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大学生不喜欢普通话吗?|越界华文答问

2018-02-12 作者: 特约作者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香港的大学生不喜欢普通话吗?|越界华文答问

叶荫聪、蔡倩怡/特约作者

编者按:「越界华文答问」是香港文化及媒体教育基金(https://www.cmef.org.hk/)的一个新项目,旨在让不同华文地区的朋友互相发问,以达至澄清事实、消除成见及互相了解的作用。该栏目授权政见平台刊登部分文章,并收集大陆朋友对港台等其他华文地区希望提出的问题。

2018年1月17日,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会长刘子颀与「浸大山神」社群创办人陈乐行占据了语文中心,抗议普通话豁免试。在流出的视频中,学生闯入中心,与老师争执,在质问中以粗言喝骂,引起香港媒体及公众注意,甚至连部份大陆网民也有留意。浸大校长钱大康教授随即谴责学生的语言暴力行为,要严肃追究。 至1月24日下午,校长宣布把两名学生暂时停学,一星期后,校长又宣布撤销两人的停学令。

在各方争议中,又有人提及中港之间的语言政治及文化认同问题,容易造成误解。我们在此提供一些基本事实及分析,让大家了解事件的性质。

1. 早前浸会大学以普通话作为毕业评核之一为何引起广泛的学生不满,触发了学生「占领」语文中心事件?学生不喜欢学习普通话吗?
学生不满的不是学习普通话,而是校方自2007年起将普通话设立为必修科,而且,最近及更大的不满,是豁免修读普通话的考试(以下简称豁免试)及考核方式。 </br>

2016年4月中医学系学生陈乐行号召举行公投,90%投票学生支持废除普通话毕业门槛。经学校与学生的多番商议,决定先增设「豁免试」机制,并于2017年11月推出首次测试,再根据测试成绩考虑会否取消普通话毕业门槛。首次应试人数为350人,在今年1月10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只有30%的应试学生合格。根据浸大语文中心之豁免试章程,不合格的学生除非能达到其他豁免资格(注一),否则仍须修读语文中心的普通话课程,并于学期末考试合格。

但据「豁免试」不合格的学生反映,在考卷丙部「说话题」中(占评估的七成),考官以「语气不符合角色设定」等原因判定学生不合格,甚至有学生指,比起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还要难,评核标准与普通话水平无关,有违校方原「保证豁免试内容只会要求同学有基本的普通话对答能力」,学生亦普遍认为评分准则不透明。

浸会大学教授罗贵祥也说:「我相信不少同学上次豁免试不及格,不是他们学习态度差劣,不是他们不思长进、懒惰,而是根本对这个考核没有学习动机……豁免试不及格,大批同学带著怨愤被逼去上普通话课,我难以想像这门课如何能顺利进行,对老师及学生都是折磨。」

2. 中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香港又邻近中国大陆,交往日深,为了谋生及日后晋升,把普通话设为毕业要求并不过分吧?
首先,不少学生认为早已设有九年的「普教中」(以普通话教授中文)基础课程,大学生早已有基本普通话能力,并无必要在大学课程上设必修的普通话课程。 </br>

自1997年,香港政府便加强在中小学教授普通话,2008/09年推出「普教中支援计划」,不少中小学响应,全港推行「普教中」的小学及中学在2008/09学年分别为55.5%及31.8%,及至2015/16学年分别增加至71.1%与36.9%,可见普通话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2015年,政府更定下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为长远目标(这一连串措施,亦引起坊问讨论「普教中」是否合适有效,以及要求保存广东话教中文的传统)。

第二,究竟普通话是否对大学生就业很重要?2007年,浸会大学校方就是援引一份2003年的雇主报告,指浸大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较低,因此引入普通话必修课程。但陈乐行在2016年4月发起的相关公投时,曾向校方递交一份2012年教育大学中文系教授李贵生、梁慧敏所作的学术报告,该报告指出,普通话在香港的工作地方的应用频率只有0.66分(5分为满分),换言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大用得上普通话,因此,学生质疑浸大校方以雇主报告而将普通话设为毕业要求,实属不必。

笔者任教的岭南大学2016年所做的雇主调查也发现,雇主对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感到满意,满意程度高于其他能力,包括英语水平及国际视野等等。有理由相信,十年过去了,在教育及大环境转变中,香港大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有所增加,即使算不上流利,也能应付日常所需。根据2015年香港大学一项调查,12-29岁的香港年青人有七成五以上能说普通话(Bacon-Shone, Bolton and Luke 2015)。事实上,大部份香港学生在本地就业,跟同事交谈主要用广东话为多,其次是英语,例如,香港的金融以至其他商业,就算是国内来香港的专才也会用英语与香港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人士交谈,普通话即使较以往普遍(也许在零售业较明显),也不算常用。

第三,不少人认为,愈来愈多香港人到内地发展,所以需要学好普通话。但吕大乐教授(见参考文献)根据统计处的数字指出,基于许多原因,例如工资水平、生活习惯、家庭因素或近年兴起的本土意识及情感等等,内地工作机会并不大吸引,香港年青人到内地工作的趋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内地对香港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刚毕业的)也并不如以往那么殷切,因为内地的大学生及各类专才近年也大增,例如,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

3. 其他香港的大学有没有类近的做法?
除浸大外,岭南大学学生亦须修毕两科以普通话为授课语言的必修「实用中文」科目,为学生准备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否报考则属自愿。香港科技大学亦要求学生修毕一科必修的「中文传意」核心课程,惟学生可选粤语或普通话为教学语言,但须接受该科目期末考试的普通话口试。香港教育大学则要求学生报考中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至少三级乙等成绩,以达离校的语文水平,惟不达标亦不会导致无法毕业。其他院校皆无相关规定,包括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 </br>

4. 为何事件演变成支持港独的争论?
香港的大学生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政见,而学生陈乐行也是本土派,他们也许亦有借此事来谈论政治。但是,没有证据说明,反对普通话必修科的浸大大部份学生都是支持港独的,这也非他们的动机。而且,争议的焦点毕竟不是政治,也不是普通话本身,而是关于普通话必修科,最令浸大学生反感的,似乎也是那个被指责的「豁免试」。 </br>

所谓与港独有关,很大程度是网络上的炒作,尤其是观察者网、环球时报这样的民族主义媒体等。由于「占领」语文中心的学生之一陈乐行就读中医学系,要到广州实习,有大陆网民恐吓要暴力对待他,例如有人说:「这样港独分子见一次打一次。请广州朋友照顾他一下!」,而他亦因不堪这种媒体及政治压力,匆匆由广州回到香港。

5. 校方惩罚「占领语文中心」的学生停学是否恰当?
两名学生虽然已就自己的言行道歉,但「占领」语文中心,以至用粗口辱骂老师,的确可能构成纪律问题,需要受到惩罚。 </br>

然而,香港的大学一般针对学生纪律,有一定程序,例如要召开纪律委员会调查,以及让学生申辩。在这些程序开始前便处罚学生,引起不少学生、老师及校外人员不满及抗议。校方后来也许也因为怕遭非议,甚至法律挑战,所以撤回停学令。

6. 到底香港学生喜不喜欢普通话?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暂时也找不到相关普查,而且即使有,也不容易有定论。 </br>

「喜欢」这两字背后有很复杂的情感意义,也涉及政治。根据我个人观察,年青人不喜欢「普通话」的观感的确与陆港关系有关,以及日常生活磨擦(例如大量自由行旅客),这远多于语言本身的原因。例如,我问过学生,如果是台湾「国语」,观感是否会很不一样?他们一般对台湾「国语」反而多了不少亲近感觉,因为没有了那些陆港关系的负面联想。

一些香港人的不喜欢,也许包含了不少恐惧,即所谓害怕香港的「大陆化」。例如,据最近一项调查指出,虽然有70-80%以上香港人认为广东话仍然是香港的第一语言,但却只有不足六成人认为广东话将来仍然是第一语言,同时有超过四分一人认为普通话会成为第一语言。而近几年,香港社会亦出现了「捍卫广东话」的呼声。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