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如何演变成《不让一个“富家子”掉队》的?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如何演变成《不让一个“富家子”掉队》的?
美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了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旨在降低教育不公平。法案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有研究显示,政府期望没有一个孩子掉队,但结果却是让最不应该掉队的孩子掉队了。
加强对公立学校的绩效问责,往往被认为是提升学校绩效的有效举措。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即是通过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监测学校表现,公开披露绩效信息,目的是汇聚民众的力量去推动学校改进绩效。
研究人员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公布学校绩效的确会对家长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学校未能取得年度进展,那么学校董事会竞选的投票率就会显著增加,竞选也会更激烈,这说明家长会“用手投票”来维护孩子的权益。与此同时,这些学校也会流失更多学生,因为失望的家长会“用脚投票”让孩子转校。
但是,有如此举动的家长集中在以白人和富人为主的优势群体,以及校董会竞选投票率较高的地区,而黑人、西班牙裔、穷人和投票率较低的弱势群体则很少如此。
如此看来,原意是加强绩效问责的政策,结果却可能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并使阶层差距进一步固化。
公开绩效就能引导民众施压?
绩效问责理论认为,如果公共部门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绩效信息,那么用户就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等方式施压,促使公共部门改善绩效。但是,民众是否会如此行为,以及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却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
一些理论认为,积极参政议政的民众有许多其他渠道可以依靠,很可能对政府的糟糕表现无动于衷。也有理论指出,投票和抗争是弱势群体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会毫不犹豫采取实际行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北卡罗来纳州包括15000多家公立学校在内的绩效信息,以及上千万人次的学生注册数据和家长投票数据。
研究人员将家长同其居住地距离最近的学校相匹配,把学生的注册信息同学校和家长联系起来,据此考察学校绩效信息披露对家长行为的影响。
学校绩效和家长行为可能共同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的社会资本。为了获得学校绩效对家长行为的因果影响,研究人员使用断点回归模型,即仅仅关注学校通过政府考核与否的临界点对家长行为的作用。
最不该掉队的孩子掉队了
研究显示,那些未能通过政府考评的学校,校董会选举的投票率显著提高。然而提高的投票率基本来自一直都很积极的家长,而以前不爱投票的家长变化并不大。
与此同时,绩效不好的学校董事会竞选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学校董事会来了更多“挑战者”,他们期望竞选成功并谋求教育改革。
除了投票和参选,家长们还会转校。研究显示,如果家附近的学校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家长很有可能让孩子转校。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择校的分布同种族、收入和政治参与有明显关联。相对来说,白人、高收入和积极投票的家长会更有可能选择转校。黑人、西班牙裔、穷人和不热衷于投票的家长,不仅不会发声,而且很少会为孩子另择校。
这项研究表明,政府期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但结果却可能是让最不应该掉队的孩子掉队了。总体来说,披露公共服务绩效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和民众问责。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弱势群体在“拿起武器保护自己”时,仍面临诸多障碍。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Holbein, John. 2016. “Left Behind? Citizen Responsiveness to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0 (2):353-368.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