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下的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

2018-02-09 作者: 苏三 原文 #天则双周论坛 的其它文章

宏观视角下的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

时 间: 2018-02-0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苏三

主持人: 秦思道

评议人: 郑也夫、吴思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实录

主持人: 今天是天则所第 590 期学术论坛,我们请到北京文明学研究的独立学者苏三,她讲的主题是 宏观视角下的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 。下面欢迎苏三来作报告。

自我简介

苏三: 感谢大家、感谢天则所,在今天这样一个大风天里来到这儿很不容易,大家都精神可嘉 ! 周一我才在河北乡下接到这个通知,也没有带电脑,回京后准备时间非常仓促,近两天找了一下相关的图片,没有讲稿。我就看着刚刚做的 PPT 跟大家聊一聊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的话题。

有的老师可能不算很了解我,介绍几句我自己。我是一个独立学者,就是没有单位。我是 2002 年辞职的,之前是人民大学的老师,然后进了一家外企。回家之后就开始研究中国文明西来说。从 2015 年开始我从文明起源的话题转入到 文明学 的课题。

我经常号称“文明学”是我创立的一个新学科。文明学是个什么概念呢?以文明为核心研究其起源、发展及明天,也就是研究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核心就是研究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个话题听着有点可怕,话题太大了。

但是我有必要指出,“文明学”这三个字肯定很多人都涉及过,因为“文明”是一个很平常的词,学就是学科。我相信在中国、在外国都有人提到过“文明学”,但是我相信他们说的“文明学”跟我研究的“文明学”内涵肯定是不一样的。今天尽管这个题目是《宏观视野下的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但实际上也是文明学的大纲或者文明学的核心内容。

我以往出版的的主要作品大致有 10 部左右。前面几部都是 2010 年之前出版的,这些书都是涉及中华文明西来说,但是后两本基本是同一年出版,因为我的书非常难以出版,所以耽搁到了同一年面世了。

《文明大趋势》这本书原名是《落后》,就是研究中国是否落后以及为什么落后、将来是否落后这样一个话题。以这个书名一直出不了,我又坚持不允许改书名,所以前后有三年时间没有出来。后面一本的《新文明简史》是在香港出的,其实我的书里面也没特别敏感的东西,就是研究“中国问题”或者是中国的文明起源问题,现在出版有些过严,国内正在谈出版。 2010 年之后我逐渐离开中国文明起源问题,针对 中国问题 开始探讨。

现在我准备要新写的一本书叫《发现文明》,实际上也相当于是文明学大纲。这是我的研究两个领域和两个时段。以上就是我基本的学术研究状况。

今天讲座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人类起源与路径,尤其大家比较关心中国人的成形,又由于我们大家经常在考虑中国问题的时候是以欧洲为背景的,所以今天也会重点讲一下欧洲人的起源以及欧洲文明的起源情况,做个对比铺垫。第二部分集中于文明起源与文明发展,就是人类文明起源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大背景之下的特殊性是什么。

第一部分 :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起源与中国人起源

文明学就是一套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套重新解释世界的新哲学,一场认知革命。

人类是从哪来的?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这实际上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古至今大家都在问。屈原问的比较多甚至写了《天问、《离骚》等,他问我们从哪里来的。这幅画是高更的著名绘画,题目是:我们从哪里来 ? 我们是谁 ? 我们将走向何方 ? 古今中外的人类都在问。

对于所谓的类似“天问”,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认为从《旧约 . 创世纪》到达尔文都有涉及,他们以不同的框架来解释;从孟德斯鸠到马克思、吴思、戴蒙德又都在研究人类文明发展有没有规律,为什么这个国家是先进,那个国家是落后的 ? 我研究的文明学很大一部分就是力图解答这些问题,比如中国是否落后,中国为什么落后,并且是在一个极其宏观的视野之下来看。从这意义上而言,文明学其实也是在 求道

什么叫“道”呢?就是“自然规律”,求就是探索、探索自然规律就是“求道”。我认为越古代探索越困难,越近代越现代越到今天条件越充分。我们今天研究的好,不是我们更聪明,而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今天的科技成果更充分,对很多的问题看的也更清楚了。

文明学重要的基础 : 分子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的结论是 现代人出非洲 ,或者叫 人类出非洲 ,也就是说今天所有地球上的人都是从 7 万多年前的非洲出来的。但是时间我觉得不那么绝对,不同的实验室在获得不同的证据之后,有很大的伸缩性,比如说最初说是十六七万年前,有的甚至说二十万年前,有的说五万多年前,甚至现在还有人说是十万年前;并且地理出口也不是那么稳定,比如有人说是从东北非这个地方走到了以色列附近,走到西亚其实就刚出来一点点非洲,然后他们可能又回去了又出来,那这是不是就改写了 人类出非洲 的历史呢?所以在一定框架之内大家要有自己的理解,要知道分子人类学的核心稳定部分是什么。其实任何学科都是反复探讨之中,分子人类学是个新兴学科,还不是特别稳定。

以往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一些假设,主要是过去 100 年的研究,建立在化石说基础上。比如中国一百万年前发现有什么样的化石、五十万年前发现的什么样的花石,十万年什么样的化石,排列起来之后就认为中国人是独立起源的,跟外界没有关系,东亚化石是连续的。但是反思一下,其实中间有很宽的缝隙,有的缝隙甚至是几十万年,最近的缝隙就是大约十万年前中国地区有化石,再发现化石就在四万年前左右了,中间有一个五六万年的空隙,这个地方到底是没有人?不知道。所以,化石序列也是一种假设。恰好分子人类学认为现代人进入到东亚的时间是大约五万年前,所以,就解释了那个空白,从而也坐实了之前多少化石都与我们祖先无关,当然包括 50 万年前的北京人。

之前的猿人都怎么样了呢?都死了。为什么死了呢?我认为,因为气候,因为地球不断会有冰期,跑到北方都被冻死或者其他的原因一轮一轮的灭绝。

分子人类学是从近代的遗传基因这样一个理论发展出来的。借助计算机技术,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加速。到 2006 年,基本上全球人类学界就达成了一个共识 : 承认分子人类学所建立的现代人出非洲理论,不再讲化石的那套理论。中国还有人在讲。但是我认为从分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看,中国现在还是相对开放的。分子人类学在中国的领头人是复旦大学的副校长金力教授,他从美国回来,并且在 2014 年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分子人类学的一个代表或带头人。所以,中国学界等于也承认了分子人类学,同时化石说也在与他们进行相互的讨论和沟通,这都是正常的科学讨论。我们不鄙薄化石学派,他们的努力应该肯定,但科学发展的新旧更替是正常现象。

《出非洲记》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讲人类出非洲的,估计书店买不到了,可以去图书馆翻阅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是第一批参与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斯宾塞。但是分子人类学发展非常快,数据每年都更新,当时的讲法跟现在已经有一些差距。

现代人是人类学的术语 , 不是现在的人,孔子、苏格拉底、苏三都叫现代人。分子人类学理论认为,现代人的出现大概在二三十万年前定型,也就是从解剖学上跟今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异的人就定位叫 现代人 。当然,人类是不断进化的,以后还会变,再往前面去就跟我们有一些差异,要是时间特别远,推到 2 千万年或者 1 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长着尾巴呢,那在解剖学上就非常不一样了。所以,时间是进化关键。

大约在二三十万年前的现代人进化就是这么一个路径出来的。到澳大利亚这一支大约是四万年前到六万年前左右这么一个时间段。从西亚出来之后到欧洲的时间是四万多年前。美洲的人就是这么过去的,比较晚,从东北非这地方一直穿过亚洲。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路径非常重要,它会贯穿我们今天整个讨论的一个主题。


我们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要定义一下什么是人类

我觉得人类是从人科开始,猿人开始就可以叫人类。人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实文明也一样,一个过程。我们从不同的时段来看人类的进化,比如从 170 万年前开始,人类就完全直立了,从直立开始跟我们长的就比较接近,比如手就开始分化出来,臀部骨骼就会跟今天比较接近,但是再往之前比如说 2 百万、 3 百万年前就会跟今天不太一样,很多人还在地上爬,还是跟猴子差不多,所以就不能算人类。所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观察过去 170 万年左右我认为基本合适。

这个进化树我相信大家经常看到,从灵长类动物一直发展到今天,从这地方到这地方的时间大概是 4 千万年的时间,到这儿时间当然是越来越近了,在这地方可能就 500 万年左右的时间。再更细分的话就是会分出好多枝来,其中的一枝进化成我们现代人。我认为无论是人类的进化还是文明的发展,都交织着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





关于人类文明的进化,我是线性理论坚持者。我认为人类进化不是单独的必然、也不是单独的偶然,总体宏观上我认为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宇宙的诞生、地球的诞生,再看出现这个单细胞之后的生命与人类演化过程,它们就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智力,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我认为是很明显的。但是这里面也是有非常多的偶然因素。比如说人类的诞生,现代人的诞生都可能是一个偶然。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今天地球上每一个人,母系实际上是同一个,来自大概 30 万年前的妇女。当时可能地球的某些时期的严酷气候条件、或者什么因素导致现代人的祖先在那个时段之内全部都死绝了,只剩下一户人家。假如这个妇女也死了,就 没有现代人,地球文明势必都要改变,但是其他接近的智人支系还是会继续进化。

所以我认为人类的演化或者文明的演化总体是一个必然和偶然的交织。


今天所有的人都是现代人的后裔,这个结论或表述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全球可能有上千万例的基因检测,不是每一个人都检测过,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检测过,我和吴老师都检测过,包括中国人在内,全球应该已经有近千万人检测,父系染色体和母系的线粒体都属于现代人的后裔。科学上现有的基因证据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例外。

尽管现代人的父系和母系基因是现代人,但分子人类学还检测出来与现代人同期还有两种人类的,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他们与现代人杂交过。尼人在现代人中的常染色体含量有的高达 4% ,并且东亚人含量相当高,可能平均 2% 。有人推测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一出非洲就在西亚发生了杂交。现代人出非洲之后,在西亚这地方停留了几万年,并且是在这里产生了很多支系,或许是其中带的较多尼人的支系到达了东亚 ? 到现在为止没有在今天的人类身上找到丹人和尼人的父系和母系基因,所以我们说他们已经灭绝了,并且灭绝的时间是大约 2 万年前,起码是尼人如此。这三个支系的分离也是在直立人之后,外貌都比较接近了,不是很远的差别。

人类出非洲后大概五六万年前就在西亚这地方演化出来了好几支,从分子人类学的术语叫基因突变,一旦基因突变之后就跟上一辈有些些微差异了,就命名一个新的支系出来,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就形象理解为一个父亲生了几个孩子就行。

东亚人到达的时间写的是 5 万年,有的旧图标的现代人到美洲的时间是 1 6 千年前,现在实际上已经推到 2 万多年前。我估计时间确定跟美洲发现过 16000 年前的化石有关。美洲地区没有发现过猿人,猿人只在旧大陆这个地方进化。猿人的老巢在非洲地区,地球的环境一改变,尤其是一有冰期,北方跑出来的跑到中国、跑到欧洲或者其他地方的就都死了。死了之后就只有非洲这地方的留着,在赤道地区,还在继续进化。

每一次这些猿人就是还没有跑到美洲这地方,就死绝了,几百万年猿人从来没有到达过美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迁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跟地缘的关系非常大 ! 这也是我提出从宏观研究文明的第一个规律:地理、地缘对人类文明的恒定宏观作用。后面再讲人类早期活动为什么不涉及美洲地区,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从来就没有猿人。我们只讲旧大陆也是只在旧大陆的非洲地区或者是西部地区。



著名的一张图,莫氏线划分。

哈佛大学的一位人类学家 Movius 1930 年代,根据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分布画了这张图 : 。人类最先进的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是旧大陆西部区域。阿舍利手斧大约 175 万年前开始出现于东北非,到 20 万年前为止,在这一百多万年时间里始终占据人类进化的先进区域,看来就是印度半岛以西的欧洲南部、整个非洲与西亚。

东亚地区在当时属于落后地区。为什么东亚落后?因为地缘。不是我们人种不行导致落后,是我们距离非洲太远;并且中间还隔了一个青藏高原,普通人翻不过去。青藏高原的隆起定型是千万年之前的事情,青藏高原还在继续生长,我们要研究宏观人类起源,其实地理、地质、古气候学都要涉及,假如不知道青藏高原隆起是这么一个年代,那你会说人是可以从这儿穿过来的,但是实际上你要知道这时间限定,并且每年生长的速度是多高。这些知识在 100 多年前都是没有的。

东亚的落后明显是地缘因素。当然还有气候因素。假如不是因为气候,东亚几十万年前都有人类甚至是现代人在东亚,他们一直就地进化就可以了,但是气侯把每一个不同地区的人类一次次都杀死了,只有非洲赤道地区的现代人才活了下来。

为什么人类进化主要在东北非呢?因为东北非有个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地质断裂带,断裂带下面是个千万年前一直在那不停翻滚的熔岩柱,这个熔岩柱不断顶起火山,有的地区熔岩湖到今天还是终年不绝。这样附近就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小生境,地球处于冰期的时候,这个地方可以维持一个相对高的温度,可能就会有个别人活下来。

讲下古气候或者地球气候的一个基本情况。我们每个人对于气候敏感性只有两个周期,就是每天 24 小时,比如今天中午是 4 度,夜里面可能就是 -4 度;同时还有 365 天的周期,春夏秋冬的变化。但是这样的气候周期变化其实还有很多层,长短周期可能多达 20 个左右。我没有具体查,大致的印象是周期最大的 2.5 亿年,还有 6 千万年、 1 千万年,然后 200 万年, 12 万年到 10 万年, 2 万年、 1000 多年,几十年,类似等等。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文明,都是在这个气候周期变化里面生死搏斗的结果。

许多生命在冰期就死,在它的温暖开始期就蓬勃发展,徐钦琦老先生称这种现象为“大年”的“春天”。所以我们看到人类的发展宏观上有一个规律,就是在温暖期总是发展的很好。最近几十年也是温暖期。

今天很多人特别恐怖地球变暖,实际上是不对的。

为什么在温暖期人类会发展的比较好 ? 是因为发展成本更低。假如冰期的话,需要能量成本更高,人比较热可以,少穿点衣服,但是冷的状况下就没办法活了。今天说地球变暖了,有些过敏,不太科学。戈尔有一个纪录片,还获得了大奖,从他那纪录片开始大家就特别关注地球变暖的情况了。现在许多专家认为戈尔的这个纪录片是错误、片面的。有的专家认为,人类对于地球气温的变化作用没有那么大。

地球的气温受非常多的因素影响,主要是受太阳的影响,也跟太阳、银河与宇宙之间的位置和环境有关。刚才讲地球最大周期是 2 亿多年,冰期最严重的时候,地球每一个地区都下雪,就可能与银河运转有关。变化 1 度你就觉得不正常,你觉得是人类干预的结果。有的专家甚至认为今天是一个小冰期的开端,完全不是戈尔说的地球变暖,像地球这种几十年的小变化太正常了。

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活动,气候还影响地理的变化。一到冰期,因为在两极地区大范围结冰,之后海平面就降低,降低的最大幅度可以达到 300 米,正常情况下一百多米都是常见的,像天津、北京、上海都曾经被淹。我们在河南的高山都能看到贝壳什么的,同时像黄海、东海在 2 万多年前都不存在,那个地方原本是草原,有些现代人可能沿着草原就北上了,从大陆穿越东海草原就到日本了。

所以地理、地缘还有气候对于人类的恒定影响,以前研究的小历史、小文明根本观察不到,现在我们研究的大历史、大文明是以极其宏观的尺度为框架的,所以许多看法就变了。知识的颠覆与革新也是肯定的。





7 万多年前现代人出非洲,有这么一条路径,按照基因突变的情况,分子人类学家给每一个支系进行了命名,二十个左右的字母,基本是按照字母顺序编了序号。比如这地方标记了 Q ,就是这个 Q 的支系从这儿一直进入到美洲,也就是说,他们共享或者他们携带同一个基因突变标记。





我们东亚人共享的父系标记叫 O 。但是东亚人不是按国界来划分,日本、朝鲜跟我们长的像,你基本上可以肯定就跟我们的基因标记差不多。父系基因、母系基因还是跟我们长相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绝对的,这里面因素非常复杂。

我们看到澳洲的标记是 C 就意味着他们共享或者是携带 C 型父系基因的,这一支人是从非洲出来后,沿着印度洋这样过来的。当时可能有段时间比较寒冷,这个岛链比较密集,从陆地就走过来。从这地方 C 分成几个杈,一个 C 跑到这儿,一个 C 跑到蒙古草原,所以人长的也都不太一样。这个 C 划分又被细划为 C1 C2 C3 C4 C5 ,我们蒙古人大致 40% 的父系携带的是 C3 的支系。但新西兰的土著不是 C 型,而是 O 型。





分子人类学的父系染色体标记有两套符号,一套符号是用 M+ 数字,通常有两位数、三位数的表示,比如说 M91 M168 M130 类似等等。可能后来觉得太复杂,就有人把它简化成了 A B C D 这套符号。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如图。比如说 A 对应的是 M91 B 对应的是 M60 ,中国人所在的 O 对应的 M175

各个类型之间的演化关系是什么呢?很多拓扑图很清楚,一看就明白了。 今天大部分地球上非洲之外的人其实都是从西亚的 F 这地方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5 万年前左右。倒回去的话,比如 10 万年前左右,前面这一些人就没有出非洲, A B 这两支主要就留在了非洲。从 F 出来一支演化成 K ,这个 K 相当于生了这么多的孩子,形象的比喻。其中的一支就是叫做 M214 ,这个支系又演化出来了一个 N O 。也就是说我们东亚人的祖先 N O 又再细分 N O O 里面同时又分三大支系, O1 O2 O3

总体人类出非洲是分母系和父系。进入到美洲地区的父系比较单一,因为它特别远,进来一个携带 Q 基因的族群,又没有其他基因的族群打搅,他就一支独大, 90% 的印第安人就是 Q 支系,还进来了一点点北亚的 C 。人类分布的地缘原则很强。

我们觉得美洲地区的印第安文明是最落后的,为什么最落后?因为这里的人类出现得最晚、最偏远。因为有人才有文明,没有人类哪有文明啊。单一也意味着没有交流,封闭性一目了然。所以,“落后”是如何造成的就很清楚了。





母系基因有另外一套划分,也是用字母,学名叫线粒体( (mitochondrion) )。这个出非洲的划分基本上就是三大支。我们看一下在非洲地区,它最初的命名是 L0 L1 L2 L3 ,其他的三个支系都没有出非洲,只有一个女儿 L3 跑出了非洲,而这个女儿形象地说就是 了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的名字我们命名为一个叫 M ,一个叫 N 。就是 L M N 三大支。

N 的女性又生了 7 个女儿,这 7 个女儿主要是向欧洲方向走,但是由于时间太长,因为好几万年来回野地里随便跑,欧亚之间又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有的就跑到了亚洲。其中一支从一开始就跑到亚洲,很碰巧我的母系就属于 N 里面的 Y 支系。 M 这一个支系进入到亚洲之后就没有跑出亚洲始终就在亚洲进化,同时它这几个支系通过亚洲最终还进入到了美洲地区。

比如说这一张图这个地方橘黄色写一个 O 就表示在橘黄色的这个地方 O 占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地位是 75% ,就是东亚地区尤其中国人 75% 都是 O ,尤其在座 75% 父系就是属于 O 这一个支系。 25% 是属于其他的不同支系。这个地方是 D ,它是藏族的父系。这个地方是 C3 是蒙古地区,就是 40% 左右是 C3 。我们看到紫色的地方标的都是 R R 就是印欧人主要的标记。

中国人的 O 里面可能 55% 属于 O3 O1 O2 属于小众。这个地方我们还看到 J 分布基本上是在黑海沿岸和西亚地区,它是闪族人标记。每一个地区都不是纯净的,都是相互交叉、交融的。

印欧人大致是这样一个分布,它也是 70% 左右是 R 类型父系染色体。但是大家注意,只要美洲看到的都是 Q 没有 R 的话,就意味这是公元 1500 年的图示,就是印第安时代。

Q 系实际上非常活跃,善于远迁,甚至在北非都有存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贵族很多是 Q 。甚至有人已经检测加推测,说孔子的 Y 染色体应该就是 Q

为什么美洲人跟我们长的像?这是因为我们跟美洲人母系很多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我们的父系也有相同的部分。比如说 Q C3 就是两地共享的,只不过份量不同。 Q 在中国占的份量很少,大概有 2%

O 的父系基因分布最远达到非洲的马德加斯家。新西兰的土著跟我们东亚人主体是一样的,主要是 O1 。大概 7 千年前从中南半岛这儿逐渐从小岛屿上跑过去的。跑到新西兰的时间大概也就是 900 年前。

东亚人的诞生时间: 我们汉族人主体 O 父系染色体诞生多久?大概是 2 万多年前。

很多人以前为我们汉文明、汉文化、汉人感到很骄傲,说:“你看我们身上皮肤都特别光溜,没有毛,欧洲人、白种人混身都是毛,说明他们没有进化好,我们的文明很发达时欧洲人还在树上坐着呢。”但我们跟印欧人不仅是同源的现代人,并且我们跟印欧人真是太接近了,印欧人主体 R 与我们的 O 几乎是同时并行出现于 2 万多年前。

不仅出现的时间近而且地理上很近,基本认定都在中亚附近,大约 2 万多年前才各奔东西,最后在欧亚各自定型下来也就 1 万年之内。 所以,以后不能再说东亚人怎么先进这样的蠢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1MDc4NTQyNA==.html ,这是我的专题片《发现文明: 文明学告诉你》 的图片,我把 现代人出非洲 的图还给配了具体时间。

总结重述一遍中国人的成型时间。七万年前是现代人出非洲的时间,到东亚第一批是四、五万年左右的 D 型父系染色体,中国藏族人 45% 左右就是 D 。这个人群后来分化为两支,叫 D1 D2 。大概在 2 万多年前可能被新进来的新人冲断,一支就跑到了西边成为后来藏族人的祖先,另外一支跑到了日本,就是 D2 。所以你看日本人有一些跟藏族人长的很像,有些语言可能也是同源的。

第二批可能 3 万多年前进来的是一半蒙族人的祖先 C3 携带者。然后在 2 万多年前我们大多数汉人的祖先就是 N O 类型出现。

东亚人形成的途径,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一直做了许多工作。另外,今天我用的很多图是复旦大学严实博士制作的,在此表示感谢。

日本人和朝鲜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以前这海峡是没有的,所以是从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他们很多是 O2 类型,稍有差异。

另外,由于 R 类型的印欧人起源是在中亚,在族群形成上和文明发展上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感染或者是传播的一个地缘效应。西部蒙族人中有含量 10% R ,但是到太平洋沿岸东部地区的蒙古人可能只有 5%R

O3 中的 M134 M177 的这个支系在青铜时代占据重要地位的地位,北方较多。 O1 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江南和福建,台湾所有的土著都是 O1 ,新西兰土著也是 O1

朝鲜人脸比较宽这个特征我认为是 C3 的一个标志。所以朝鲜人里面可能有比较高的跟蒙族同源的一些东西。

藏族里面 D 的含量大概是 40% 。另外的 40% 是跟汉族人同源所以我们经常讲汉藏同源是有生物学的基础。

我总结的人类学或者人类发展的一个规律,最早出来的这一些民族,通常它比较落后。比如说 5 万年前 D 人从西亚已经跑到东亚之后,就自个儿在东亚独立发展,他跟其他族群的人不交流了,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但西亚由于距离人类的发源地很近,那一块当时有不同的人种,整天的交流、打仗,发明、发展很快。过了 2 万年 O 人的祖先在中亚出现了,他们携带比较先进的思想技术进入到东亚之后与 D 相差 2 万多年,那么我们最后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后来的 O 型人最终占据了东亚的主动,驱赶了先来的 D 型人;同时在日本也是同样的结果,后进入到日本岛的这些 O2 驱赶了最古老的 D 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 D 人生活的区域都是最困难的区域,是最没人去的地方。这是一个文明的发展规律。它给我们的二个启发就是 : 自力更生 不交流,一定是最落后的,只有交流、开放才有活路、才有明天。 另外,就是最古老就是最落后的,要力争做新人。还有一个规律发现是 斜拉桥叠加效应 ,一个民族可能古代落后,会一直落后。

蚩尤后裔主要是 M7 ,就是苗族。

基因与像貌之间的关系现在尚不明确,但白人可能是从农业时代变白的 。





前面我讲了亚洲的时间,我们可以看一下欧洲人形成。

欧洲最早出现的是尼安德特人,他们在那里竟然一直生活了几十万年,在 2 万年前消失。第二波进去的才是现代人这与东亚是有些不同的。欧洲是有老底子的。

其中第一波现代人是 4 万年前的克罗马侬人,其父系染色体一般认为是 I 。然后今天印欧人的主体祖先进入的时间是 1 万年前左右,其代表父系符号是 R ,它又分 R1 R2 R1 里面又分 R1a R1b R2 主要在印度。更精确的讲,一般 印欧人 是指 R1a, 就是东欧、还有印度到中亚地区的 R 。 但是我这里把所有 R 都混合统称印欧人,甚至不严格的是所有白人或高鼻深目的人。





这是全球今天 R 人的一个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方都是 R ,中国地区西部和北部都有 R ,我们汉人里面有 2% 的印欧人的含量,主要是在华北地区,南方很少。我感觉在汉朝之前中国的印欧人影响很强,比如说孙权被形容 碧目紫髯

现在我要讲的一个重点是,在欧洲地区 4 万年出现了大量的艺术品,比如中欧的乐器骨笛。中国的骨笛最早是大约 8 千年前的贾湖遗址,所以他们不是同一个等量级上的。西方最早的艺术品突然爆发,这些都是 3 万年前左右的。这个是石雕的女神,这是古雕的人身虎头之类;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塑,两个小鸟,时间是 1600 年左右,在河南省许昌附近,中西方之间几乎差一倍的时间。同时在西班牙和法国的 2 万年前左右出现了非常多的壁画,这壁画今天看的就跟毕加索画的差不多。

这个现象结合人类出现情况,打破了人种说。这些欧洲艺术品是在克罗马侬人和尼安德特人生活时期创作的,而今天主导西方文明的印欧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同时还发现:自古欧洲就是先进的。

人种说被推翻了,我提出的解释是:地缘地理气候说。反过来,也就是环境影响说也是中国自古(旧石器时代)落后的真正原因。

回顾一下莫氏线,不仅旧石器时代的 170 万年 -20 万年前之间 莫氏线效应 有效,这些欧洲艺术潮是出现在 3 万年前左右。所以,文明学根据旧石器时代有一些重要的总结:东亚不仅自古就是落后的,同时东亚落后不是人种问题,而是地缘问题。

第二部分: 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

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文明紧密相关。有人才有文明。而人类始终都在北非、西亚地区、欧洲地区来回的交流碰撞发展,所以文明最先在这旧大陆西部最发达。东亚距离他们远,所以东亚属于边缘地区,旧石器时代就比较落后。比东亚更落后是美洲,因为比东亚还远。在近万年内的人类文明的梯次原来是如此形成的。

我的文明学研究是以大历史为背景,我是在根本不知道“大历史”概念前提下写了这样两本书,《文明大趋势》与《新文明简史》。这两本书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历史”。写得不算好,但这种先锋意识不错。

什么叫大历史?就是描述我们人类今天所知的,从宇宙起源开始、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到人类进化,再到人类文明的生发起源、发展,一直到今天乃至明天,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历史框架。

研究中国问题,中国为什么落后,我是懵懵懂懂中进入的大历史。我早期研究文明起源问题,也就是近一万年之内的中国史。后来想,研究一下旧石器时代,还有地球的进化,合起来看看到底中国在这个背景下会怎么呢?这就是一个大历史的意识了。但是“大历史”概念 1990 年就有澳大利亚人提出来,甚至一个苏联人比他提出的还早。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英语 BIG HISTORY ,就是时间跨度最长、地域最广,用最大的视野把各个地区、各个文明板块放到里面去观察。这说明到这个时期各种条件具备了。我自己则是更侧重希望研究人类发展规律。

21 世纪以前研究历史,基本上 人是万物的尺度 。用大历史则更象是反着来:在万物尺度下看人。一下就看出了人类的 ,人类之于环境的被动就如此被我发现了。

我越是研究,越觉得结果惊人。我们以前很少人把文明推到几万年前,我们一打开世界史就是从西亚文明开始,而西亚文明只是 5500 年前。当我推到 5 万年前,时间扩大 10 倍的时候就发现,原来在 4 万年前欧洲就开始先进了啊。这个先进的文明到底谁建立的 ? 通过研究自己认为可以彻底推翻人种论,这起码解决了一个长久的困惑。并且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地缘、气候才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关键。

我觉得研究历史跟研究股市一样。你知道股市不同周期的分时线、日线、周线、月线,你看到不同线对趋势分析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类的文明也是这样。假如你只知道一百年和你知道一千年、一万年、五十万年、十万年、二十万年、 200 万年,你的视野改变之后,你的看法就会完全改变,会颠覆你以往小历史的结论和看法,你的实践操作面也一定会改变。我认为今天的人类主流战略层面就是错误的。

研究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从轴心时代开始的。我认为研究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都非常不到位,我的研究也仅仅是一个稚嫩粗糙的开端。上个世纪 50 年代前后 << 世界史 >> 才完成一个基本框架,这个世界史就是 小历史 。到今天, 小历史 差不多就要被推翻了,如同化石学派遭遇到分子人类学一样。只有进入 21 世纪或者从国际上提出 大历史 之后,才有科学完备的历史研究框架。所以我提倡以后用大历史来研究中国问题与人类问题。要把中国放在大历史的框架里面,否则我们研究的历史是半截文明、半截历史,是残缺的。

以前的人类越早认知局限越大。我们今天再回头看一百年前的人看世界,就有非常多的谬误,再到两百年前更是错得不成样子了。马克思生活在 19 世纪,当时的情况跟今天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的话有多少是可以借鉴多少是可以批判的那么想吧。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我们应该非常尊重前人的研究工作,但是旧理论在今天不断被颠覆推翻亦属正常。

人类的文明与人类当初出非洲一样,到处游走,在文明这叫传播性在一个地方发展发达之后就会向四处传播,并且有明显梯度分布,交流充分的核心区不断交流就最发达,其他地区按照距离核心区的远近而决定先进还是落后。

今天我把“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论证也给省略了。“西来说”我一再强调,用微观历史视野是看不到的,只有宏观的视野一下就解释清楚了。所以今天不用讲了。

既然研究文明,说一下“文明”的几个概念定义。我重新定义了一个文明,基本上我把人类的行为及其发展轨迹统称为文明 ;第二文明就是你经常看到的历史书里面讲的那个 文明 ,狭义的文明,或者是人类学上从 5500 年开始西亚生发出来的文明,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东亚的文明是 3300 年前,以甲骨文的出现为标志。我们知道东亚跟西亚的文明差 1500 年左右。这个时间差跟人种没有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跟人类起源地有关系,属地缘效应。 第三个涉及的 文明 是什么?就是有价值判断的 文明 ,这一种 文明 相当于 礼貌 ,是形容词,属褒义词。

从前面所讲述的所有证据讲,东亚自古就落后。东亚在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都是落后的。一个是从人类起源阶段是落后的,当然我们还先进于美洲,但落后于非洲和欧洲、中亚、西亚。这是为何“狭义的文明”是在西亚爆发,而不是在东亚的原因。第一与第二此文明突变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个文明的突变是在 300 -200 多年前,工业文明是在欧洲的英国爆发的,我们依然是落后的。

从人类历史上截取这 3 个最大的文明突变节点,旧石器、新石器、工业文明,宏观上看全部都发生在旧大陆西部地区,先进都跟东亚无关。所以我的结论 —— 东亚自古就落后。

旧石器三百万年,新石器时代突变只有一万多年,再一次突变到工业文明只有 300 年,到今天又突变到信息时代,这里还发现了一个加速度的效应,人类文明发展越来越快。

我经常会用鹦鹉螺曲线做人类文明规律性发展的模型,经常使用在我的文明学研究里面,就是,在各个方面有一个渐变收敛过程,加速度也属于同理。





这里有一个狭义文明的起源列表,这是 5500 年前第一个出现的文明苏美尔,中国在中间这地方,中国之后有日本,然后是美洲。我们看到即便在微观的尺度上世界文明也是非常规律地按照时间和地缘分布。这就是规律。这也可以推测出来全球文明是一种同源传播关系。当然不是简单的直线传播,落后地区偶尔也会反哺先进一点,东亚曾经对世界也是有贡献的,但总体不如进来的多。

人类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 这是一个经常争论的话题。前面我一直都在讲规律,是不是都是有根据的? 但不能说一切都是规律的,最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宏观规律,微观偶然,这是上世纪我都是如此认为的。





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吧,叫伊安 . 莫里士。《凭什么西方人统治世界?》,西方凭什么比别的地方厉害?他依然是小历史,微观观察也是有规律的。书中有一页,从考古学上几乎全部文明主要现象都是首先在西亚附近出现,过 1500 年左右齐刷刷的东亚再出现一遍。时间性和地缘性都在,天衣无缝的配合,不用其他的论证,这一定是地缘效应下的传播关系,中国的文明肯定多数是从西部传播过来的。从中国也继续往东边传播,比如日本韩国。这起码是农业时代之前的规律。

国际上的学术主流一直是比较肯定全球文明是同源的,只有中国的教科书不是这样。因为中国人有一个配套理论 : 中国人一直被认为是独立起源的。

现在中国人独立起源论被推翻了,用现代人同源的分子人类学,中国的考古界也已经承认了青铜技术是从西亚和中亚这个地方起源扩散到中国的,甚至有的考古专家讲,青铜文明东进就可以证明了中国文明主要是西来的。

现在就剩农业技术是否同源的问题。这不是特别重要了,但我还是愿意讲一下。我认为很多人故意混淆是非,因为他们强调东亚是独立起源的稻谷,西亚是麦子。这是个逻辑问题。我认为应该强调的是农业技术,而不是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品种不同是因地制宜的结果。比如说美洲人种土豆,东亚人就采用稻谷,而西亚就用小麦。但是农业技术是传播的。农业技术是伴随着大约 2 万年前逐渐出现的,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类定居生活、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生产、种植、收获、收藏、再种植,这么一个轮回的一整套观念,不是一个作物品种的问题。

西亚的农业技术是 15000 年,东亚的农业技术是 10000 年前,美洲的农业技术大约是 7000 年前,时间梯度非常明确,地缘关系配合时间,扩散的路线非常明显。

至此,我有一个小结就是,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命运。但不要悲观,后面我还有解释。

中国人非常重视汉唐,所谓盛世。但是放到全球、放到人类自古以来的三次文明大飞跃里面,它不算事,它不是文明的大飞跃。讲全球文明发展是讲宏观逻辑,不是讲中国这个地区。一定要分清宏观和微观,不能混,混了就不是大历史,逻辑就不统一了。

宏观文明飞跃只有旧石器产生到新石器、到工业文明,人类发展史上就这三次。汉唐就是中国出现了几个比较胖的大地主而已,没有什么更新的东西贡献给全人类共享,到今天中国都都没有出现过这一种情况。所以在宏观视野之下是必须忽略汉唐的,这就是为什么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研究历史的最大不同。不忽略就是方法论出问题了。

很多人问东亚可不可以自行产生工业革命,我的答案是不可能。文明是由环境决定的。这个环境就是你的地缘,背后是气候决定。宏观上东亚一直处于一个中等地位,落后,但不是最落后。以后还会长期如此。

没有足够时间了,最后简单讲讲现代化与地缘的关系。

古代一直落后假如是我们的宿命,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来判断中国的发展 ? 今天中国文明是高是低 ? 发展的好还是发展的慢?甚至我们的制度是好是坏?一个是我建议大家去看我的专题片,里面有一些答案。




另外,我有一个简单的判断的标准。中国周围有 14 个国家和地区,把这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值标出来之后,它的平均值就是中国的标准。低于这个值就是中国发展的不好、制度也很坏;假如我们在这平均值之上,表示中国的制度非常好、非常适应。这是文明学的评价标准,不是用以往的社会制度论 —— 红色还是不红色文明学不管,去除任何价值观来看发展。





中国当然是不均衡的,东部特别先进,所以从内部也可以看出地缘的重要性,因为东部是日本、韩国,我们甚至是美国的邻居。所以中国东部就特别发达,西部就不行。西部为何特别落后,那附近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些国家,西北部就是这样,与蒙古和中亚国家接壤。地缘效应就是如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国家位于哪个地区,你就与这地区有一致的样貌。不能抱怨,都是地缘位置决定的。尼泊尔就与印度长得像嘛。制度不重要。大家被五四的“德先生”论洗脑 100 年,全变傻了, 100 年前对世界能有多透彻的认识?今天要修改。文明更重要。

现代之前中国最厉害的文明实际上都是在西北地区,今天为什么跑在东部地区?跟宏观人类外部环境有关,从内部小历史是看不到这个现象与规律的。

人类文明核心长期都在地中海东部沿岸陆地,工业文明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接触西亚很便利,传播成本特别小。同时现在就知道为何河西走廊与西域特别重要了吧,因为那是东亚人的生命线,无论如何都要拿下来。另外,为何汉唐历史,因为他们有直接的通道去西部取经。维持不了这个生命线的就是小王朝。





今天高级发达的文明地区是美国和日本,到我们东部地区的传播成本低,所以东部临近地方就发展的快。所以这些都是地缘的决定。人不能胜“天”。地缘就是天安排。这就好比你生在谁家里,出身不能改变。以前人们是认识不到这些,很郁闷,怎么就觉得自己国家这么倒霉,是不是谁特别邪恶啊?人种不行?其实找到人类发展根源和规律就都清楚了。

回头再讲讲整体人类的文明起源与发展,也要颠覆诸多老观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缘传播的结果,更是其背后气侯捉弄人,是气候塑造了文明。前面讲到 4 万到 3 万年前之间在欧洲有一大波艺术蓬勃发展,骨笛、雕塑都已经在欧洲出现。但是 2 万多年前出现了一个冰期,这迫使欧洲人向南行走。当时没有土耳其海峡,这海峡大约出现在 7 千年前。在 12000 年前又出现一次冰期,欧洲的一些人肯定在 2 此冰期都不得不南迁到更南的安纳托尼亚地区,当时没有衣服啊,这就是土耳其亚洲部分,也是《旧约》上记载的伊甸园地区,土耳其东南。也就是说,欧洲受到冰期压迫后人类的文明高峰挪到了土耳其,时间是一万多年前。





大约 9 万年前开始逆转,人类气候的一个高峰,比今天还热,所以很多人说今天的地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影响的结果,不一定科学。从 6 千年前一直到今天,又进入到一个大的气候区间,趋势就是逐渐变冷。大家都知道,四千年前大象生活在河南一带,今天大象已经跑到了云南地区,向南 10 个纬度,说明气候一直在变冷。

变冷的过程中,第一波印欧人的迁徙先从两河的源头土耳其这里南迁到两河流域。从分子人类学上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向南夹杂了很多的印欧人。随着气候的变冷向南,印欧人也进入印度半岛。今天从分子人类学上已经能考察到印欧人进入到尼罗河地区,接近万年前已经有印欧人进入到北非,当然这些人流也可以陆续进入到古埃及帝国。所以我认为古埃及帝国一部分文明是从西亚转移过来,甚至中亚,而非相反 100 多年前有历史学家认为全球文明是从古埃及传播到全球的,现在看完全是错误的。

整个的人类文明转移就是地缘传播,同时也是气候影响的结果。受地理的影响很明显,比如六千年新石器时代,北非水草丰美,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但是从大约 5 千年前开始沙漠化,一直到今天埃及 95% 的土地都是沙漠。西亚也开始沙漠化,这样整个地中海东部文明就开始衰退了。那么文明向哪里去,就要选择文明新的发展路线和方向。这就又一次回到了欧洲。

万年之后文明从哪重回欧洲呢?路线非常明确,老路 ! 但这时候已经有海峡了,那就从爱琴海、从希腊半岛重新进入欧洲。我把这个研究命名为 文明动力学





文明动力学,就是研究地球上发生的几次大的人类文明突变现象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文明学里的一个研究大项。

爱琴海这次文明,就是一次西亚逐渐向欧洲转移的结果。巨大文明势能集聚在这一个小地方,迅速产生了闪耀的光芒。研究希腊史我们会发现,希腊不是农业文明,它是典型的商业文明!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希腊是一个中枢和周转地。并且这一切是从大约 4000 年前就开始了,因为中东与北非的沙漠化从那时已经开始了,所以东部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克里特岛最受益,这就是希腊文明的起点。但后来整个爱琴海都非常发达,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会看到希腊很多文明跟古埃及文明高度交融,分不出彼此,分子人类学也有人种的印证。这也是为何后来辉煌的埃及帝国一再被南欧人侵占的原因所在,文明的龙头在 2500 年前已经转移到了欧洲,并且路径就是先希腊后落后,一步步向欧洲腹地发展。尤其是原始民主制在这里的发展更说明了一个重大问题:民主制度就是发生在具有雄厚物质基础的地区和国家,而非相反。先经济、后制度。

而现代社会大面积出现民主制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突破,提供了普遍的经济基础。可以肯定,现代化假如继续,全球必将迎来所有国家的民主制,没有例外。这也意味着,不民主,确实是落后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拔苗助长。

从希腊又转移到罗马帝国的文明传播路径,犹如从中国到日本,也非常明显,罗马的神话系统就是希腊体系,只是名字换了一下而已。

到公元 1500 年,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 发现新大陆 。西部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开始一波抢占瓜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活动。英国就是另外一个 希腊 ,西北欧就是爱琴海。

从文明动力学可以解释工业文明为什么会发生在英格兰。既然工业革命是一个这么重量级的文明突跃,一定有异常现象发生。这个现象就是英格兰、英国大约从公元 1700 年开始,打败了其他殖民强国,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国家。





它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这个国家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整个地球上,英国统治的地区太阳都不会落,就是地球一半的资源供应给这一个小小的国家。所以这个地方就爆发出了辉煌的文明。

希腊当初可能经历了类似英国的商贸奇迹,希腊主要不是通过殖民地,而是相当于通过交通枢纽来收过路费,相当于西亚人“发现新大陆”于欧洲腹地,西亚人的新大陆就是希腊背后的整个肥沃欧洲。所以,希腊的璀璨文明不是无本之木。一切文明现象都不是白来的。

前面主要讲西边的全球文明发展。东边的这一支主要通过印度向东亚来扩散,两千年前我们已经有了文字,清晰记载了是佛教覆盖了东亚,实际上我认为在青铜时代依然是中亚和印度文明覆盖了整个东亚的文明,有很多人不同意。可以举一个例子,天文学是一种高科技,但是你看一下中国每一个朝代天文学家大半都有印度人在其中,其实中国三代时期的天文学都可能是巴比伦搬来的。进而我认为,是有西亚和中亚以及印度人到东亚建立了联合性质的殖民地,然后形成了夏商周三代,最后同化。当然之前也是源源不断地接受着并同化着,起码东亚人源头也不太超过 2 万年前,逐渐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是全部都是新的外来传播。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明才彻底本土化,汉之后就更是这样了,但依然没有断绝与西方的传播关联,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看看吃的喝的用的住的行的,没有西方文明能生活吗?但是我们依然富有中国特色这也是要承认的。中国文明自古应该一直就是如此的同化与接受外来的大格局。

明天中国还要落后吗?

先从前面讲起。为什么到工业时代的末期,到 19 世纪或者 20 世纪,中国陷入到最悲惨的境地,原因是什么?就是当时的世界文明高地是在西北欧地区,在英国荷兰,在旧大陆而言,这是距离中国最远的一个地区,所以传播文明的成本最高。最后就逊到不行,中国甚至割让土地给日本,又是八国联军,还是被日本攻陷,都是这个原因。和满人关系不是很大。我的文化研究与李稻葵领导的经济史研究都表明,宏观看中国的落后是从宋朝末期就开始的。





有人问那日本呢?我把话题拉远一点。一个是日本和英国的特殊性,这两个国家都是离岛。离岛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受到过多大陆的游牧人干扰。中国这个地方历史很悠久,但是每一次北方游牧人来侵犯就能把你打回石器时代,中国的近一半王朝实际上都是北方游牧人。我们最后一个王朝就是东北下来的渔猎民族。满族的文字史至今只有 400 年,刚刚有文字雏形就来统治汉文明地区了。所以,一次次如此,中国能有多丰厚的文明?自己感觉不错而已,外人看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东亚大陆缺乏积累。东亚文明历史是很长,但是很粗糙。可是英国和日本就不是这样,它的文明只要学到了之后就积累起来,储存的非常好。这两个地方的皇帝都是千年一系,皇帝从千年前到今天都有亲戚关系。这些地方其他人别想觊觎皇位,农民起义都不认,有军事力量也得乖乖敬着皇帝,日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欧洲也是这样,不像中国胜者为王,谁胜利谁可以当王。

到宋朝,日本人已经看不起中国了,唐朝日本是学习中国的。日本的文明在宋朝从某个角度讲,已经超越了中国。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海岛国家反而具有开放性,它也小,很灵活。日本比中国开放,荷兰等很多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后进入日本,日本人就在研究西方的文明了,从此就开始进一步压倒中国。美国的船只 19 世纪进入到日本,然后还引发了制度革命,明治维新开始。

两个方面,一个历史的积累,一个地缘的传播,日本距离美国更近,中国次于日本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缘位置,更促使日本一下在东亚崛起。为什么清朝前后到民国,中国败落到被日本侵略呢?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状况。





工业时代早期,文明的传播是陆路,到工业时代晚期,就是水路,就是轮船蒸汽机,英国跨过大西洋很方便就到达北美,美国再跨越大西洋到日本,然后再到中国的东部地区。这是很完整的一条工业革命传播链,这与农业时代的传播路径是相反的。

中国的沿海地区进入到蓝色海洋时代之后,英国也在中国的沿海开辟了一些港口,比如说香港、澳门,还有八国联军到东部地区对中国进行半殖民。尽管我们要批判殖民,但是我们现在去看这一些中国的殖民城市,会觉得好先进啊,就是他们搞的建筑,城市规划也都非常好。那就是“文明”啊 , 哈尔滨、青岛、大连、上海,一想就很洋气,洋这个字非常形象地点出了工业文明时代一切都是从海上传播来的,农业时代的传播是从陆地来的。





中国殖民城市多出现在东部沿海。东部的崛起几乎是一个必然。今天世界上十大港口中国占据了七个,都在东部,连我们今天的首都都是在东部。所以今天中国的崛起是东部的崛起。它就是一个地缘效应。中国今后有没有希望就看是否开放。只要开放文明就会自动发展。

我认为全球的文明高点今天就汇聚在美国,但是文明大潮也在向东亚倾斜,中国的未来是很有希望的。经济学上看最清楚了,就是经济明显在向太平洋西岸倾斜,向东亚的东部倾斜。

不过我们尽管今天已经有一个小崛起,但依然非常落后,有很远的追赶西方,这距离需要时间。英国工业化时间进行了 250 年左右,中国才 100 年,必须要有时间。

文明发展的加速度效应或规律也很明显。旧石器时代传播速度假如是一公里,新石器时代就是五公里,工业时代就是一百公里,到今天就是秒杀。因为加速度,才有了所谓西方花三百年时间我们才用 30 年时间的说法。我认为中国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能够整体达到东欧的水平。但中国东部的水平今天就与东欧差不多了。

文明学提倡发现落后、承认落后,但不是消极下去,而是要积极的寻求方法去改变落后。

我们在今天知识的大颠覆、大更新中,反思 20 世纪 五四 以来提出的中国问题,是需要修正的。当时就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从文明学的角度我添加一项:文明。而且,我认为 文明 比德先生和赛先生还重要,要把文明放在他们两者之前。文明在他们之上。 100 年前的人们很可能是漏掉了文明这个根本大 ,所以在实践中引发了无法的悲剧。现在要调整过来,不仅发现了 文明 ,而且让制度服从于文明。

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水到渠成。文明只要达到了那个水准,好的制度就来了。当然,制度与文明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不太同意比较尖锐对立的斗争说,为制度而奋斗是 20 世纪的主流思想, 21 世纪应该反思。

你可以看一下这一些国家,他们都是民主选举制,美国、蒙古、尼泊尔、印度、伊朗,他们制度一样,但是让你去移民,你就不愿意移民到蒙古、伊朗这些国家。那是因为你潜在看重的其实不是社会制度,你看重的是“文明”的发达程度。哪一个地方文明发达,你就喜欢去哪里,那里就是文明水平高的地方。

所以,文明学通过研究,不仅提出中国自古落后的问题,而且承认文明发展的地缘序列和不同地区的路径,从而质疑 20 世纪激进思想的产生根源。从而,最终文明学提倡文明第一,提倡制度的适配性。只要文明发展快,就可以很快追赶发达国家的一切。

我曾经有句话印在《文明大趋势》的扉页 : “ 中国近现代所遭遇的问题,既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政治问题,而是整体性的文明问题。 这就是我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答案。

宏观视野下从文明学的宏观大视野来调整传统的小历史的视野,今天中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风口,东亚面临着百万年级别的文明突变机遇,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工业时代这样相同的一个风口。我认为一旦中国挑战成功,其他诸多问题就可以弯道超车,富强民主开放就可能全部到来,所以我们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最后,我认为我是个求道者,我没有立场和派别,坚持客观中立。这个“求道”跟天则有一定的重叠,都是追求规律性、规则性的研究。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 欢迎批评指正!

主持人: 苏三花了两个多小时讲了一个人类学的题目,几百万年人类发展。我在这一方面没有多少知识,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疑问。她的解释是地理、气候的原因,也许越朝前这两个因素越重要,但是到近代这两个因素能够起的作用是什么样?有很多疑问。再比如人类最早发源在非洲,现在非洲最落后,这一些问题怎么去说明?再比如按苏三讲中国在历史上哪个方面都是落后,但是也有中国学者讲中国人早熟,这又怎么说 ? 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今天请的两位评议人郑也夫和吴思,一个社会学,一个历史学,请他们来评议。

郑也夫: 钦佩作者的巨大热情。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客气了。谈谈我听到以后的一些质疑。一个是很遗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演讲者把过长的时间放在前面的东西,其实那完全不是你的独创性的东西,就是介绍分子生物学时间太长了一点,所以后面的你的东西,就没有很好的听到。觉得今后再作演讲的时候,如果是两个小时绝对不能这么做。文明的事情听到太少。我就从质疑你对文明的广义的定义开始,你的广义的定义我也没听太清楚。你所人类行为都是文明。是这样吗?

我觉得这个很成问题,为什么呢?人类有 400 万年的历史,也可以说的更长一点。四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是一个科的物种,四百万年前分道扬镳了,这时候我们是独立的物种了。所谓成为独立的物种也可以叫做成为独立的动物。物种跟物种差别就是不能交配,互相没有吸引力,我对你没有性方面的兴趣,你对我也没有性的方面兴趣,是两种动物。文明和动物不是一个概念。四百万年我们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物种,世界上还有很多唯一的物种,大猩猩也是唯一的物种,与其他任何动物都不一样。

然后我们说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是从三百万年前开始,四百万年前有了人类,三百万年有了旧石器时代。首先质疑你说人类行为轨迹都是文明,这大概说不通。在人类的早期,旧石器时代之前,它还是动物,还没有进入文明,应该要走一段才进入文明。进入旧石器时代是不是就进入文明?如果进入旧石器才是进入文明,你也得推翻原来的说法。人类最开始的一百万年不是文明,对不对?进入旧石器哪个时点,以什么样的技术文明改变了他的生存、生产方式以后,才叫进入文明?你告诉我文明起源的时点是什么,能够决定这时点本质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说人类有别于别的动物就叫文明,这个得说明。

旧石器时代的一切石器发明就叫文明,也还有一点问题。为什么?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动物跟我们共享石器发明,就是黑猩猩。所以有一些学者说可以把黑猩猩叫做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它们可以有一个运作很精妙的石器,就是他们可以在大石头上拿着小石头砸干果,这两种工具都是自己制作,不但能使用工具还能发明工具。这个不能小瞧。力量过大,啪一下砸碎了没法吃,力量不够打开不了。小黑猩猩看大黑猩猩搞这东西。没有两年学徒是做不成的。所以它也是旧石器时代。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哪个时点,文明开端了。农业起源最早的在一万年前,繁荣起来是几千年前的事,但是城市起源差不多也是一万年或者八九千年前,并不晚于农业。那时候叫文明是毫无疑问的。你想往前推,推到那个时点,什么样的技术出场,意味着文明开端了?说人类站着走就是文明,大概说不过去。动物能飞,那都不叫文明,所以你的文明的定义,应该重新考虑。

还有一个是我们所通常说的,中国文明如何早和领先。我们去一些博物馆,甚至很小的博物馆都很震惊,什么东西都有。按照西方传统史观认为,两个流域是文明最早的地方。因为它的农业、因为青铜、因为它的城市,这些东西都是在那产生,还有它的纺织、它的印章,这一连串东西都在那产生。而你提出来的欧洲的石雕艺术,我听了以后获得了新的信息我很高兴,但是我想说,那一些东西后来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吗?还是说农业、纺织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以为是后者。很多发明来自两河流域。但是农业是中国独立的发明。

欧洲的岩画、雕刻,是三万年四万年前,但是它们没有给全人类的各民族产生本质的影响啊。那雕塑是三四万年很让我们钦佩,但是它们产生本质的影响吗?我好像看不到。再提出一个事情,因为你对人类文明下的定义,跟此前不管是中共史观和西方定义都有极大差别。西方主流文明也肯定不是说人类的行为都是文明,肯定不是四百万年前,一万年前没有任何问题,再往前推也可以考虑,但是如果你要想颠覆、重建一个文明的概念,我建议你重新攒一个词,因为西方主流史观都用文明说法,亿万人脑子里都这样了,变不了。你和我们说你的文明是另一个概念,这个游戏不能这么玩。全人类都是这么叫文明,再攒一个词不好吗?

主持人: 谢谢也夫,这个问题也都值得思考。

苏三: 茅塞顿开,非常好。

主持人: 到底怎么才算文明,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确实是大问题。下面我们欢迎吴思来评论。

吴思: 苏三,我先跟你介绍一下天则所。这是第 590 期双周研讨会,每一次开研讨会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要有学术的批评性,所以,有好话会说得很少,坏话会说得很多。

苏三: 太好了我今天就是来听意见。茅塞顿开非常好。

吴思: 首先我有很多收获。刚才也夫说到你的关怀和气魄,我也有同感。还有很多知识我都是第一次听到。虽然你的那本书我读过,但仍然有很多收获。有一些硬知识,我是没能力评论的,比如各种各样的人, C 人, O 人,怎么迁徙,我只能认真学习,没有批评资格。 我还在你勾画的图景里找到我的基因的位置,我的祖先当年就是被炎黄赶走的人,被赶到东南吴地。

苏三: 您是 M7

吴思: 我是 O101a

你的讲座大概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说人种的流动,第二部分说文明。每一部分既有事实又有理论。我就按照这个顺序评论。每个部分的事实和理论。

第一部分,你讲了很多事实,人怎么迁徙等等。也夫批评你在转述别人的说法,我觉得,其实你也有一些规律性的发现和表述,例如气候影响规律、地缘传播规律,你列了一串。我很喜欢寻找规律,我也是喜欢发明或发现定律,有人还为此批评我。但我觉得还是要找规律,我跟你有同感,不找出几条定律,那不是白做研究了?

在第一部分里,你重点在介绍别人发现的事实,我觉得也可以通过这些事实发现一些定律。在你的事实描述中,我看到了半个定律。你说落后的人被赶到边缘,这其实就是定律,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个定律,但是这种事实反复出现,而且我们都知道这背后大有道理,一定会是这样的,那你怎么表达它?怎么证明它?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定律的坯子。

还有一个定律,人家为什么不断从地中海那一带外迁,越走越远,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定律?能把这列出一个公式来吗?人们外迁一定是要经过利害计算的,算不清楚,就解释不了外迁的动力。

我见过一个行为生态学上的模型。那个模型的描述是,一旦这一个地方发生争夺,显然内部就形成竞争压力,彼此打起来了。这是好地方,有丰富的生存资源,把人吸引来,但是同时也有竞争风险,有战争,于是形成了推力和吸引力的比较。如果竞争能力比较弱的人,他们会感觉到风险更大,就会退出,或者被赶走,比如到几十公里之外,另找一个新地方。但是在那个地方,早晚又会形成利害计算,相对的弱势群体又会按照这个逻辑撤出。不断迁走的人,往往是竞争的失败者。他们被迫逃离资源丰富之地,或者逃离文明中心,他是那个局部竞争的失败者,相对弱势的一方。这里似乎有一种定律,我们可以用这个定律解释迁徙现象,解释谁留谁走。

总之,你在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事实,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提出两个定律来,这是关于第一部分的评论。

第二部分,你主要说文明,也是先说了很多事实,东亚怎么落后,欧洲怎么先进,然后用一些理论解释它。

太古老的史实我不熟悉,没有批评的能力。你说的史实,我也接受。但你也应该关注另外一方面的史实。我能跟你所说的史实对抗的史实,主要来自年鉴学派的说法,比如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中,上来就说衣食住行、种植、冶金、航海等等,都是生产生活的基本技术,其发展演变都属于所谓的长时段变迁。布罗代尔描绘的很多事实,跟你讲的事实不一样。

比如最简单的筷子,吃饭用筷子,别用手抓,这种吃饭的策略,或者生活策略,哪个文明哪个不文明,当然不难辨别,用筷子比手抓好得多。中国筷子很早就出现了,欧洲人用的叉子, 17 世纪才出现在上层社会,在那之前,连国王、贵族吃饭都是手抓。在衣食住行之中的进食文明方面,我们看到,中国比欧洲领先了一千年。

我们还知道,中国人特别讲究吃,吃是生存非常重要的方面,怎么加工食物,怎么扩展食物,直到现在,中国烹调的丰富复杂也是第一位。不仅现在领先,一千年前就领先。比如说豆腐的发明,没有人会认为豆腐不是一个文明的产物,两千年前西汉的时候就发明出来了。

像这样,从衣食住行讲下来,这么重要的文明,中国并没落后。

在衣服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丝绸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龙袍的技术,麻丝各种各样的混合纺织品,也有非常高明的工艺水准。我们看到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薄如蝉翼的丝绸制品。

我们的种植技术也不差。欧洲很晚还是轮作,因为没法解决土壤肥力递减问题。那时候,传教士到中国,非常惊讶地发现中国不轮作,土地肥力不减,产量不降,后来还有著名的桑基鱼塘,还有其他的,这也是高明的农业耕作技术,中国并不落后,甚至是领先了。

类似的这样故事,我可以讲很长。除了衣食住行,还有航海。中国可以不去远航,但远航技术并不差,不但不落后,在很多方面还是领先的。中国的铸铁技术也不差,在汉代,从盐铁轮里就可以看到达到什么水平。西方中世纪还没这种水平。当然罗马时代比中世纪的水平高。

如果您用地缘来解释,这时候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西方自身,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文明下降,同一个地方,波动也非常剧烈。地缘之外有气候的问题。地缘似乎在强调文明的传播,但文明首先是对环境的适应,得到传播的,也是对环境适应度高的技术和文化。为此就不能不注意环境自身的特点,气候,地形地貌,政治经济格局。

总之,我说的都是跟你叫板的史实,另一方面的,相反的,跟你一致的史实就不列了。这是第二部分,关于文明的史实,表述另外一方面的史实。

顺着另外这一方面的史实往下说。

你刚才列了一个表,地理条件规律,高等文明向低等文明传播规律,等等。我觉得,从第二部分里面,我们的确也能够发现很多规律。所谓气候影响规律、地缘影响规律,这些规律,如果用达尔文发现的规律来说,所有的物种都要适应环境,适者生存,适合度高的胜过适合度低的,这是对任何物种都成立的定律。我们要适应气候,我们要适应地理条件,这几条都好像是达尔文定律的前半部分。

人类就是一个发明了文化的物种。刚才也夫说到怎么定义文明,如果把人类看作一个物种,他们不仅仅通过先天获得的本能来适应环境,不仅仅通过遗传带来生理条件来适应环境。比如说像狼吃羊或羊吃草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条件,基本就可以使狼和羊行使相应的生存策略,并适应环境了。人类的生存策略往往是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明出来的。没有皮毛,就发明衣服。没有尖牙利爪,就发明石器和棍棒,如此适应环境、适应气候。

除了自己发明之外,还学习传播一些文明。如果这文明变得越来越强大,主要不是靠遗传,而是靠学习和积累和传播。你强调的地缘气候方面的规律,我没有能力批评,它们与达尔文定律一致,就是所有物种都要适应环境。我不知道有没有达尔文定律这种叫法,姑且这么称呼,基本内容就是“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我自我感觉可以批评或补充的东西是,进入文明之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什么规律。像你刚才说的,文明有两种文明,一种是适应自然,一种是适应人类自身。我们要适应别人的存在,农业民族要适应游牧民族的存在,他们天然就在那儿,那个气候和草原产生的一定是游牧民族,不会产生一个农业民族,而那个游牧民族面对多变的气候和环境,一定会出现没饭吃的时候,这时候一定要抢食物,抢农民,这就是所谓地缘决定的。

而地中海有一些地方,像希腊的一些地方,其他条件不好,被迫去经商,那里一定是商业文明比较发达。欧洲的地理条件比我们这里更复杂,我们这边一个大陆,一个游牧。他们那边有游牧,比如说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西边有大海,中间的地中海有更好的经商的条件。当然也有农业。除了这些地理条件,还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那有更加多元化。在这个意义上,按照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的逻辑,他们那里出现的变异,那里的物种丰富度,就会高于我们。那里可供选择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就可能比我们这里多。不同的生存策略,带来的不同的规则和制度。比如说商业带来一套规则,还有相应的制度,这些比我们这里丰富。我们这里有一套以农业为核心的生存策略和相关的那些规则,再加上游牧的。他们有游牧的、有商业的、有工业的,当然还有农业的,还有农业与牧业结合的。古罗马就是农业与牧业结合,还有发达的商业。这一种文明,既包含民族语言的多样性,也包含生存策略和规则制度的多样性,这种综合性的多元性,一定是带来更多元更激烈的竞争,带来更多的彼此刺激和彼此学习。

这种演进的规律,在家具的演化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布罗代尔讲家具的变化,首先区分了人类的三大类家具。一类是坐在地上,如现在的日本,也就是中国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家具都是贴近地面的那一套东西,比如说与榻榻米有关的矮家具,矮桌子等等,这是人类最早的一套家具。但也能够达到非常精致的程度,例如日本。而日本搬自中国的唐朝。

另外一类家具,就是像我们现在坐凳子椅子,在魏晋被称为胡床。当代欧洲以这类家具为主。欧洲和中国之外基本都是席地而坐的家具体系。唯独中国是两套体系并存,高家具和低家具并存。我们的高家具就是我们眼前的桌椅板凳,低家具就是炕和炕桌。中国是这两类家具的双轨制。

如此说来,中国家具应该比较丰富了吧?虽然比起一套低家具体系的文明来,中国比较丰富,但中国的家具演化长期停滞。欧洲则不然。那里有不同城市、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集团。这些主体彼此勾心斗角,努力发明一些独特的东西。相对中国几百年、上千年不变,欧洲总是在变,一个时代一种潮流,还有流行之外的东西。于是,欧洲的家具就显出更丰富的面貌。

这就是刚才说的演化规律。不同的、多元的、独立的存在,这些多元主体的竞争,在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变异或者叫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适者生存。中国变异就少得多,虽然有两套家具体系,但不像西方五六种主体并存,而且竞争激烈。在家具风格上,意大利跟德国完全不是一回事,更何况还有英国法国,还有伊斯兰的影响。

我觉得,这种规律,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规律,用文化的语言表述,就是继承创新、优胜劣汰的规律,应该是更根本的规律,而不是说靠近西欧我就牛。地缘之所以重要。文明地区之所以文明,就是因为有更多的多元主体存在,有更激烈的竞争,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于是当地文明的发育更好更快,距离文明中心的地方模仿起来也比较快。

而中国的发育缓慢,也要看什么领域慢,什么领域快。例如中国的吃文化,就可能发育得很好。发育不那么好的,比如说家具数百年不变,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日本演化得快,因为比日本更多元。比欧洲演化得慢,因为不如欧洲那么多元,那么竞争。总之,多元性的程度,竞争的程度,大体可以解释某种文明演化的快慢,变迁的快慢。我觉得,这是比你说的规律更深一层的规律。

还有一个规律,与文明的积累有关。文明的积累就是文明的遗传和继承,即保留那些已经出现的萌芽,保留那些尚未流行的走到半路的半成品,不至于让演化从头开始。

比如说欧洲,前两年我们一些朋友,在希腊罗马文明的领地里转着看,只见一个又一个城堡,彼此独立的城邦。你可以毁掉任何一个地方,毁掉任何一个城堡,毁掉任何一个独立的国家,但你不可能同时摧毁所有的城邦,不可能把那文明全部抹掉。如果你把这快地方彻底摧毁了,附近其他城邦的文明很快就移过来了。

除了这些欧洲国家,大大小小的国家,横跨欧亚的还有一个奥斯曼帝国,那里也保留了大量的希腊罗马的文明。于是,那里的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毁不掉的,你只能毁掉局部不可能毁掉全体,即使蛮族 把西罗马帝国全毁了,还有威尼斯之类的避难之地。于是,那里的文明就有了更好的继承性和持久性。

相比之下,中国基本上是几百年毁一次,然后重新积累,再来一遍,反反复复。所以,中国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积累效应,相对于欧洲就弱得多,因为我们这里毁得更彻底,动不动就回到零点。好不容易发展到六七十分,一次浩劫,没有退到零分,也要退到了十分二十分。再来一次,进到六七十分了,新一轮浩劫来了,再退到十分二十分。欧洲不是大一统格局,毁掉一个局部,在这个局部,六七十分的水平可能回到零分,但是其他地方仍然是六七十分,很快就能填补回来,继续往前走。

我觉得,用这种方法,达尔文式方法,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逻辑,一项一项异同都可以得到详实的解释,如此去解释欧洲比中国的先进就挺有说服力的。如果用地理的远近解释这种差别,你就得先把欧洲中世纪的相对落后解释一番,再把刚才说到的中国的一些长处解释一番。粗略的地缘解释,还未必适合众多的细节。

达尔文式的解释,我觉得可以把演化的基本单位细化到每一种生存策略。

比如说,我们制一个杯子喝水。如何解决喝水问题,用什么策略解决喝水问题?用陶瓷杯子喝,还是用竹筒喝?同样,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如何加工食物?这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如果讨论文明问题,我们可以单项地讨论:究竟哪一种生存策略,欧洲比中国强?比如说用丝绸制衣方面,在用餐具吃饭方面,中世纪欧洲就不如中国强。但是,在枪炮武器方面,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枪炮制造和使用水平,欧洲就高于我们。欧洲更高明的理由也很简单,他们那里有多个多元主体激烈竞争,攻城掠地,在这方面,他们一定会有更高的创新热情,有更高的悬赏,更强的激励,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快的学习模仿速度,最后有更高的武器水平。我觉得,把文明细化为某种单项的生存策略,再解释这种生存策略的演化,某种文明要素的演化,可以更好地解释人类文明,更准确地解释中国和西方的差别,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的差别,等等。

这就是对你的第二部分——文明部分,我对事实方面的批评和补充,还有对你的理论概括或方法论的不同看法,以及我的方法论建议。

主持人: 好。

盛洪: 非常钦佩苏三,好几年以前就买过苏三的一本书,那时候不认识她。有一本《汉字起源新解》,看起来非常佩服,非常有想象力,特别的启发人,虽然我不太赞成你的结论。会前我跟苏三交流了一下,提了一些问题。首先还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其实我现在正好做一个相反的事,就是做小历史。为什么?因为大历史跨度非常大,需要更高的概括,而在我看来,人类应该谦卑,认识到自己不能对人类历史作出这样的概括。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体,而人类理性有限,不能进行完全解释,所以我们要做小历史,我就做一个点就行了,不能解释全部的历史,但是众多的人做众多的点,会积累知识,从各个角度认识人类。

刚才苏三很多表述特别容易被人质疑和驳倒。比如说欧洲三四万年前就出现了艺术品,而中国晚到一万多年前才出现艺术品。因此中国是落后的。举一个例子概括几万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你还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没发现,你还不知道有多少小历史,你看的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而西方教科书肯定有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其中的内容不见得没有,但要突出什么忽略什么,可能有倾向性。很多民族有多样的历史,可以不断解构大历史。也要注意,所谓的“规律”规律不能轻易说,其实不见得会给你带来思维的简便,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即使你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文明,刚才有人也作了一些批评。无论你做什么定义,我觉得第一就是所谓的分子人类学,是从生理上解析不同人群,对文明没有太大意义。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迁徙路线和交汇的地方的意义我都承认。但文明不能由生理特性定义,一般来讲还是要用文化来描述,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你在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工业革命这样的概念来讲文明阶段,这不是文明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用生产工具所谓先进程度来定义的“文明”。这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大多数人比较接受的文明,还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价值的探究。这个问题其实有比较经典的讨论,比如说刚才讲两河流域文明。有一点特别突出,人类有一个文明高峰就是轴心时代,在西元前 500 年左右,希腊文明、犹太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当然在这之前一千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西元前五百年是经典出现的过程,这是有高峰的。这又是大致同时出现的,并不是说哪个早那个晚。这是我接受一些文明的定义,既轴心时代文明。

你刚才讲由于中亚有很多文明的分支,它们之间交汇,尤其是在早期,这就产生了更高的文明。为什么出现了两河文明,为什么出现了巴比伦、亚述,出现了埃及,是因为它们之间有更多的机会交汇。这是有道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迁移到各处去了,在各处的人口不断的繁衍,繁衍出很多的分支,他们也形成密集的人口。你刚才讲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互动,他们不见得只要非洲和中亚互动,他们在另外一个区域也会互动。为什么中国文明相对地独立,因为华北平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平原,这一带别的地方没法比。中亚很干旱,希腊也很干旱,意大利的平原规模也不大。而华北平原很大,当时很湿润,迅速发展出非常多的人口,甚至也形成了多样的部族,他们之间也产生文化交流与互动,所以会出现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

另外一点,你也忽略了实际的的距离。你讲得粗略了一点,距离和通道的难易程度有关。中国北部有一个大草原非常平,大概从东欧到中国东北,这是一个古代的高速公路。骑着马几天就可以从西跑到东。这种交流不要忽略了。我的想象是什么?两万年前 O 人进到中国大陆北方,在这发展,同时不断通过各种通道,包括刚才说的北方高速公路和中亚这一带的道路,还有其它的通道,比如从印度过来,中国与中亚交流。这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难。而欧洲相对来讲反而难,因为欧洲从东到西似乎没有这样好的路。你这理论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还有文明的发展是需要创新,并不是老的文明中心一定会创新。恰恰相反,就是老的文明中心反而没有创新。相当长时间里,英国是偏远地区,跟文明中心差的太远,欧洲文明也是在欧洲大陆,但恰恰是在边缘地区会有文明创新。这个逻辑很清楚,老的文明中心有老大思想,是老大所以就没必要创新,就是固步自封,一直做得很好,一直很强大,一直很优越,我凭什么要改呢?只有在边缘的地方,又受到了文明中心的辐射,又有某种其他的东西,与中心文明的结合就会出现文明创新。所以,用这样的理论解释英国和日本反而更容易。某种意义上你的理论太极端,解释全世界哪哪一直落后、哪哪一直领先,没有什么意义。非洲为什么现在落后,以前却是文明中心?

苏三: 这是有解释的。

盛洪: 包括现在巴比伦、埃及为什么并不领先,希腊并不领先,意大利为什么也不领先。我觉得用边缘创新的说法对世界历史可以解释得更全面,如为什么美国突然出现一个文明中心,没准非洲又出现一个文明中心。而且我认为世界文明史就是一种此起彼伏的样子。不用那样的说法,哪先进,哪落后。

苏三: 那不会,我恰好揭示了一点。

盛洪: 你说中国一直很落后,要超越,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而是一个此起彼伏的问题。

还有单一标准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看法,也是单一标准。历史是多条线的,以我们现在的智慧,我们不知道哪条更优越。我觉得应该谦恭一点,不然的话,用一个单一标准去横向对比,挺危险的。

苏三: 线性理论正受到批判。

盛洪: 好,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 好。各位还有什么意见。

提问: 苏三我稍微给你一些意见,我在西藏工作过八年,我也在地中海中东呆过两年,对宗教有更多的了解吧!你的学说是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你应该考虑到宗教也是文明的一个内容,而且人类的文明是反达尔文主义,因为推动人类文明的思想里大量的就是平等、帮助弱势群体这一些思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起到很大作用的人类文明的思想。人类能够不断在文明路途上发展,是因为人类的文明动力不是达尔文主义,这是我一直支持的理论。我就简单说这一点。

苏三: 谢谢。

主持人: 好。谁还有 ?

提问: 我想给苏三一点建议。我在西藏工作过八年,我也在地中海东面的中东地区呆过两年,因此,对各种宗教都有一些了解。你的文明学是一个跨学科,也就是多学科的研究。我感觉宗教也是文明学中的一个内容,是否考虑在你的文明学中,加入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文明应该是超越达尔文进化论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人类文明发展会产生出平等、公正、非暴力和惠及弱势群体的理念和体制。只有克服进化论,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的动力,不是达尔文主义,这是我一直支持的理论。

苏三: 谢谢!

提问: 跟气温没有关系。我们现在讲的地球变暖,实际上是可以自动修正,地球会自发的产生天然气,水底下动物实尸体腐烂产生沼气、厕所冒出来的泡都是碳,碳增加了保温效果就好了,地球温度就会增加。地球温度增加会带来冰川的撤退和绿色植被的增加,绿色植被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二氧化碳被吸收了,在这过程中空气里的碳就会减少。碳减少以后温度变成逐步下降,地球的小冰川基本都是这么一个循环的逻辑。就是增长到一段时间以后,变化就会逆转,碳含量高到一个临界点就会变,少到临界点又会多的自然循环。人类的活动只是会加快这个进程,并不会根本的改变。

做讲解引用科学知识要谨慎一点从我们目前对宇宙的了解来看,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于人类居住,我们应该是首先守护好它。大部分的行星要么是气态、要么是液态的,要么没有金属核心,没有磁场,要么又没有大气,这一些都具备很偶然出现的这么一个地球。所以我想文明的进程本都是偶然出现的,不是必然出现的。不管是我们自己在一块发展,还是任何时候的古老文明。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就讲,为什么现代世界出现在英格兰,他讲了八个因素,都是非常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关于文明的定义,文明之间还是有比较的,我挑战一下盛老师。我们讲公元前 500 年的时候,希腊文明同时有我们《春秋》、印度佛教文明等等,但是这些文明是完全不一样的。希腊是基于理性以哲学为指导、为科学基础,而其他的地方是关注人的本身问题,它不在一个层次上。吴老师刚才提到我们发明了火药,但是枪炮成长于欧洲,中国发明火药是一件偶然事情,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但是这东西传到欧洲是以科学为指导,他知道怎么来实现最大化,也知道机械构成怎么用金属让这个火药效用最大化,这个就是希腊文明带来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它也是偶然发生,但也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产生,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您的说法。但是我真的觉得,人类分子生物学推演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很难成立的。

苏三: 谢谢。

主持人: 还有吗?

提问: 我讲两个。一个很具体。你提的 3 万年前的艺术高速发展,首先谈不上艺术,都是在非常黑暗的地方,非得拿火炬才能看到,它跟艺术欣赏没关系,更多的是巫术。所以用艺术作比较有点对不上。他实际上根本不是为了看,否则不会画在那个位置上。

再一个就是整体文明发展的独特性问题。在文明独特性背后,有没有发展的共同性,我认为是有共同性的。我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和人类的信息就是文化最终载体的信息形态积累以及信息形态的构成有关。语言逻辑思维到理性的转变就是时代转变的工具,不同的转变时代就是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一朝一朝,基本为什么社会统一思想和认识结构,语言思维讲究信仰,但是到理性就讲道理。因此虽然文明内涵不同,但是语言逻辑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一点相同,这是知识积累的水平,原来个体的点变成了知识的链条,最终文明发展过程还是要有文化的积累、实践的积累,然后到达一个质变点。因此环境就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应该加一点知识积累、社会文明积累或者是信息程度。

苏三: 确实不是单项的,我同意,本来您讲的这个也是我的 10 个规律中的一项。

主持人: 我谈几个问题:首先一个是“大历史”。现在讲的大历史和过去说的大历史,我看还不是一个概念。大历史从时间、地域、人群、实践怎么衡量,她现在给出的大历史完全是一个大的场景时段。所以,你讲的大历史,还不如重新创造一个名词来说。

第二,我觉得文明的创造和生物的适应是两回事。既然是人为的创造和大脑的发育有很大关系,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涉及,所以你的大历史就是一个大时段,说起来很宏大,实际上很空无。

再一个就是你现在讲的大历史,和大家所讲的复杂性,你现在是单一的东西。历史、文明是相当复杂的东西,也是多方向发展的,所以你还可以再考虑一下,你的这一套理论,应该怎么去充实,能够解释起来让人家接受,还是需要考虑的。

苏三: 谢谢 !

主持人: 再给你十分钟你来回应一下大家。

苏三: 谢谢各位老师,你们的意见确实给我非常多的启发。第一应该从张老师这儿开始回应。

张老师讲了非洲为什么现在很落后,它这个起源地区现在为何落后了 ? 在我的思维里面,人类起源连着人类的文明,这一个个发展高峰它是一个基本连续的序列,而这序列发展的过程是沿着地缘,它不是跳跃的,它必须是挨着这么走的,起码是比较相近。有时候,假如说气候急变,很快就把人赶走这一种情况是会出现,总体感觉,大的飞跃是没有,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对小的接近范围之内,来来回回进行文明发展。同时一般有一个主峰作为一个龙头,其他的地方就要相对衰落,比如如今美国先进欧洲就相对衰落。假如说中国将来突起,美国必然就会下去。这是一个什么现象我不知道。但是从长的历史研究里面能看到这样一个效应,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只要是在一个大家共知的范围之内,比如说以前都知道新大陆的只在旧大陆地区,通常有一个最大的文明高点,然后其他的地区,相对大树之下那个小树就被遮荫了一样就生长不好。就是它有一种什么效应,就是资源提供给一个主要的地区吧,这也是很多相近的国家会起竞争。

总体我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从多少万年前到今天,就是像一条龙一样,就是在西部有一个龙头,然后游来游去的,就是这样从非洲到地中海东、南部地区、欧洲地区,然后又到工业时代才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到美洲、北美地区。今天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从二战之后开始,当然前面是有积累,最后开始称霸了。现在又过了半个世纪,美国尽管是在最高峰,但是能看到它的衰败迹象,这个衰败离中国的距离很远,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

在这样的一个龙头飞来飞去到处高峰游走的前提之下,我们会看到非洲为什么今天是落后的呢?第一,北非地区全部是沙漠,这符合我们讲的十大规律,就是第一和第二规律,地理情况决定了它是这样子。比如说以前古埃及曾经都是罗马的粮仓,现在 95% 的土地是沙漠,怎么能产生文明呢?它是个发展过程。整个西亚新石器时代开始沙漠化的,撒哈拉沙漠也快抵上多半个中国,这些地方一方面是它本身的文明开始消退,另外一个方面它还形成了一种传播隔断,因为这个地方人员稀少,南北方的文明很难传播。我的解释就是传播论,就是传播在文明发展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传播达不到,因为沙漠的效应不断的加强,还有一个就是非洲地区大部分是在热带,以及南部非洲和北半球的天文立法不能共用——农业是靠历法,你这历法跟北半球是相反的话,历法没有办法利用了,所以这个北方的经验就达不到南部非洲。我们再看新石器时代,基本上文明没有达到过南部非洲跟这些因素关系很大。这是解释张老师的问题。

然后郑老师给的一个建议是重新命名 文明,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我现在因为要准备写《文明学纲领》这一本书,或者说叫《发现文明》,所以我就是要大量的接触专家,听他们的批评意见,看看能不能给我一些启发,我一旦写到书里面白纸黑字就改变不了,最好是听听大家的不同意见。

有关文明定义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大麻烦。从大历史框架,我就不能延袭之前的小历史,之前的小历史就是从 5500 年前开始,那之前的人类活动算什么啊。比如说要是 3 万年前、 2 万年前、 4 万年前的音乐、绘画、雕塑这一些人类的精神产物,它难道不是文明吗?艺术不是文明组成部分?我不把它称作文明称作什么?我在描述把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发现很大的问题,我一旦用到文明这个词的时候就会发生误解,因为我们普通人脑子里面的文明就是 5500 年前那个,你讲一万年前、两万年前、三万年前,即便就是很高级的精神活动都不能称为 文明 ,所以我当时就有一个决定 : 我要重新命名文明,就是文明的时间段起码提前到欧洲产生音乐、艺术这一个时间段,提高到这时间。当然还可以附加一些东西,以区别于以前我们所称谓的从西亚开始狭义的文明。这是个挺大的问题,我写书的时候会认真考虑。

还有一种命名方法,连四五万年以前的艺术标准都不要了,就是之前我们命名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的所有轨迹的总集为文明的前端,就是初始发源阶段。当然我一般不能超过旧石器的命名。但说实在话,这个主要是依据于人类制造工具,可是确实是制造工具的不仅仅是灵长类的动物,所以这一个问题是可以讨论,在外面可以讨论,在书里面也可以展开不同观点的讨论。人类使用火可能是一个好的分割点。

我自己写书也好,我自己创立一个“文明学”也好,实际上它就是一个讨论的框架,就是尽量收集证据使它能够成立。

同时我听各位老师讲话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你们的方法还是比较注重以前的微观历史。我的这个相当于研究股市的周线,因为我知道它是大历史、大文明,所以我特别强调大框架,就坚持不放弃大框架。它相当于就是股市的周线、月线,我始终做的就是月线和周线就不放弃我的原则。比如说赵老师感觉很空,我讲的都是大框架,里面微观是很少,甚至我还告诉你我就是要故意忽略一些微观部分,比如说忽略汉唐,这一种忽略是一种“方法”,否则我把这一些微观的东西都拿进来之后,就是小历史的微观逻辑,不是同一套逻辑,所以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一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微观世界研究的要少,尽管我研究的是大历史。其实我私下是特别关注文明在微观层面上的发展的 ,传播互动是非常非常细微的。我还想到刚才吴老师讲的一些生活层面的文明化,吴老师讲的这一个感受,一个我会把它划分或者就是宏观框架把它给忽略掉。第二个问题就是吴老师讲的这一些案例,更多价值的赋予,就是更文明,比如你刚才说用筷子更文明,用手吃饭不文明,我可能就不做这种区分。我们在小群里面讨论,经常说排斥价值,就是把价值给剔除出去。

同时我强调,现代的主流历史观比较排斥或者批评的线性历史,就是讲从低级到高级一条线这样的一个发展。刚才盛老师也讲过这个问题。他就讲不同的文明有好几条线不同的齐头并进,我觉得实际上不是这样,或者说也可以有另外一套并列的看法。假如我们潜意识是那样的承认多个条线,我们就不会认为中国今天是落后的,我们就会觉得今天中国很先进呀,我们在自己的这一条线上经济发展多快啊。我们跟埃及相比人类文明指数原本是同样的,近四十年里中国远远跑赢了埃及。埃及为什么发生了革命?就是它的国家文明指数停步不前。中国为什么跑在前面 ? 就是中国的经济跑的太快。经济发展点也是文明的发展点,所以这个抬升大众都感受到,尤其是老年人,实际上不仅仅是经济的感受,它也是文明的感受。

我们潜意识里面其实都是单线的。我们是把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才觉得中国这么落后,所以我们要这个地方改革、那个地方要改革,所有的地方都要改成跟西方差不多才叫先进。这其实表明:潜在大家都是一样以线性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先进与落后的。

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也不同意现代化是纯粹的西化问题,客观上各地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总体上,中国肯定要走西方的主流道路。它的每一步曲折包括弯路我们都要走一走的。当初西方发展的,污染,还有资本家的残酷,马克思主义为何产生在那个时候 ? 19 世纪的欧洲就是今天的中国,太多压榨工人悲惨的局面,所以才有马克思。一方面重复西方的道路,一方面创新。当然这有好几方面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对今天的情况我希望多角度去看,我提供的文明学也好,大历史角度、宏观角度也好,与中观、微观视野互补,才能更全面的看中国。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今天的讨论有很多知识,也有很多问题。谢谢苏三 ! 谢谢也夫和吴思和各位 ! 会议就到这里,散会。

点击: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