈與浮沉》 )。
隨著淺藍詞語被清除殆盡,深紅話語被激活。頌毛,批鄧,懷念文革乃至四人幫的聲音時有所聞,以微信公號為例:
請注意第二幅圖,四條內容的發佈時間均在2017年。
這些文章當然不可能見諸黨報。但党媒在毛鄧兩大體系間的搖擺曖昧,無疑激勵了深紅。
「紅色」,是毛語體系的標配詞語。筆者曾指出,「紅色」在人民日報的語溫越過「燙」線,是進入高危區的信號(參見《2017年上半年中國語象觀察》)。對江、胡、習5個5年任期的觀察顯示:
「紅色」一詞的升溫,始于胡錦濤任期,特別是第二任期(發動「唱紅打黑」的薄熙來對此貢獻殊多)。2017年,人民日報上「紅色」一詞的使用篇數達898,大大越過500篇的燙級線。
「毛澤東」和「鄧小平」這兩個名字,本身就是指標性政治話語。請看下圖:
這是1993年-2017年5個時間段(江的兩個任期、胡的兩個任期和習的一個任期)中,「毛澤東」和「鄧小平」在人民日報的詞頻變化。該圖顯示,江、胡時期,鄧的傳播強度高於毛,毛高於鄧的轉捩點出現在2013-2017。逐年詞頻如下:
這五年,鄧始終在毛之下,毛一直是燙詞,鄧則是低一檔的熱詞。2016年,差距一度拉大,有「揚毛抑鄧」趨勢。
走資派還在走
中國輿論場上的毛左,不是習的可依靠力量,充其量只是「可借用力量」。他們要的不是揚毛抑鄧,而是反鄧複毛。正因為如此,若干「習語」不是他們所樂見的。
2017年,明顯近鄧而遠毛的最重要提法,是十九大報告對國內基本矛盾的論述。這個提法,承繼鄧語體系對毛繼續革命學說的擯棄,在(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述基礎上,作了更新。它因應當今中國的經濟實力,不再提「落後的社會生產」,並提及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日益增長的要求。
筆者在十九大語象分析中指出:報告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四個堅持」中,第三條「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第四條「堅持新發展理念」,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些表述都是毛左不能接受的。
1976年批鄧,毛斥責鄧「走資派還在走」。2013-2017,鄧的市場經濟路線在延續,有的地方走得更遠。例如土地確權,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熟悉毛的名言「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農民」和他引述列寧所說「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人,當然懂得「資產性收入」意味著什麼。
在經濟改革領域,習語似乎沒有簡單照抄鄧語。筆者選擇鄧語的傳統提法「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和習語的新提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企業家精神」(該語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十九大首次寫入大會報告),檢索2013-2017「前方」報刊資源學習交流平臺的中國報紙,結果如圖:
人民日報的資料曲線與此相似。
冷語,鏡子,防線
習語體系的確立,意味著5年來中共黨內話語大規模重組的完成。沒有永遠的如日中天。曾經的燙詞「鄧小平理論」、沸詞「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2017年均為普通熱詞。胡錦濤的沸詞「和諧社會」甚至成了冷詞——2006年人民日報的使用篇數是2340,2017年僅25篇。
筆者歷時10年,跟蹤觀察四個政改關鍵字「民主政治」、「政治文明」、「黨內民主」、和「政治體制改革」。據2017年年底對人民日報的檢索統計,2013-2017年的5年間,「民主政治」只是一個暖詞;「政治文明」是溫詞;「黨內民主」和「政治體制改革」成了冷詞。
冷卻政改預期,是十九大報告傳遞的重要信號。不但「政治體制改革」一語從小標題消失(十三大以來僅十七大和十九大如此),報告中一筆帶過,詞頻降至歷史最低,習上任之初鮮明提出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也沒有寫入報告。這兩個詞,2017年都是冷詞,「依憲治國」在人民日報僅有15篇文章使用,「依憲執政」僅7篇使用。
鄧語體系中,黨的建設和政治改革的思想佔有極重分量,體現於若干重要文獻: 1980年 《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1980年鄧小平 《關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的講話;1981年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十二大、十三大報告;1992年 鄧的南巡講話 。
筆者盤點了鄧的若干黨建、政改論述近年來的傳播狀況:
「徹底否定文革」。上世紀80年代這是黨媒宣傳重點。此後溫度大幅降低:
「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這是鄧1992南巡時的話(原話是:「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江澤民時期,這句話在人民日報有87篇文章使用,十四大時曾上標題:
胡錦濤10年,這句話在人民日報僅7篇使用,最近5年,僅一篇。十八大和十九大均提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但顯然,老路是認識問題,邪路是立場問題。5年來,只見反右,不見反左。
「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這一概念,十二大最先提出,十三大沿用。此後除了十四大,從十五大到十八大都有類似表述,這一提法在十九大消失,以「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替代。去掉了主語「黨」,分量減輕。
關於「黨政分開」。鄧在1978年批評「加強黨的領導,變成了黨去包辦一切、干預一切;實行一元化領導,變成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1986年他指出政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党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2017年,黨媒突兀地出現對此語的否定:
鄧對中共執政頭30年的錯誤有痛切感受,明確提出要糾正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1981年「決議」批評毛「個人專斷作風逐步損害黨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現象逐步發展」。近年「權力過分集中」忽變敏感,2017年,媒體上幾乎不見蹤影(偶爾出現也是針對地方官員):
同樣打入冷宮的還有「個人崇拜」。2016年是文革發動40周年,筆者發表 《個人崇拜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在微信存活不到一日即無法打開。
然而,就在媒體對上述話語噤若寒蟬之時,2017年10月29日,「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和「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三個詞語,突然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同時出現。該文是《中國共產黨章程》。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話語現象。新版黨章增加了許多習語,但仍保留著大量鄧語,至少目前尚不宜刪除。白紙黑字,和現實形成奇妙對照,這是鏡子(習不是有「照鏡子」一說嗎?),也是黨內改革派(如果還有的話)最後的脆弱防線。11月發生的事或許是例證。
一次刹車或臨時停車
「少宣傳個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政治規矩。江澤民時期有一定程度越界。2013年以來,黨媒對最高領導的報導日趨增多,2016年後發展到久違的高調頌揚。許多語句與文革前、文革中的頌聖之辭如此相似,以至網路上一片驚愕。
經典語句包括:
對總書記「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天津日報》2016年9月28日1版);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帶著信念、帶著感情、帶著使命,反復學、跟進學、拓展學」(《解放軍報》2017年3月28日5版);
「(要)自覺把重要講話當做案頭卷、工具書、座右銘」(《北京日報》2017年5月9日1版)。
「習主席提倡的堅決執行,習主席規定的堅決執行,習主席禁止的堅決不做」(《學習時報》2017年10月11日);
軍隊有一個旅開展了「維護唯一的核心、立起唯一的信仰、堅定唯一的信念、堅守唯一的追求、傳遞唯一的聲音」專題教育,2017年3月4日起,旅政委在駐地報紙連發5文。他寫道:「黨的領導核心具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唯一性。何為唯一性?簡單的理解,唯一就是只有這一個,沒有第二個,具有不可替代性。」
隨著十九大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頌揚性詞語迅速升級。
一位高級將領用「頂天立地」、「經天緯地」、「戰天鬥地」、「翻天覆地」的排比句讚頌領袖(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0日):
「英明領袖」出現了:
「偉大領袖」也出現了(11月2日《長江日報》稱「實踐表明,習近平總書記不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不愧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偉大領袖, 不愧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總設計師」;11月10日《黔西南日報》在習鄧大幅畫像下寫了「偉大領袖」):
這些詞語屬官員自選動作,並非中央的規定動作。11月1日,中共中央發佈 《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 ,提出學習貫徹有5個「聚焦」,其中之一是「聚焦到習近平總書記是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党的領袖上」。
規定動作來了。「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迅即成為各地大員表態的標配詞語。歷史驚人相似。經歷過文革和撥亂反正的人們,對「當之無愧」耳熟能詳。1976年10月29日,解放軍報曾發表社論 《華國鋒同志是我們党當之無愧的領袖》 ,揭開了個人崇拜的序幕。
文革創巨痛深,華國鋒等人粉碎四人幫深得民心,「當之無愧」,「英明領袖」,這些詞語在當時的風行是不奇怪的。華就任最高領導人後,「英明領袖」居沸詞達兩年之久。但40年後,2017年11月,讚頌大潮卻倏起忽落:
上圖顯示,「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一語的傳播高峰在十九大後第三周。然而熱度沒有持續,11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傳播強度明顯不同。
解放軍報網路版較早就撤下了高級將領的排比句,11月下旬,黔西南日報在網路上更換(確切說是偽造)了10日的頭版,大幅畫像和「偉大領袖」消失。
是習近平在刹車嗎?抑或是臨時停車?2018,會不會再次發動?事實上一些省份的讚頌並未停止,十九大期間,山東就提出了自己的標配「堅強核心,英明領袖,偉大統帥」,從10月20日到12月14日各級黨媒有72篇文章使用。
在此重播一下華國鋒時期「英明領袖」一詞的傳播曲線。那段歷史,對今人仍有教益:
「英明領袖」一詞的謝幕,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後的1979年1月。2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堅持黨委的集體領導原則》。評論稱:
三中全會決定,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都要真正地實行集體領導。在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華國鋒同志提出:「黨中央是集體領導,希望今後各地區、各單位向中央作請示報告的時候,文件的抬頭不要寫華主席、黨中央,只寫黨中央就可以了。中央黨政軍機關向下行文,也希望照此辦理。也不要提英明領袖,稱同志好。希望文藝作品多創作歌頌黨、歌頌老一輩革命家與工農兵英雄事蹟,不要宣傳我個人。」華國鋒同志的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因為他在這裡表現了作為一個領導人的謙虛美德,而且是因為他的提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表明了我們黨的生活正在恢復到應有的正常狀態。這兩次會議,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黨的集體領導,大家暢所欲言,熱烈討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真正集中了正確的意見,做到了集思廣益,確實為我們健全黨的生活帶了一個好頭。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優良風氣堅持下去,推廣到全黨、全國。
在對「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宣傳上,人民日報表現克制,2017年第四季度,僅7篇文章使用(10月2篇、11月3篇、12月2篇,其中11月的都出現在上半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領導對此的表態未上人民日報。或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沸詞已經足夠,但不能排除,中央黨媒對習的宣傳,有心思縝密的把關人。
隸屬人民日報的人民網,設立了一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資料庫」,有較強檢索功能。然而筆者檢索時發現,習上任以來使用過的一些「金句」不知所蹤。
如「兩個不能否定」。原話是:「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這話引來質疑,焦點是還要不要徹底否定文革等。事實上,人民日報數月後發表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文章 《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已悄悄打了補丁。文章寫道:
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那是從整體上說的,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於「文化大革命」前的錯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已經作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對於『文化大革命』,『歷史決議』更是從根本上作出徹底否定的明確結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的」。(人民日報2013年11月8日)
雖然「兩個不能否定」一語黨媒到2017年依然使用,但習語資料庫檢索為零。
又如「絕不允許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此話出自習近平2014年10月5日的講話《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安全》。這是一個「半公開」講話,從未在人民日報發表,習語資料庫也查不到,但收進了公開出版的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一書。「吃飯砸鍋論」影響很大。溫州日報2015年2月2日的一篇文章以江湖式語言寫道:「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受人之命,盡我之誠」,「『砸鍋』者肆無忌憚,『砸碗』就決不能手軟!」此類引申,不啻將習視為山大王。或許這是此語須封存的原因。
還有一些習語,從未對外發佈,但坊間廣為流傳,如習上任之初對前蘇聯解體的感歎:「竟無一人是男兒」。
不公開,半公開,公開(但使之降溫),都是權力對話語的操作。其中有傳播策略,有些許忌憚,亦有耐人尋味的角力——毛鄧兩個話語體系的角力對習語的影響。
附錄:黨媒上的國名
請看下圖:
這是2017年人民日報上各個國家的國名。大小顯示詞頻,顏色分為三類,顯示三檔語溫:
紅色=沸詞。沸級國名只有「美國」。使用篇數2646,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383)相近。
紅、綠以外的彩色=燙詞。燙級國名有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印度、法國、韓國。使用篇數過千的依次為:俄、日、德、英。
綠色國名屬熱級。暖、溫、冷三檔未列入。
在人民網習語資料庫檢索2017年,頻率最高的詞是「命運共同體」,其次是「一帶一路」。國際事務在習施政佈局中的比重可見一斑。
*作者為香港大學榮譽講師,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德國博世研究院魏茨澤克訪問學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